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7-09-21杨美荣刘志刚
杨美荣+刘志刚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仔猪腹泻在养猪业危害中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成活率已成为养猪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1发病原因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哺乳仔猪以传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保育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
1.1传染性腹泻病因
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尤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且缓和。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高等是诱发因素,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非传染病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1.2.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2.2日粮抗原过敏
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
1.2.3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1.2.4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
2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2.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主要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保护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消除各种诱发病因。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按时进行疫苗预防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2.2加强饲养,防止营养缺乏
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2.3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
对饲料进行加工处理或减少抗原物质,同时,在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2.4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保持舍内适宜的温湿度,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逐步断奶,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逐漸更换饲料。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对预防仔猪腹泻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 454003 河南省焦作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