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探讨
2017-09-21陈晓磊
陈晓磊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此同时,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就其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体育与健康;探究
近些年来,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初中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方面,相关的教师们必须不断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在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完美。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看来,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优秀。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有所创新
1.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构思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着重思考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状态,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们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完成体育课堂的构建。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深刻探索体育课堂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技术,并且把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体育项目未来发展趋势、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需要把体育过程的探究过程体育项目的練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们的体育技能与健康状况。最后,必须要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人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国内外的重大比赛纳入到体育课堂之中来,例如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们关注奥运会、冬奥会、残奥会等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安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教学内容作为核心的依据,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来进行活动的安排,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体育动作的复杂程度,并且把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体育素质纳入到教学中来,从而安排好课堂教学
活动。
3.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应当着重让学生们尝试新的体育活动以及新的练习方法,并且在学生之间构建出一个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小组成员之间开展讨论与合作,从而强化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注意鼓励学生们探索学习,激发他们对于体育课堂的热情,并且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应当鼓励他们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让自己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合理进行因材施教。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生们进行等级的划分,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教师们往往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然而对于那些教师所认为的差生,教师往往自动忽略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缺少与这些学生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观念是极为片面的。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们必须要更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们一视同仁,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体育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诉求以及身体状况,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打造出不同的课堂活动,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并且帮助他们建立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也是不断更新的,教师们应当不断学习和探索,保证自己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初中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并且不断开展调研工作和实践工作,确保学生们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体育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
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其中体育考试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于各项工作而言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考试的评判依据,从而让考试更加科学合理。在传统的体育期末考试中,我们往往对学生们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测试,这种考试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其不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本学期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特别关注体育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在考试评价过程中,不仅要从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术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体育课堂的开展过程以及最终的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要让教师评价学生,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体育教师们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共同探究其中的规章以及制度,从而不断完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最终促进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明.谈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82-274.
[2]陈达喜,戴相荣,赵国荣.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