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果:哲学不能帮你买房,但能让你快乐

2017-09-21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陈果复旦哲学

毛予菲

2017年高考的前一天,复旦大学“美女老师”陈果的思修(《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结课。这一讲的主题是“爱情与激情”,陈果老师的观点是“激情点燃爱情,但爱情远大于激情”。她在讲台上来回踱步,一只手插进裤兜,另一只随意比划着,显得帅气随性。

台下的学生看起来都很享受她的课。教室里有对小情侣,被问到“一学期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两个人相视一笑,略带羞涩地说:“学会怎样去爱。”后排坐着一个即将毕业、忙着找工作的研究生,是来蹭课的。他说,离开母校前要再听一堂陈果老师的课,以此为本硕7年的复旦生活画上句号。而在教室另一角,坐着一位穿西裤皮鞋的先生,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做着笔记,他是一位复旦教授,特地来跟陈果“取经”的。

一学期下来。这间“三教401”成了复旦“上座率”最高的教室;以往“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的思修课,竟被评选为“我最喜欢的复旦课程”之一。而在校门外,陈果也有着众多追随者。她在喜马拉雅电台上的课程《人生果然不同》,播放超过百万次;最近出版新书《好的孤独》,在书中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也备受追捧。

不了解的人忍不住会想,这些看起来“鸡汤满满”的大道理,怎么就一下子戳中了年轻学子的心?

视频火了——不是鸡汤,是哲学

2008年6月,陈果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思修课的老师,主要面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两年后,有个学生偷偷地把她的授课视频发到网上。“复旦大学老师”和“哲学美女教授”,这两个关键词足以让一条短片有了噱头。

抛开这些噱头,更多网友关注的,是陈果的授课内容。在她的课上,不乏标新立异的观点,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她提出的“朋友无用论”,她说:“朋友是没用的,我从来不把功利至上的人脉关系,和抱头取暖的社交方式称为交朋友。我喜欢电影《阿凡达》中的一句台词‘I See You。将它译成‘我看见你,不如译成‘我懂你。朋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懂你,让你感受到精神上的默契。所以,我们交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而是为了分享内心。”

陈果拿自己举例。她的朋友不多,只有两三个,都很少开口找彼此帮忙,但会一起喝咖啡聊天。即使同在上海,大家见面的次数却寥寥可数。“有一次,一个不常联络的朋友大半夜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她说自己站在窗边,看着黑漆漆的世界,思考着未来。我们从工作中的挫折,聊到人生的困惑,我说:我会一直陪着你,与你同在。很多时候,倾吐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答案,只是希望有人懂你。而朋友帶来的就是这种感觉,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治愈。”

感性地聊一聊自己的人生感悟,大道理中穿插着简单的故事,这是陈果上课的一贯风格。这一套很管用。很多人觉得,“真是说到心坎儿里了,真正的朋友太难遇到,毕竟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唉,你帮我一下‘唉,麻烦你一下。”

反对者也不少。“好的朋友不是无用的,而是亦师亦友的。”“我最好的朋友都可以坦然麻烦他们。”陈果并不偏执于自己的观点。她说:“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都不一样,而哲学从来不鼓励‘你的观点只能是全世界的唯一。”

开放、包容,是陈果思修课的风格,也是她想传递给年轻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她鼓励学生时刻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站高一点,看远一点。

今年4月,她出版了新书《好的孤独》,其中有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朋友无用论”,还有关于爱情、自由、道德与人生等话题。新书的评价依然两边倒,批评者的声音是,“鸡汤味太浓。道理好像都对,看的时候感同身受,隔天仔细想想,却又不痛不痒的”。陈果坦然回应,她说:“答疑解惑、生活哲思并不是‘鸡汤,而是哲学。把‘鸡汤当哲学,是因为不了解哲学。人们总把哲人想得太悬乎、太奇葩,其实哲学特别接地气、特别有意思。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陈果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压力太大,想出家。他来找陈果聊自己的想法,陈果的建议是:“如果带着一颗焦虑的心,无论逃到哪儿,都不能从焦虑中松绑。”“更好的做法是直视生活,与困难对峙,热爱才是解决的办法”。

现代人对道德总有误解,认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所以不敢和道德靠得太近,怕被束缚,怕“吃亏”。陈果却认为,真正的道德“利他”又“利己”。人的得失有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用物质上的损失换精神上的满足,释放内心的善念与诚意,这也是一种“得”。

人生选择——换个角度去思考

在当哲学老师之前,陈果一直在复旦读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1999年,她考入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那个时候,文基班是大文科,文史哲三门都得学。回忆起来,陈果记得有位讲魏晋玄学的骆玉明老师,特别有魏晋风度,从来不备课,不按部就班念教材。讲竹林七贤,他说着说着就悲伤了起来,陈果坐在台下跟着揪心。还有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过世,很多老师停了一周正课,在课堂上讲起这位老先生生前的故事,以此悼念,满怀深情。

相比起历史与文学的感性世界,陈果更喜欢哲学。“尼采、老庄、黑格尔,这世上居然能有人对生命有这样的洞见,太了不起了。越读哲学书就越着迷,因为它们能让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审视幸福的时候,哲人们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有些人觉得,楼下卖早点的夫妇每天充实又快乐,羡慕无比。“但拿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你的换,换吗?不换吧。幸福不是每天看着别人,而是如实地看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不顺心的时候,陈果也会觉得自己渺小无助。但转而一想,这么渺小的自己,遇到再大的困难,困难也就跟着渺小了起来。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竞成。陈果的生活哲理则是:尽人事,听天命。“失败了会懊恼,会不甘心,但是换个角度,努力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另一种成功。”

“所以事实上,人生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哲学给了你换个角度看世界、做选择的方法。”

博士毕业后,陈果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段经历,也是个充满“哲思”的故事。endprint

当时,陈果在温哥华做访问学者,回国前迷茫了好一阵子。她给复旦哲学系导师张庆熊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我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不知道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导师的回复只有一句话,而且看上去是跟问题完全不搭边的一句话:“‘道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陈果收到这样一封邮件,怔怔想了好几天,最后她豁然开朗:“道”指真相、真理,而她自己是宇宙万物之一,道贯穿于宇宙万物中,那么真理也在于她自己。张庆熊老师的意思是: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不应该来问我,而是问问你的内心。

换了个角度,从自己出发,陈果想明白了,“哲学才是我喜欢的东西”,于是她回到了大学。那时,复旦鼓励老师们用自己的专业讲思修,陈果就做了一名讲“哲学思修”的老师。

哲学之外——经营入世的生活

和记者聊天,陈果用到最多的句式是“哲学能帮你………‘哲学能帮你直面困难”“哲学能帮你做出选择”“哲学能帮你看透人生”……

“没什么是哲学解决不了的吧?”

“当然有了,哲学不能帮我买到房子。不过,哲学使不能买房子这件事也影响不了我的幸福。”说完陈果笑了起来。

陈果把哲學视为自己快乐的源泉。她喜欢参加各种读书分享会。最初参加的读书小组,是由她身边一对学哲学的夫妇发起的,两人找到一家僻静雅致的小书店,沏上一壶茶,边看边聊边做笔记。慢慢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陈果也常去交流在书中读到的哲学感悟。后来,陈果和一个朋友成立了“双人读书会”,每周一次,雷打不动。“我们会一起逛书店,挑一本好书,选个特定时间,逐字逐段地读,没状态的时候聊一个小时,状态好的时候,聊到吃饭也不肯停。”

陈果喜欢儿童文学。因为“能从简单的故事里看到整个世界”。她最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书中讲述了小王子的冒险经历,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盲目与空虚。“人应该活得纯洁本真一点,正如庄子提到的‘回归孩提时代,放松、心安、信任、不设防”。

发呆闲逛也是陈果的“业余爱好”。她的学生告诉记者:“讲台上手舞足蹈的陈老师,下课后就不太一样了。每次在学校里撞见。她总是一个人戴着耳机,安静地闲逛神游。”在《好的孤独》里,陈果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独处”: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我享受一个人不被干扰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灵感进发,适合思考。一个人看虫子搬家,植物生长,塑料袋被风吹起,都觉得充满了诗意。”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很少管我。读书太用功的时候,他们还会把我拉到乡下走一圈,采点赤豆,拔个萝卜。到现在,我仍向往老庄式的生活。”

“你好像不会被现实羁绊。活得真洒脱。”听她说了这么多,记者不由感喟了一句。陈果一听,直摆手,“生活有两面,我努力挣钱,经营人世的生活。回到内心世界找幸福的时候,哲学就是我的精神乐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果复旦哲学
暗恋疗愈系
陈果和他的树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Wenzhou Woman’s Journey towards Grandmaster of Memory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The Limited Role of Styles of Thinking in Understan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onsumers Branding Activities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