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的课堂改革
2017-09-21曲淑梅
曲淑梅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宗旨。教师应跟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行走,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要改变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需要从教学中的师生两方面进行改变。
关键词:改革;道德情操;发展素质;驱动力;新方法;新理念
经过近年来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对地理的整体概念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得不够灵活、死板,学习水平较低,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同样处于令人不满意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教学态势,地理教学不仅面对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同样也要求地理教学本身的改革和发展。经过近年来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本技能。这是令每一位老师头痛的事。为使我们地理教育教学能有新的突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不断改变地理课堂教学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同学生、老师要成绩,视分数为第一,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则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宗旨,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制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所以教师除了明确教材的重难点与关键点外,必须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心中有数,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来制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情感培养等内容。
二、要构建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理念应跟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行走,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要改变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需要从教学中的师生两方面进行改变。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来制定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情感培养等内容。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讲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以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主讲清楚,更要讲清怎样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确知识目标,更要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地理的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对教师的好感是学生培养兴趣、愉快学习的驱动力。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努力创造出和谐、轻松和亲切的师生关系,使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和轻松的教学氛围。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创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在合作学习中有欢声有笑语,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仅是他们的老
师,更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三、要不断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地图教学是关键。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建立正确的识图理念,来分析和说明地理事物,使其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运用地图教学是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其次,这些图生动直观、清晰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学习地理要从识图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结构,然后分析地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地图内容和地理特征,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以及相关地理事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特征和地理变化分析。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图像方能表述完整。所以地理教学必须靠图像支持,我们要重视图像教学,要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经常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讨。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新课标教学要求为准绳,运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工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努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爱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使其与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運用先进的地理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李锦英.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09(4).
[2]王敏.谈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风格[J].新课程(中学),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