APP下载

浅谈辽南高跷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2017-09-22屈泰然

魅力中国 2017年39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传承发展

屈泰然

摘要:本文以辽南地区的“高跷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书籍查阅来探究高跷舞产生的环境、历史、特点、类型、价值和辽南群众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高跷舞”在当今社会中的转变,来对“高跷舞”做一个较全面、深入的描述和阐释。本文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动向和研究的方法等;追溯辽南高跷的起源,考察辽南地区高跷舞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表现形态的变化。并且指出了“高跷舞”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介绍辽南地区“高跷舞”的地域性分布和特点,并从道具、服饰等方面来描述高跷舞的风格特点和内含,更好地表现和分析高跷舞,以及它的生存状态;重视高跷舞的价值,用多种途径促进“高跷舞”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风格特点;表演形式;东北秧歌;传承发展

一、关于高跷舞的形成

由于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经济特性,造就了辽南高跷的萌芽。在辽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一直是内地通向东北的重要通道。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就创下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辽宁、河北两省在陆地上出关必经辽宁省地区,而且在海上天津、唐山地区的渔民也如此往来。日积月累的沟通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把各地的民间文化传到了辽南地区,日后慢慢吸收成为自己独特的辽南特色。各类民间艺术开始崭露头角,发挥本长,娱乐和竞技一体。最出彩的要数辽南高跷,因为它是最特别的。它需要踩着高高的木跷来表演,相比其他的民间艺术要高出一截,这种最抢镜的独特的方式,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别看它高高的踩着木跷,但是它的行动方便,表演独特,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由此而来,辽南高跷也慢慢发展起来。

二、关于辽南高跷的现状

辽南高跷在国外还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国内也只是少数地区盛行的地域文化特产。在乾隆年间,冀、鲁、豫等地区常年遭受大旱侵袭,为了疏散灾民和开垦荒地,一些来自冀、鲁、豫等省的汉族移民进入辽南地區,并以山东居多,来扶持这里的生存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文化艺术。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推断,辽南高跷形成的时间应在乾隆以后,到了清代后期就慢慢发展成为了东北的典型高跷,这是一种莫大的进步和肯定。

在1900年至1930年期间,同是高跷的海城高跷却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由少帅张学良的同学举荐,张作霖特邀海城高跷进大帅府表演。这次表演算是上级对高跷第一次的看重,艺人们也感到莫大的荣幸。高跷队一进院,首先摆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来,高跷艺人各展绝活,有只舞不唱的《双备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骂鸡》等曲小调。这次表演中得到了的上级的认可、看重,就这样辽南高跷慢慢起来了。

辽南高跷通过各地的演出交流,得到了发展。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这是第一次的突破,这让老艺人们由衷感慨,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见证,为中华文明增添了色彩。从此以后,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辽南高跷,并在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由于它的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可。

通过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使得高跷文化被保护起来。辽南高跷也彼此的注重起来,东北秧歌也从辽南高跷中获得许多不可或缺的资料。

三、关于高跷舞的发展

辽南地区的庙会众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迷镇山的娘娘庙。虽然此庙在很早以前有过坍塌,但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得到了全面的重修,而且定为了清皇室发祥地的保护神。从此以后清朝历代皇帝都以此为尊,翻新庙会,烧香拜神,也使得娘娘庙成为了辽南地区最著名的庙会。庙会的兴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一些来自各地的商民纷纷前来,每逢到了娘娘庙会,便在这里摆台贸易,游玩娱乐。各地区的人民也带来了家乡的优质产品来这里买卖宣传,形成了繁华的街市。由于庙会的成立,吸引了众多的人群,也给各类表演谋生的艺人创造了环境。许多的城镇、乡村集聚组成了各类表演形式:高跷、秧歌、小车、抬阁等等,来庙会上拜神祈福,演出交流。高跷是庙会上最受欢迎的表演,在周铁钩的“天吉盛会”很有名气,一直是表演节目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正是这些庙会的出现,给辽南高跷提供了合理的环境,让更多的开始喜欢辽南高跷。后来,高跷艺人意识到只在木跷上简单的表演还是不够的,老艺人们开始琢磨怎样让辽南高跷变得丰富多彩。经过不懈的追求,后来把当地的秧歌、评戏和二人转中的技巧融入到高跷中,有了这些内容的丰富,使得高跷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呈现出舞乐融洽、技巧多变、灵活有趣的画面。这就让艺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表演机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辽南高跷。在庙会演出或乡村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辽南高跷也开始慢慢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性。

辽南高跷的转变让它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不仅在庙会村路演出,还得到了外地的邀请。辽南高跷开始各地演出,把高跷带到各地域,从而也形成了当地的高跷。这时候的老艺人开始琢磨在高跷的基础上转变成为自己的独有风格,长期的研究和考察,了解到辽南高跷真正是在乾隆以后形成,到了清代后期慢慢成为东北的高跷形式。我们大家了解的辽南高跷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有一大批专业或非专业的艺人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辽南高跷到现在还存在,当地的艺人也会在庙会过节表演传统文化。而东北秧歌的发展是提炼了辽南高跷的风格特点,并把它带向舞台和教育事业。东北秧歌的发展,如果没有辽南高跷的贡献是走不到今天,那个大街小巷所认知的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成长也带动了辽南高跷,这种关系都是相互存在,相互成长的。东北秧歌是一个成功的传承传统文化结晶的成果,也是一个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言人。民间文化就是要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间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东北秧歌的表演中找到那种民间气息。中华上下五千年悠远文化,我们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民间文化,上升到对民间文化的一种爱。

参考文献

[1].佟振国著.高跷戏.《新美术》[J],1988第4期

[2].杨久盛著.辽南高跷秧歌音乐概说.《央音乐学院学报》[J],1997第2期

[3].张淼著.辽南高跷秧歌与人物扮相的溯源.《沈阳音乐学院学报》[J],2009第4期

[4].祁允钦著.辽南高跷秧歌音乐.《中国音乐》[J],1989第1期

[5].白石著.手绢在东北秧歌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吉林艺术学院学报》[J],2009第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传承发展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