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与鼎新中坚定前行
2017-09-21李莎
李莎
“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学校充满留恋和不舍,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校园里开花。”这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的筑梦自白和教育情怀,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笔者一行走访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解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后,力图揭示在改革的浪潮中,科大附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式,如何进行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价值抉择。
守正:
根植一方孕育梦想的沃土
科大附中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创建于1960年,2013年3月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在海淀区工委、教委支持下,学校成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双重对口支持单位,申请成为北京市“1+3”项目改革试点校,“落户”北京市海淀教育新地图。良好的机遇和高端资源的注入,激发了学校的内部发展潜力,使学校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美誉度日渐提高。2015年,科大附中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
这些成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更引人瞩目的是科大附中这57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守育人之正、守规律之正、守传统之正、守责任之正,一代又一代科大附中人用这样的坚守根植了一方孕育教育梦想的沃土。
1.守校园文化之正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文化需要继承才能鼎新,否则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因此,王世东校长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科大附中任职期间,始终将自己当作是学校几十年长跑接力赛中的一名接棒人,坚持在文化传承中守正。
走进科大附中,校魂石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教学楼一楼的校史馆给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的设计很独特。这种独特并非只是位置和建筑的独特,而是一所规范、标准的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文化风格独特。
王世东校长告诉笔者,科大附中的文化走廊是按专题设计的,主要包括校史文化展厅、美术、科技、信息、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走廊以及操场墙壁涂鸦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在物、化、生、技等学科特色专题走廊的橱窗内,存放着跟学科相关各种标本、实验模型等,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和观察。在人文走廊,校训中“明德至善”出处的原文被雕刻在显著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校训的含义;君子六德“仁、义、礼、智、信、廉。”是人文走廊的主旋律,是学校对师生明德笃行的引导。校史馆位于教学楼一楼大厅,是新生入学要上的第一节校本课程,以此增进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了解,直至促使其生成对学校的自豪感,激发他们起为学校争光添彩的愿望。各个专题走廊,或是一场专题讲座,或是一个励志故事,或是一次社团活动,或是一场精彩演讲。这种关联学科、拓展前沿、强化体验的空间设计,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会有反映自己学校风格的特色,这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有文化,也是最能证明学校自我存在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科大附中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经历了几任校长,但以“明德至善,鼎新力行”一以贯之的文化和育人特色却长久地保存下来,这也是其独有的魅力之所在。
2.守办学精神之正
教育需要坚守,但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科大附中不斷进行着突破和超越,但在王世东校长眼中,学校应该改变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不变的是学校教育特色和文化传承。坚持学校的教育文化传承,与时俱进,融于新课程的育人理念中,能更好地发挥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是由北京钢铁学院附中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凝练而成的。这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大附中人(钢附人)满怀教育理想,明德至善、授业解惑、殚精竭虑,将自己的青春韶华、全部才情、抱负无怨无悔地抛洒在这块教育热土上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们有着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才有了今天科大附中“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千”的办学成就。
如今,令科大附中人引以为豪的“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已成为学校深化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炼就了师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实践创新、爱润心灵的精神品质。
吴遵民先生曾说:“让我们牢记教育的使命与职责,牢记教育的原点基础与终极价值:那就是生命。”的确,对于科大附中而言,“改变”与“坚守”的把握,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项科学的决策,而做出这项决策的标准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服务人、塑造人。
3.守教育规律之正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行在当下,利在长远。因此,科大附中以“健博慧雅,学有所长;家国情怀,行有担当”为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能力。
为此,学校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开展校本化的课程实践研究,既注重学生成人成才,又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质量上,科大附中既追求学生成绩,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核心素养,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学习方式上,科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整理提供时间和拓展空间;在育人方式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建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制定并实施学生教育进阶目标,用陪伴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同时,科大附中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委员会,将家长资源整合为学校的教育资源,邀请专家给家长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做到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以分数衡量学校好坏的评价机制下,科大附中并不是一所所谓的“一流”的学校,但从长远的教育终极目标来看,却算得上是一所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生活的学校。endprint
鼎新:
撑起学生放飞梦想的蓝天
古人云:“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学校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守正不等于守成。因此,在守正根植梦想沃土的同时,科大附中还坚持在变革中出新。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研究,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追梦、铸梦和圆梦,撑起一片蓝天。
1. 建设主动发展的协作团队
借助海淀进修学校对口支持的教研专家力量,依托“中国好老师”项目,加大专业引领力量和科研提升能力的“落地”实践研究,科大附中提出“对接学生有效学习,建构有次第的校本教研机制”教研策略,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学定教”专业发展能力。
通过教研专家的专业引领,带领教师进行深度研究。各个学科教研员深入对接学校教学实践,走进课堂,诊断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度研讨活动。教研员从指导者变成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改进了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优质学校教研成长的新模式。
科大附中还成立鼎新书院,通过校内名师领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建立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发展机制,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开展教研活动,落实三个“带动”责任:每学期组织开展一个专题研究,展示一节公开课,带领一个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在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教研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而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开阔“眼界”的“捷径”,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育教育思想的过程。因此,科大附中十分支持教师积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先后参与了“深度学习”“高端备课”“项目学习”等重大课题,并以科研促教研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2.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有了特色,学校发展就有了特色。科大附中立足科技艺术的课程特色,借力海淀区进修学校的专家力量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双重对口支持,依托“1+3”项目,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研发基础、拓展和研究三级四类(人文课程、STEAM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打通学段,融合学科,开设跨学科的STEAM课程。
在四类课程的学习中,以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涵养品性、明德笃行,實现价值引领;以STEAM课程使学生乐知融合、鼎新力行,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体育与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历练健全人格;以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投身实践、关爱社会、勇于担当的品质。
科大附中将教育教学活动统整在学校课程中,使课程更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提高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明德至善、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凸显“价值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
3.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科大附中来说,好的教育显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外在的知识,而是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知世界。为了鼓励学生的主动发展,科大附中创设各种条件,坚持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探索。例如,学校楼道书吧里的很多图书是由学生志愿者自主选购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建设书吧,年级都有志愿者牵头负责年级书吧的管理,同学们对书吧有什么建议、需求,可以直接向这些同学反映。
此外,科大附中在教育中不断渗透“自我管理”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校持续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北京市生涯规划教材为载体,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学会规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职业,学会选择;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坚定目标、奋勇拼搏、实现梦想。
自我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科大附中,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由过去的被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现自我成长,是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力行:
拓展多维实践学习的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大附中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迁移知识、拓展思维、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1.在研学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大附中通过制定研学社会考察的校本实施方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了“行前教育引导课”“行中探究实践课”和“行后研讨总结课程”。
目前,科大附中已经开辟了山东曲阜泰安线、陕西西安线。行前,学校组织年级组,根据学科学习内容,建立跨学科的备课组,不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加强跨学科融合,设计“研学考察课程手册”,组织学生进行行前教育,使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参加全程的实践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成立专题合作小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人文意境,体验社会生活,研讨历史事件,体味文化精髓,引导学生依托专题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考察活动结束回校后,组织学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研学考察成果。
正如王世东校长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场是最好的教材,经历是最好的成长。”科大附中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祖国名胜古迹和壮美河山为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参与体验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递爱心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这是学生和谐发展、面对未来的基础。在实践中,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始终没有忘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
随着共享单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大附中路段,部分单车摆放无序,随意停放,造成路段的环境相对杂乱,在学校的鼓励下,科大附中的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共享单车的清理和归整。
每年9月,学校开展的图书义卖活动,将善款换为“爱心包裹”,绵延传递到“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甘肃贫困老区、京郊敬老院、福利院等。在交通路口,设立交通志愿先锋岗,宣传交通安全,组织行人过马路。走进社区,慰问和服务空巢老人,送去爱心和温暖。每学期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累积达1500人次,服务时间累积超过120小时。学校志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次被海淀区教育系统志愿者联合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活动是科大附中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使其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志愿奉献中敞开“爱”的胸怀,学会“爱”的传递,享受“爱”的幸福。
从校内养成到校外实践,科大附中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正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科学育人、艺术育人、实践育人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学生持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无疑,科大附中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这里是成就人的地方”,证明其具有“引起人灵魂深处变革”的能力。
责任编辑:木子
shalee0307.li@gmail.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