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联系可以创造
2017-09-21王珍山
摘 要:“联系可以创造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有人怀疑,不置可否;有人争论,莫衷一是;有人否定,回避不谈。试图从怀疑、争议甚至否定“真实联系可以创造”的两点代表性理由出发,参与讨论,以厘清困惑,消除费解。
关键词:人为创造;规律;创造;臆造
新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56页左上角相关链接中有一幅图片下面注解为:“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由此得出“真实联系可以创造”的结论一直让许多师生怀疑、争议甚至否定。他们态度不一,概括起来有两点理由:一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以被创造,类推出具有客观性的联系也不应该被创造;二是人为创造的联系就是人为臆造的联系。他们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当然要否定人们可以创造真实联系。
真实联系可以创造。许多师生不赞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一、规律不可以创造≠联系不可以创造
人们不能创造规律,这首先是由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规律的客观性,除了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其次,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人们透过大量的现象发现事物本来就有的规律,不能说成创造规律;再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所以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事物内部的这种“联系”。最后,人们改变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但形式无论怎样变化,不变的是规律本身。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当然不是人类创造的,例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就是人为创造的具体联系。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信息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创造的具体、真实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例如,QQ联系、微信联系日益成为人们打招呼的时髦工具和方式。
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等。实际生活中,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可以创造。但人们在固有的、本质的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里的“新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人对“原有”联系的创新,是大量的具体事物的真实联系。也就是说人为创造的真实联系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建立在事物的固有联系或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此过程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需要和实际提供或创设条件,使固有联系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创造出更多的外部联系、现象联系、具体联系等真实联系,从而使联系的形式更加丰富,联系的链条更加延伸,为人类服务的范围更加宽广。
比如反季节蔬菜。蔬菜本来在春、夏生长,体现了“蔬菜”和“春夏两季”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蕴涵着蔬菜自然生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通过提供蔬菜生长所必需的阳光、水和肥料等条件后,蔬菜还可以在冬天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创造蔬菜生长条件的同时,“蔬菜”与“冬天”原来没有的联系被创造出来了,而蔬菜生长与阳光、水、肥料之间的固有联系贯穿始终,并未改变,蔬菜自然生长的规律还跟春夏两季一样,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联系有多种,规律只是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规律不可以创造,但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创造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将两个或多个从来没有“交集”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人为创造的真实联系。它形成之前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以遵循事物的固有联系为前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没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一旦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它还和自在事物的联系一样具有客观性。
二、人为臆造的联系≠人为创造的联系
“臆造”是凭主观臆想编造,是缺乏客观依据的虚构。“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簡而言之,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
“臆造”和“创造”虽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甚远。两者虽然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主观随意性,纯主观活动,后者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具有客
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为臆造的联系,离开了事物固有的、真实的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编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青睐于数字“8”(发)、“6”(顺),而比较排斥或者忌讳数字“4”(死),个中原因就是人们根据两字之间谐音,虚构了两个字之间既没有客观依据和必然性,又没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明显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它们“臆造”了两事物之间的联系,让人啼笑皆非。
而“创造”的概念告诉我们,人为创造的联系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是真实地按“一定方式”进行的。这里“按一定方式”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为创造联系不是随意、任性的行为,是真实的联系,它总是按“一定方式”进行并受“一定方式”制约;二是创造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利用;三是创造的依据是自在事物固有的联系或事物自身的规律。人为创造的真实联系形成后,先前自在事物固有的联系仍包含其中,它决定着人为创造联系的成败,具有客观性。因此,人为创造的真实联系不是乱点“鸳鸯谱”的胡乱虚构联系,它与人为臆造的联系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等同视之。
参考文献:
[1]康娟娟.“生活与哲学”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刘瑞华.中学《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珍山,就职于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中学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材、教法和教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