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凸显的问题与政策选择
2017-09-21李雪
李雪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引起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导致农民工不能充分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不稳定因素,导致农民工盲目就业等,因此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培训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举措,必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关系的协调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就业;互动关系;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直接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当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相匹配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就发生正相关关系;当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时就出现就业结构的负相关性。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动态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同步性。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状况必然也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扩大就业。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之间凸显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合理,导致农民工就业仍旧存在压力
从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第一产业是农民工赖以生存的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聚集,农民工在二、三产业需求量大但缺乏必要的转移。总的趋势是我国劳动力渐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在转移过程中转移方式、转移成本、转移数量都存在缺陷,而一、二、三产业调整的规模、速度、合理性都将会影响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解决就业难题,由于受“挤出”效应的影响,农民工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大批劳动力退出第一产业,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压力。
(二)三大产业结构区域化调整不均衡,导致农民工盲目就业
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均衡,外出就业的形式出现不规则性、盲目性、群体性,农民工外出就业所依托传统的血缘、宗族、亲属、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政府没有完全承担起组织者的责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偏好,转移成本、转移方式、转移地域都对农民工产生障碍和质疑,致使农民工外出务工无序组织、盲目就业。
(三)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综合素质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般情况下,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当前我国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三大产业对农民工自身要求越来越高,由单纯的体力劳动逐渐向脑力劳动的过度。劳动培训部门、职业学校、企业没有认真组织好劳动技能培训,在培训课程、师资力量、培训内容、培训经费上流于形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上缺乏必要的能力,造成优化产业结构的能力短缺,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培養。
(四)社会体制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民工的自由流动
我国现行体制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本身制约着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紧急体制的变革就是针对经济方式的优化升级,这种优化升级就是促使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而我国现行就业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工外出就业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率都偏低,农民工身份问题及其各项福利待遇问题都对农民工流转产生一定的制约,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使农民工面临新的挑战。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民工就业的政策选择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工就业结构优化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链失衡、市场疲软,使经济失去活力,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存在压力。与此同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些已不能适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也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点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长期来看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调整速度和幅度不宜过快。应结合实际,合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和就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同时加大对一、二、三产业调整力度,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调整力度,给农民工充分就业的机会,促进农民工就业结构优化。
(二)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农民工充分就业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不合理性,出现了农民工转移方式季节性性、群体性、不规则性,从全国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为农民工输入地区,东部地区基础较好、条件优越、政策体制较完备,符合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需求。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农民工就业得不到有效保障,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农民工失去了就地转移的兴趣。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也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调整优化和转型。政府应把握大局,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工就业角度精心设计,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空间
我国一、二产业发展迅速,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基本饱和,这就使农村富裕劳动力发生转移,而第三产业潜力大,发展空间比其它产业也大、吸纳农民工数量就越大,特别是第一产业对农民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偏低,造成了大量缺乏技术的农民工的集聚,容纳了大量农民工,因此第一产业技术水平低。我国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吸纳农民工人数较多,第三产业潜力较大,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好服务、金融、旅游、信息、养生等新兴产业,吸引农民工进入第三产业发展。
(四)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产业优化升级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劳动力,劳动技能也越来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需要资本的高效投资,劳动技能偏低不仅导致结构性失业,反过来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政府要分期分批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在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落实并对培训效果定期回访、考核评价,快速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五)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稳定农民工就业市场
我国目前的农民工用工机制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二元”经济结制约了城镇化发展,严格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稳定农民工就业市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同时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给农民工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才能保持有序、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卫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基于长沙市的调查数据[J].城市问题,2013(03).
[2]王忠.广东产业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变动[J].珠三角,2007(08).
[3]刘祝兰.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
[4]李群芳,孙贺先,尹继东.中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8(08).
[5]刘淑兰.解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11).
[6]叶琪.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J].财经科学,2006(03).
[7]刘元春.重在匹配·产业·就业·社会的关联度[J].绿叶,2008(08).
[8]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05).
[9]李俊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01).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