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
2017-09-21徐鹏
徐鹏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涌现出了许多科研成果,总结推广了大量的经验与成果,但最后真正要进入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同时还必须同其他学科、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生活相整合;必须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必须打破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中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受听课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要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和核心,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必须重视教师的引领、传播、指导和垂范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有效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科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注重整合的灵活性和关键性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关注的不能仅仅是采用了哪种信息技术。从内容上讲学科整合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因此,学科除了和信息技术整合外,还必须灵活地同其他学科、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更宽、更高的角度,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精彩度,才能以较高的姿态进行课堂教学。
二、注重授课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学科授课方式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也有不同的课
型,教师要根据学科类型、教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设计有效的、有思维深度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中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受听课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如从信息的获取上可用大屏幕进行课件的演示,也可让学生自主到电脑上查阅;从时间的安排上可用一节课的时间,也可让学生先个别进行信息的收集,然后再统一上课;从地点的选择上,可在学校多媒體教室,也可形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家利用自己的电脑自主学习。形式也不是绝对的,不是简单地有几个形式就是好课。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不讲实效,做表面文章。既要考虑学生能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也要避免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合理结合性
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等于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可以让两者组合、重构,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课堂成为课件展示的天地,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与简洁,符合教材情景需要。课堂上要为学生的想象留有足够的余地,让学生能对所需内容、意义进行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
四、注重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用各种技术提升注意力。它通过诉诸感官、引起注意、创造印象、引导记忆、激发联想、坚定信念、导致行动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发生作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生活获得长久的印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小组或团队协作的优势,让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进行着情绪的互感与交
流,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能对教材进行精细入微的科学分析,进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奥秘。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仅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社会和家庭纳入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的范围。社会和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资源。社会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教育实践基地、科技活动中心等,家庭生活中的音像传媒等都可以作为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因此,应以学校为主体,将社会、家庭资源整合,做到有主有次,校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受到信息技术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只有勇于创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直.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罗珊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