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预防消化内科患者静脉炎的研究
2017-09-21陈春燕
陈春燕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01
静脉输液是消化内科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是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来说,静脉炎、局部疼痛、肿胀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不仅造成严重的不适感,同时还可能严重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进程[1]。为了达到降低消化内科静脉炎发生率的目的,本研究在此类患者中引入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处理方案,并将其与常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开展临床对照研究,纳入者均符合静脉输液治疗指征,均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均知情同意;排除存在其他类型内科疾病者,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拒绝签署同意书者。利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所有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8例患者中23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4-78岁,平均(48.9±12.1)岁,病变部位:胃部21例、肠道17例;观察组38例患者中22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22-75岁,平均(48.2±11.8)岁,病变部位:胃部19例、肠道19例。组间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即在采用留置针完成静脉输液后采用硫酸镁对局部皮肤进行湿敷;观察组给予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处理,具体方法为:首先对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进行评估,分为非常危险、危险、一般及不危险,对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若患者属于非常危险的情况,则应当加强监护,定期更换留置针并且注意避免发生导管脱落、扭曲、堵塞等情况。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在完成静脉输液后采用消炎散用温开水和白酒调和后涂抹在局部皮肤病采用纱布和绷带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静脉炎发生率,将符合静脉炎相关诊断标准者定义为发生静脉炎;对应两组干预后的疼痛程度和舒适程度,均采用数字评分法,且总分均为10分,其中疼痛评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舒适评分越高说明舒适程度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差异检验,将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将P<0.05记为差异有显著性的前提。
2 结果
2.1 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发生静脉炎,对照组有6例发生静脉炎,前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63%,远远低于后者的15.79%,组间差异显著(=5.426,P=0.037)。
2.2 疼痛和舒适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前者舒适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消化内科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实施常规的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局部皮肤的肿胀和疼痛程度,还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2]。但是硫酸镁对于需要长期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预防作用并不理想,因此需要积极探讨更为理想的干预方案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舒适程度。
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在消化内科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应用能够通过对不同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进行评估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干预,能够对存在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起到良好的静脉炎预防作用;消炎散外敷能够在预防细菌感染、控制炎症反应的同时达到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舒適程度的目的,对于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更佳。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够对消化内科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起到双重的静脉炎预防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显示[3],对消化内科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实施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干预后发现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方法,证实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干预对消化内科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更为显著。
本研究中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证实该干预方法对静脉炎预防作用更为理想;此外两组疼痛评分和舒适程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干预能显著减轻消化内科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综上,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上述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静脉炎,还可减轻疼痛、提高舒适度。
参考文献
赵婷, 李文碧, 李权春,等. 分层次静脉输液联合消炎散预防消化内科患者静脉炎的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6,11(B03):1521-1522.
李洪娟, 罗礼容. 消炎散治疗静脉炎疗效分析及护理要点[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5, 28(2):116-118.
王琼芳, 郑尚兰. 消化科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与对策分析[J]. 医学信息, 2015, 28(47):303-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