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17-09-21沈利红裴晓霞
沈利红 裴晓霞
【中图分类号】R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输液室护士在工作中常发生针刺伤意外,而如果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过的针头刺伤,会严重危害她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分析输液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避免发生针刺伤,保障护士身心健康、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原因
1.1 护理人员方面
护士在进行静脉注射、输液时,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如(1)静脉穿刺或拔针时不小心被针刺伤;(2)分离注射器针头时不小心被针刺伤;(3)注射结束针头回套针帽时不小心被针刺伤。
护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尤其是实习、低年资护士,防护意识淡薄,更易发生针刺伤。如(1)操作后盲目大意,直接回套针帽;(2)不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由于输液室患者较多,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常集中处理,在医疗废物二次分拣过程中,导致针刺伤;(3)不规范使用利器盒,利器盒盖打开,感染针尖外露或遗洒,导致针刺伤。
1.2 病人方面
急诊抢救时:护士精神紧张,场面混乱,诊疗、护理任务繁重,易發生针刺伤。
病人不合作:小儿、精神异常、急性酒精中毒等不合作病人,接受护理操作时紧张或烦躁,若缺少必要的协助,极易发生针刺伤。
1.3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严重缺编,尤其基层医院,护士数量更为短缺,输液室护士日夜不停地工作,常年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健康状况和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1.4 环境方面
门诊输液室,人员拥挤,声音嘈杂,使护士操作时注意力分散。加之各种操作时光线昏暗,导致发生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增加。
2 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输液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器械时,避免针尖触及指尖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与邻近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禁止回套针帽;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治疗车顶部;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2.3 严格按要求处理医疗废物。用过的针尖第一时间放入防刺穿、防渗漏的利器盒中,避免集中放置,成批处理。利器盒应加盖使用,针尖不能外露,3/4满即盖紧丢弃。禁止将锐器混入其它医疗废物中,避免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刺伤。回收转运时要戴手套,做好自我防护。
2.4 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科室合理排班,避免护士身心过劳,工作倦怠。操作环境应光线充足,操作区域整洁、宽敞、温度适中。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应解释清楚,固定好病人的体位,必要时寻求同事帮助。
2.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输液室护士应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及时缓解工作压力,保持稳定的情绪,集中精力应对工作,确保操作安全。急诊抢救时,整个过程应从容不迫、忙而不乱。
2.6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系统。输液室护士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后要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咨询处理。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有关部门定期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2.7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1)迅速由远及近挤压穿刺点,在流动水下冲洗5分钟。(2)用0.2%碘酊、70%酒精消毒伤口并包扎。(3)及时报告院感科,针对原病人的血标本注射疫苗,进行风险评估,定期随访。同时做好心理疏导,避免造成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张培,金晓艳,郭韦维.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吗,[J].医药前沿,2013,12(34):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