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雷《传授给儿子》: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2017-09-21沈轶伦

晚晴 2017年9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家书

沈轶伦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文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传授给儿子》品读

亲爱的孩子:

很高兴你有了一个女友,也高兴你现在就告诉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多指导你,朋友中数十年悲欢离合的事迹和平时的观察思考,使我们在儿女的终身大事上能比别的父母更有提些意见的条件,帮助你过这一人生的大关。

首先态度和心情要尽可能地冷静。否则观察不会准确。初期交往容易感情冲动,单凭印象,只看见对方的优点,看不出缺点,甚至夸大优点,美化缺点。便是与同性朋友相交也不免如此,对异性更是常有的事。许多青年男女婚前极好,而婚后逐渐相左,甚至反目,往往是这个原因。感情激动时期不仅会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对方;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只表现好的方面,把缺点隐藏起来。保持冷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至于为了谈恋爱而荒废正业,或是影响功课或是浪费时间或是损害健康,或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波折时扰乱心情……我一生从来不曾有過“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作为立身的原则。恋爱不论在如何狂热的高潮阶段也不能侵犯这些原则。朋友也好,妻子也好,爱人也好,一遇到重大关头,与真理、道德、正义等有关的问题,决不让步。

其次,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观察决不可简单化,而要耐心、细致、深入,经过相当的时间,各种不同的事故和场合。处处要把科学的客观精神和大慈大悲的同情心结合起来。对方的优点,要认清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是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夸大的。对方的缺点,要分得出是否与本质有关。与本质有关的缺点,不能因为其他次要的优点而加以忽视。次要的缺点也得辨别是否能改,是否发展下去会影响品性或日常生活。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面落实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

交友期间,尽量少送礼物,少花钱;一方面表明你的恋爱观念与物质关系极少牵连;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对方。事情主观上固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须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为了避免失恋等的痛苦,这一点“明智”我觉得一开头就应当充分掌握。最好勿把对方作过于肯定的想法,一切听凭自然演变。

总之,一切不能急,越是事关重要,越要心平气和,态度安详,从长考虑,细细观察,力求客观。

……

傅雷

1962年3月8日

这是傅雷对于子女婚姻恋爱的一些观点。读此篇文字似面对一位长者,谆谆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烦恼在其循循善诱的话语中不禁释怀。《传授给儿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是傅雷对人生态度的一种传达。读《传授给儿子》,可以让我们更多地领受人生哲理。这是傅雷给其子女的教诲,也是给每一个读者留下的最真诚的人生启迪。

为父者,愿做儿的镜与影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或许,你看不到一个个傅雷伏案与远在欧洲的儿子傅聪通信的背影,但从一封封家书中,一定会感受到一位父亲的深情。

傅雷在傅聪远行后,对其最重要的教育滋养,恰恰不在于那些格言式的警句或者艺术鉴赏知识熏陶,而在于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做人”和“大义”两个词的理解。

回看《傅雷家书》成书的背景,傅雷当时可谓处于人生最黑暗的阶段,但在字里行间,从未见他为一己得失抱怨叫屈过一次。他反而常常宽慰孩子说,物质名利的东西是最无关紧要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傅雷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一操守,贯彻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要还有一丝呼吸,只要还有机会出门看一次戏、听一次会,他就还总是仗义执言。这个“学不乖”的父亲,在受尽折磨之后,依旧忍不住对不公正和弄虚作假进行批判,其行为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傅雷深信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有公正和真善美的存在。而这一种信念,即便在当下,还有多少人能引以为然呢?

因此,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不是今人所谓的“成功学”意义上的教育,而是真正的一种“精英教育”。因为在傅雷看来,倘若一个人只是获得世俗的名誉权势,而对推动国家社稷文明进步无功,则根本算不上是精英。

多年以后,傅聪常常对人说,傅雷要求他“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最后才做钢琴家”。这“做人”两个字说起来人人能懂,但傅雷却是实实在在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他的理解——这不是“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做人”,也不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乖觉,而是一副赤子心肠。

一如傅雷曾写给傅聪,后来也被用在其墓碑上的那句话一样——“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聪后来说,自己在国外多年,遇见不少人物,可遗憾从来没有遇到任何人能带他“进入那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世界”。

其实想来,这个能带傅聪进入“那个世界”的人岂非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上海的斗室之中,那位执灯的老父,如津口的渡夫一般,永恒等待着儿子的到来,等待着带他探索那个真正自由的国度,进入“那个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家书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没有寄出的信
家书( 连载一)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傅聪: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