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之父”的神奇旅行

2017-09-21高园

出版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霍芬李希日记

高园

译者介绍:

李岩,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自2000年起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交流史和德国汉学史。2005年起参加国家清史纂修项目,译有《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2009年,大象出版社)、《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2016年,商务印书馆)等多部著作。

王彦会,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研究重点:德语现当代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文化交流史。近期译著有《未终结的故事——福尔克·布劳恩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等。

李希霍芬的名字,与“丝绸之路”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位世界级的地质地理学家,曾先后七次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地质考察,并最早命名了“丝绸之路”,也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之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卷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是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由学生在其逝世两年后整理出版,其中记述了晚清中国生动的社会生活,涵盖政治、经济、地理、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对于这本书的翻译,李岩和王彦会两位前后历经近10年,其准确优美的译文也为该书中文版增添了魅力。阅读这本日记,读者仿佛可以跟随这位伟大的“丝绸之路之父”进行一次穿越百年的神奇旅行。

中德文化交流的重量级人物

李希霍芬是19世纪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和柏林大学校长,他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1868年9月,李希霍芬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被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称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

李希霍芬七次中国之行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地质地理学的范畴,他关于中国的著述中除了有见地的地质研究成果之外,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他也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古老中国的神奇之旅

在李希霍芬去世后,其学生整理了他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于1907年出版了《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旅行日记》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也記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以及对中国城市与乡村、风土人情的评价。

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的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都做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这些记载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日记中还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不过,李希霍芬的旅行,除了学术目的之外,也有为德国殖民侵略收集情报的任务。这本旅行日记也暴露了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殖民野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芬李希日记
李希霍芬日记中的晚清四川丝绸探略
“我要赢”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Kinetics of Burning Side Reaction in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of p-Xyl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