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2017-09-21潘立晋
潘立晋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厌食症又称不欲食症,是临床上儿童表现的一种异常摄食行为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小儿出现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出现拒绝进食的症状,高发年龄为1-6岁,部分患儿可将症状延至学龄期[1]。小儿长期厌食症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浅述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表现为长时间厌食、进食量减少;曾有过不当喂养经历;面色苍白,体型偏瘦,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厌食症患者,而且所有患儿均无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为接受过精神类药物的治疗[2]。68例患儿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2例,患儿年龄1-12岁,平均年龄为(5.3±1.4)岁,病程2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1.3±2.6)个月,按照辩证分型:气血虚弱型5例,脾胃气虚型25例,脾失健运型18例,脾胃阴虚型12例,肝旺脾虚性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气血虚弱型
大多患儿因气血虚弱表现为面色苍白,体型偏瘦,所以治宜补益气血,采用八珍汤加减,具体食材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茯苓、陈皮、砂仁、白术、灸甘草、白扁豆。
1.2.2 脾胃气虚型
患儿表现为少食懒言,精神萎靡,面色微黄,所以治宜健脾益气,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具体食材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焦三仙、鸡内金、薏苡仁[3]。
1.2.3 脾失健运型
患儿表现为食少无味,食久呕吐,多食腹胀,所以治宜健脾开胃,调和气机,采用异功散加减,具体食材为:陈皮、白术、茯苓、灸甘草、党参、鸡内金、麦芽、神曲、大腹皮、黄芪。
1.2.4 脾胃阴虚型
患儿表现为食少饮多,唇红口干,夜烦少寐,所以治宜益气养阴、开胃助食,采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具体食材为: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扁豆、山药、天花粉、桑叶、生甘草、乌梅;夜烦少寐者需加入地骨皮、牡蛎、龙齿、胡黄连[4]。
1.2.5 肝旺脾虚性
患儿表现为好动磨牙,急躁易怒,所以治宜疏肝理气,和胃健脾,采用柴胡肝散加减,具体食材为:柴胡、川芎、白芍、陈皮、灸甘草、炒炽壳、制香附、鸡内金、生麦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患儿食欲显著提升,进食量也显著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容易感冒、出汗等临床症状均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食欲有所改善,进食量也开始慢慢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容易感冒、出汗等臨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各项检查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无效:患儿食欲无改善,进食量也无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容易感冒、出汗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各项检查指标依旧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所有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用%形式表示。
2 结果
68例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后,气血虚弱型总有效4例,脾胃气虚型总有效25例,脾失健运型总有效17例,脾胃阴虚型总有效11例,肝旺脾虚性总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患儿6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上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患儿长时间表现为食欲下降或者消失造成慢性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量减少、形体消瘦、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容易感冒、出汗等,最终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体质状况变差,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巨大危害。中医认为,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关键因素为脾胃功能异常,因此中医治疗坚持“肾以喜为补,脾胃贵运不贵补”的原则,患者要制定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治疗患儿的厌食症有效缓解。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浅述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健脾开胃、疏肝理脾、益气养阴,改善小儿食欲,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与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郭东明.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86,88.
李静,朱富华,王生婷等.朱富华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113.
赵丽.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8(29):142-142.
谢晓丽.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42例[J].陕西中医,2015,33(4):443-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