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的贡献
2017-09-22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论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的贡献
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杜丽华是生在山西太原,长在四川成都,扎根在云南的山西人。1955年,杜丽华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了云南省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并一直在云南工作和生活。在云南扎根的60多年里,杜丽华唱着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会演,并获得了青年歌唱家的荣誉称号;她为云南题材的电影《阿诗玛》配唱,让世人聆听到了她优美的歌声;她以云南歌唱家的身份随国家艺术代表团出访过澳洲、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她以云南歌唱家的身份把云南色彩的声乐作品介绍给了世人;她以云南歌唱家的身份为云南的各族儿女演唱了近60年。可以说,杜丽华把自己的一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云南,为云南声乐事业特别是云南民族声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资源异常丰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通过歌唱家黄虹演唱的《小河淌水》 《放马山歌》等云南民歌让人们感受到了云南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1955年,彝族歌手白秀珍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滇南彝族《海菜腔》而获得银质奖章后,更是让云南民族声乐在更高层面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杜丽华本人也曾说,她来云南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时,被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所吸引,从而决定到云南工作。杜丽华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后,在广泛学习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以学院派的方式演唱了一系列云南色彩的声乐作品,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1956年8月,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杜丽华随云南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并在音乐周上演唱了云南傣族传统民歌《幸福的日子》和哈尼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哈尼姑娘赶街》,从而获得了青年歌唱家的荣誉称号。1956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全国音乐周上群英会演百花齐放演出近700个作品》的报道文章中,把杜丽华与郭兰英、黄虹、张越男、鞠秀芳等著名歌唱家列为青年歌唱家。[1]。她演唱的两首云南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而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人民日报》上以青年歌唱家的身份出现在了报纸的头版上。随着《人民日报》的刊发,杜丽华与同样来自云南的黄虹一起以青年歌唱家的身份出现在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彰显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黄虹是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之前就在一定范围内以演唱云南民歌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歌唱家,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获得赞誉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杜丽华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之前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歌手,直到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成功演唱《幸福的日子》和《哈尼姑娘赶街》后才获得了青年歌唱家的荣誉。可以说,黄虹让云南民族声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影响力,而杜丽华在黄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但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得到了业内外人士对云南民族声乐的喜爱,就连留学归来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也在杜丽华的影响下,在丘和西的钢琴演奏下演唱过《哈尼姑娘赶街》。周小燕是中国声乐界的顶尖人物之一,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并以演唱美声作品为主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她能演唱由杜丽华首唱的《哈尼姑娘赶街》,说明杜丽华的演唱对周小燕级别的专业人士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此,云南不仅有了通过黄虹演唱而流传的《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等云南色彩的传统民歌,还有了杜丽华演唱的《哈尼姑娘赶街》 《幸福的日子》 《姑娘生来爱唱歌》 《景颇山上丰收乐》以及电影《阿诗玛》的插曲《长湖水,清又凉》 《马铃响来玉鸟儿唱》等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通过杜丽华的演唱,云南民族声乐作品散发出了不一样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云南民族声乐作品。可以说,杜丽华在黄虹、白秀珍等人的基础上,从作品方面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1956年8月,杜丽华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获得青年歌唱家的荣誉称号后,先后随“中国艺术团”“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文化代表团”“云南党政代表团”等出访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朝鲜、老挝、越南等国家[2]。据杜丽华本人回忆,在随各代表团出访的过程中,她都是作为独唱演员随团出访,并在访问演出中演唱云南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另外,作为云南省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杜丽华不仅要为云南各民族父老乡亲演唱,而且还要随团到全国各地演出,为当地老百姓带去云南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在几十年的独唱演员生涯中,杜丽华曾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长沙、南宁等省外城市和云南的许多县市演唱过云南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1964年,杜丽华还为电影《阿诗玛》配唱,演唱了女主人公阿诗玛的所有唱段,并随着影片《阿诗玛》的出版、发行和公映,特别是在第3届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上获奖后,杜丽华的歌声飞出了国门,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杜丽华的歌声不仅在云南省内流传,而且还飞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进一步从地域方面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总之,杜丽华并不是云南最早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歌唱家,也不是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唯一的云南歌唱家,但她却是最早把云南民族声乐的魅力播撒到世界各地的云南歌唱家。她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作品、地域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丰富了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杜丽华之前,虽然云南已有黄虹、白秀珍等为代表的一些歌唱家向世人展示了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但这些歌唱家在表现云南民族声乐作品时,基本上都是以云南民间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为主,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作为科班出身的杜丽华到云南工作后,她没有固守前人演唱云南民族声乐作品时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演唱形式、演唱体裁等,努力丰富着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杜丽华是四川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唱法毕业的高才生,但到云南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后,她并没有呆板地照搬美声唱法去演唱云南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而是在学习云南各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把两者几乎完美地结合起来,去丰富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以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歌唱家杜丽华和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例,黄虹演唱的《小河淌水》以真声为主[3],是一种更接近民间传统唱法的演唱方法,给人自然朴实的感觉,个别音高与十二平均律稍有偏差,但总体上并不影响歌曲意境,仍然是《小河淌水》最具代表性的演唱者之一。杜丽华演唱的《小河淌水》则以混声为主[4],是一种巧妙运用美声唱法与民间传统唱法相结合的演唱方法,给人优美连贯的感觉,整体音准与十二平均律为标准,歌曲意境深远,也是《小河淌水》最经典的演唱版本之一。杜丽华和黄虹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云南歌唱家,他们在声乐艺术方面的成长道路完全不一样。黄虹是以民间歌手为基础逐步成长起来的歌唱家,为云南民歌的推广流传特别是云南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杜丽华是以专业院校学习美声唱法为基础逐步成长起来的歌唱家,探寻了一种新的演唱云南民歌的演唱方法,也为云南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黄虹比杜丽华年长几岁,成名也比杜丽华早几年,但她们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的歌唱家。黄虹是把云南民歌唱出云南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杜丽华则是运用美声为基础,辩证地吸收民间传统唱法演唱云南民歌的第一人。杜丽华之前,以黄虹为代表的云南歌唱家基本都是以民间传统唱法为基础去演唱云南民歌,而杜丽华则在黄虹等人的基础上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去演唱云南民歌,开创了一种新的演唱云南民歌的演唱方法,丰富了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杜丽华到云南工作之前,虽然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黄虹演唱的曲目基本都是短小简练的云南传统民歌,且演唱形式基本都是独唱,作品的体裁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杜丽华却有所不同,她不但用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演唱短小简练的《小河淌水》 《幸福的日子》等云南传统民歌,同时她还演唱具有云南民族传统音乐色彩的《哈尼姑娘赶街》 《姑娘生来爱唱歌》 《景颇山上丰收乐》以及电影《阿诗玛》中的女主人公阿诗玛的所有唱段。不仅如此,杜丽华还在歌剧舞台上主演过傣族歌剧《娥并与桑洛》,并为电影《孔雀飞进阿佤山》 《黑面人》等影片和《过桥情》 《故乡人民忆聂耳》等电视剧配唱过主题歌和插曲。杜丽华演唱过的这些具有云南民族色彩的声乐作品,包括了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具有云南色彩的创作歌曲和改编声乐作品、电影歌曲、电视剧主题曲和插曲、歌剧作品等体裁形式。在杜丽华演唱过的这些具有云南民族色彩的声乐作品中,不仅有独唱,还有重唱、领唱、合唱以及歌剧表演等演唱形式。可以说,杜丽华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体裁和演唱形式,让云南民族声乐艺术散发出了不一样的魅力,丰富了云南民族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帮助云南培养了一批声乐人才
虽然杜丽华是以演唱而获得荣誉的歌唱家,但她也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高才生,所以在她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开始在云南省歌舞团内部承担着辅导学员的一些教学工作了。在随后的艺术生涯中,杜丽华一直没有放弃声乐教学工作,特别是进入晚年后,她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声乐教学工作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据杜丽华本人回忆说,虽然她也教授过一些其他省份的学生,但她教得最多的还是云南的学生。在她教授过的云南学生中,有的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有的在声乐舞台上散发光芒。但无论在声乐教学岗位上传承杜丽华声乐艺术的学生们,还是在声乐舞台上绽放光芒的学生们,都是杜丽华辛勤培育的成果,是杜丽华对云南民族声乐事业的又一贡献。几十年来,在杜丽华的辛勤培育下,很多民族声乐人才在云南的不同岗位上传承着杜丽华声乐艺术的精髓,逐渐成长为云南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在杜丽华为云南培养的众多民族声乐艺术人才中,以下几位是其中的几个代表。
罗家荣,是杜丽华20世纪80年代教授的学生之一。当时,罗家荣是云南省文艺学校花灯科的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花灯演唱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声乐问题。后来,经过杜丽华近3年的言传身教,罗家荣不仅提高了花灯演唱技巧,而且还能演唱《乌苏里船歌》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在1987年“南风杯”全省花灯演唱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1998年云南省首届卡拉OK歌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现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副主任,专职花灯教育事业,在花灯教学岗位上实践着杜丽华的声乐艺术理念[5]。
郭海波,是杜丽华20世纪90年代教授的一名女高音。当时,郭海波还是个从未学习过声乐的中学生。经过杜丽华近3年的辛勤培育,郭海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1999年,郭海波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成为昆明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但她仍然经常请杜丽华给她上课。在杜丽华的指导下,郭海波的演唱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在“双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中获荧屏奖;在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民族唱法一等奖;在中国西部地区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民族唱法金奖;在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电视节目展评中获M TV金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孔雀奖”云南赛区教师组中获一等奖等多项大奖。2005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了《走进云南》个人演唱专辑;2012年由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第二张个人演唱专辑《寻梦香巴拉》,并参与了《走进丽江》 《云海情歌》《云南民歌》等30多张歌曲专辑的演唱和M TV的拍摄。2005年,在云南艺术剧院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参加了多场大型文艺演出。现为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是云南省优秀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在声乐教育和演唱方面实践着杜丽华的声乐艺术理念。
张腾,是杜丽华从小学一直教到考上大学的一位女高音。跟随杜丽华学习声乐时,张腾只是个没有任何声乐基础的9岁的小学生。经过杜丽华多年的教导后,张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学习。2008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张腾成了云南开放大学的一名声乐教师,但她仍然经常请杜丽华给她上课。在跟随杜丽华学习声乐期间,张腾获得了昆明市“爱我春城杯”歌手大奖赛第二名、“云南省小歌手大奖赛”第一名、“云南省迎世博歌手大奖赛”第二名、“大理啤酒杯歌手大奖赛”第二名,并先后代表云南省文化厅赴上海参加“首届国际少儿文化节”的演出。现为云南开放大学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实践着杜丽华的声乐艺术理念。
杜丽华是在演唱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歌唱家。在她的声乐艺术事业中,演唱是她的主要工作,在教学方面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很多,但她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下进行的声乐教学工作却为云南培养了不少声乐人才。据杜丽华本人说,除上面列举的几个代表外,杜丽华指导过的学生还包括昆明市歌舞剧院的独唱演员李军、武警云南总队文工团的独唱演员邓琪琪、曾为云南省歌舞团独唱演员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的声乐教师欧阳丽梅、云南艺术学院的尹伟副教授和陈红琳副教授等。当然,这些声乐人才的成长并不完全是杜丽华一个人的功劳,但杜丽华在这些声乐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确实帮助了他们的成长。几十年来,杜丽华教授过的云南的声乐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杜丽华教授过的这些学生中,有的成为云南有一定影响力的歌唱家,有的成为云南各高校的专业声乐教师。他们都在为云南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杜丽华的声乐艺术理念。杜丽华培养过的这些云南民族声乐人才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也较高,是目前云南民族声乐发展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因此,可以说杜丽华为云南培养了一批声乐人才。
综上所述,杜丽华并不是云南土生土长的歌唱家,但大学毕业后来到云南,她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云南,为云南的民族声乐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杜丽华来到云南的60多年里,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云南民族声乐的影响力,丰富了云南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作品数量,并为云南培养了一批声乐艺术人才,为云南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为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声乐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4116
[1]沈鼎.全国音乐周上群英会演百花齐放演出近700个作品[N].人民日报,1956-8-27.
[2]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黄虹独唱歌曲选[HL].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出版,1984.
[3]中国唱片总公司.阿诗玛之声—杜丽华演唱专辑[CD].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2014.
[4] 罗家荣.杜老师教我唱花灯[C].歌唱家杜丽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