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借力给力
2017-09-21许艳
许艳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寄寓意义深刻,很有特色。由此看来,通过这篇例文,训练学生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人物形象、理解童话寓意等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于是,一个以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案就这样形成了。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学习一篇课文,必先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读课文”。而光读课文,哪怕老师提出一系列认真读书的具体要求,诸如“边读边思考”这一类要求,可现实是难以落实,而且也不好检查。怎样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读课文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呢?在课堂上,我设计了“给文章添加一个副标题,一个______的皇帝”这一教学环节。如此设计,我预设的效果是,第一,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如不认真读课文,就无法给主人公添加定语。第二,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初步评价文中的皇帝。若不初步领会人物形象,就难以添加比较恰当的修饰定语。第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给学生添加准确、恰当的定语,就要选择确切而简洁的词语来表达,这无疑是一种表达训练。
二、及时捕点展开对话
语文课堂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最终要在开放的课堂中,经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堂调控艺术才能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给主人公添加定语”这一环节,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形成和支撑了课堂上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大脑,思维的火花不时迸现,那么及时捕点,抓住课堂调控的良机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一女学生站起来朗读片段,将皇帝心中口中表里不一的词语加重语气去读,我适时追问她如此处理的原因,学生强调如此处理可见皇帝的虚伪狡诈,我在肯定她的回答的同时也对她的朗读处理加以赞扬。诵读是语文教学品味文本语言的基本办法。学生语感的形成要靠自己的语言实践。“会之于心,发之于口。”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比一味地讲授有效得多。
再如,因为文中皇帝一天到晚换衣服,一位学生拟的标题是“一位爱美的皇帝”,我们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你说的“愛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那光说“爱美”是不行的。你看许老师也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稍微修改一下,让人一听就是缺点呢?
生:爱美过头,过分了。
师:过分讲究穿戴是缺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要面子,虚荣!
师点头表示肯定。
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达顺序,都会引起语言含义的差异,也会导致表达效果的差异。教师如果善于抓住这些不同的因素,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往往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三、有效组织深入对话
本文人物较多,如何对次要人物大臣和百姓展开有效的评价呢?我设计了“抓住大臣和百姓的性格特点,仿照上联拟写下联”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温习学过的对联知识,又能训练学生把握情节、辨明人物间的关系这一阅读能力。教学片段如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发现两个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们为什么不参与讨论呢?有什么困难吗?
生:老师,我们课文读得不熟,无法参与讨论。
(老师指导这两名学生读课文)
(一会儿,老师又到了一个小组,发现学生讨论得不深入,便启发学生:你们留意到老百姓传播孩子话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描写他们的吗?“私下”“小声”,这其中还暗含着什么意思呢?……)
(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发表意见)
生1:害怕。
生2:胆小。
师:所以百姓的个性特点与大臣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如果是个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而是站在讲台边观望学生,看着学生讨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就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这是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四、借力给力顺势而导
钱梦龙老师说过:“如果我上的某些课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灵气的话,那不过是我借用了学生的智慧而已。”学生入情入境地评说,我自然要顺势捕捉:“文中到底有几个骗子?只有两个吗?”这里,我有意拖长了声音,想把学生的思维再引深一步。学生愣了两秒,频频摇头:“皇帝、大臣、百姓,都是骗子!”我抓住他们的话紧接着问:“既然大人都是骗子!那为什么小孩子能戳穿这个骗局?”“这样的荒诞闹剧到底是真是假呢?”为了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一个个问题顺势抛下,课堂于是向更深处漫去,在思维碰撞、交融中,学生最终有所悟。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语文教师能否把语文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往往也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教师不能当“连环套”的设计者,牵着学生往一个又一个问题里钻,教师的引领设计要体现主体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课堂才会是灵动的课堂,张扬个性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龚凤鸣.语文教师应追求怎样的课堂语言[J].教育革新,2007(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