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贫困户贫困现状调查研究

2017-09-21余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7期
关键词:对策

余华

摘要:为了更加精准的了解贫困户家庭贫困现状,通过抽样调查获得水城县6个村265户农户家庭数据,以265户贫困户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劳动力现状、教育水平、生活资料、产业发展状况、政府帮扶措施等五个方面分析其贫困现状。目前,水城县贫困农户的贫困现状主要包括:缺乏有效劳动力、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加工型产业欠缺、生产生活水平低、务工人员主要以就近的乡镇务工为主。针对该分析结果,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城县;农村贫困户;贫困现状;对策

一、引言

截至2015年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未能脱贫,全国脱贫形势依然很严峻。由于地区环境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贫困现状均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对贫困的研究:分为对少数民族贫困的研究、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研究以及对农村贫困现状的研究,如学者汪三贵,张伟宾等(2012)认为少数民族贫困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到收入差异扩大导致的经济增长“益民族” 程度下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和民族经济生计特性的三重因素的制约。学者刘彦随,周扬等(2016)研究发现: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水城县属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区,石漠化危害严重,属于石山区和深山区,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分布,本文对水城县贫困农户贫困现状进行分析,把握最新的贫困现状,旨在更好地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调查样本介绍

(一)研究区域概况

2016年水城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水城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99亿元,人均GDP达到 27292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8.9%,城镇化率提高到33.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1元,同比增长11.3%, “十二五”规划全面完成,水城县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水城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2016年贵州省统计局发布,2015年水城县总人口9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1.56万人,贫困人口17.13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全县辖30个乡镇,有贫困乡镇26个,其中一类贫困乡2个,二类贫困乡镇16个,三类贫困乡镇8个;有贫困村182个,其中一类贫困村117个,二类贫困村34个,三类贫困村31个。

(二)调查样本来源

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一手资料收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根据贫困人口县域分布特征选取能代表水城县主要贫困人口类型的样本框,采取等距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调查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决定等距抽取的间隔,保证每个贫困农户都要有被同样抽取的概率。本研究选取了水城县6个村寨作为问卷调查区域,实地考察调研,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和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70份,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结果265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8.15%。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贫困户的劳动力现状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有效的劳动力不足或缺失便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分为:1.全劳力:16~60岁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2.半劳力:(1)60岁以上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2)在残疾人中具备部分劳动能力的人口。3.无劳动能力:(1)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根据本次贫困户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265户864人中,全劳力有440人,占比50.92%;60岁以上的半劳力有90人,占比10.42%;6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有104人,占比12.04%;丧失劳动能力6人,占比0.69%。非劳动力占比25.97%。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数高达22.44%,高于目前国际公认7%的老龄化比例,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相当严峻。受访家庭成员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而无劳动能力和非劳动力的人數占总人数的38.7%,并且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中大部分都是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可见有效的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

(二)贫困农户务工现状

在贫困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务工收入一般占比是很大的,可以说,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他们提升生活水平的一种趋势。外出务工占比也体现了贫困户农户除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外的摆脱贫困的可能性。由表1可知:在2015年间贫困户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人数119人,务工成员中93人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外务工的人均纯收入为7151.6元,占比78.15%。其中本县、乡镇务工的占比最高为84.94%,表明当地大部分农户都会在离家近的乡镇务工赚钱。省内其他市县务工比例6.45%,省外务工占比8.6%。农户在离家远的地方务工的可能性不高,大部分会选择就近务工,补贴家用。总务工人数占比样本人数的13.77%,占比较低。

(三)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截至2016年5月份,水城县六个村贫困户正在接受教育的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有在校生家庭中,在校小学生占总户数的比例最高达20.38%,在校初中生占比14.72%,在校高中生占比7.12%,在校大学生有3.40%。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占比35.1%,高中、大学在校生占比10.6%。受访农户家庭中非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高达17.31%,还有部分农户在学生读书方面需要投入,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对贫困农户家庭来说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61.89%的受访家庭没有上学的子女,村民受到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孩子退学较早,并且这几个村的小学办学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学设施落后,教师资源也欠缺,导致了教育水平较低的状况。endprint

(四)生产生活资料现状

生产活动可以创造财富,它能给我们带来需要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又是满足我们基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此次受访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状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指标来衡量:生产资料主要包括人均大型农机具、人均生产资料折旧、人均生产经营支出等。生活资料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由于前几年政府实施的“村村通”惠民工程,所以这六个村都通了水泥路,但是由于山路崎岖,时常有泥石流发生,造成当地居民出行成本较高;住宿方面主要用人均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宅基地用途等指标来统计分析;衣食主要通过人均日常生活开支这个指标加以衡量。统计数据显示,受访农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4.65平方米,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宅基地基本上都是用来自住的,也有33.21%的农户用来养畜禽;房屋结构方面,砖块混凝土房屋占比最高,达到61.13%;其次就是砖木混合结构,占比18.49%;木房占比14.34%,人均生产经营开支900.65元,人均日常生活开支1491.44元,没有任何大型机具。

(五)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快慢和收入的高低。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受访地区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占比达到了95.21%,其中种植业及经济果林占比45.19%,当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辣椒、烤烟、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当地居民也有一部分种植经营果园,主要种植核桃、人参果、刺梨和板栗等;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资源、水资源不足等,当地居民在政府的带动下来发展养殖业,养殖业占比达到54.14%,大部分农户发展个体户养殖,也有部分大农户进行集体合作养殖,他们主要养殖一些猪、牛、羊、鸡等。其他产业主要就是采集业,包括采集菌类、柴草等;还有家庭自主经营的一些小超市、客车运输服务等,但是这些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微乎其微。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石漠化特困地区之一,扶贫攻坚重点县的水城,1.缺乏有效劳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全劳力的占比只有一半且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无发展优势,缺乏劳动力成为导致其贫困的原因之一。2.就近务工现状较普遍:绝大部分务工人员选择了就近务工,一是离家距离近,交通及生活成本低;二是务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外出较远的省份,赚钱的难度及风险都会有所增加。正是由于农户的可务工渠道太狭窄,导致务工机会和报酬都不高,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很困难。3.教育水平及投入不够:在校生比例太低且高中生、大学生的比例更低,反映该地区农户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4.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该地区主要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发展可由单一的种植、养殖转变其与加工业相结合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种植、养殖业的单一发展模式,想要快速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战线会拉的较长。

政策启示1.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劳动能力。政府可以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贫困人口进行农业技术、养殖技术、手工业加工制造等培训工作,争取让每一个有劳动力的群众掌握至少一门技术,学会一项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改变贫困根本的途径。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实把社会保障兜底与平台公司兜底结合起来,政府应不断加大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保障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乡村居民的保障水平,想方设法将“两无户”的生活困难问题解决好、落实好。3.加强教育扶贫机制。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才是扶贫工作的更本。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对贫困户孩子上学进行定向补助,构建城镇免费入学、生活补贴、免费住宿的援助体系,设立专门基金奖励贫困家庭学习成绩优异的子女,形成热爱学习的好风气,这将会为扶贫工作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4.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一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利用“互联网+”,重点打造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等全信息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机制,构建起农产品产、加、供、销诚信体系。

参考文獻:

[1]汪三贵,张伟宾,等.少数民族贫困变动趋势、原因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2]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

[3]汪三贵,曾小溪,殷浩栋.中国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简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实践[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4]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党政视野,2016(0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