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17-09-21陈涵
陈涵
【摘 要】新媒体让新闻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在唱衰传统媒体之声不绝于耳之际,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人才为目标的学界必须清醒意识到新的媒体格局,让教学与现实接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因此,需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做出教学方法的革新,摒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采用与现实接轨的新方法,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教学方法 革新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教学方法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能力,课程由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两个部分的内容构成。《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技能培训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课程必须与现实接轨,培养适应媒介市场需求的新闻采编技能。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声称教学方法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探讨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方式。
当下,媒介市场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然而,新媒体的崛起未能在学界得到充分回应,如若学界忽视新媒体的影响力,在教学层面不能与时俱进,革新内容与方法,培养的学生必将与业界脱轨,落后于时代需求。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传统教学方法的误区
1.理论教学: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中运用广泛。毋庸置疑,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讲授法传授知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之前毫无学习经验;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熟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因此,讲授法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教学方法。
当前,虽然媒介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仍旧沿用“口头理论讲解+案例分析鉴赏”的讲授法,重点传授理论知识,其他方法使用甚少。然而,讲授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理论讲解为主,缺少直观的技能呈现、缺少直接实践环节,也缺少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不能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判断,很容易导致注入式教学。
传统媒体下,由于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加之新闻写作相对模式化,新闻采写技能尚能通过假期实习等方法基本掌握。然新媒体强调创意与技术,这两样都需要理论及时付诸实践,并且需要长期地、不断地训练,以提高技术、激发创意。实践滞后于理论,片断式的实践已然不能满足新兴媒介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案例陈旧,未能与时俱进
案例分析属于讲授法的范畴,案例分析因其形象性、具体性而深受学生欢迎。然而,案例选择绝不能随意而为,需要遵循典型性、及时性和现实针对性原则。具体而言,课堂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很好体现知识要点,同时要能够反映当下的最新问题和最新情况,与时代同步。
市面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材比较多,但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案例比较陈旧,有的教材中的案例竟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界80年代。在信息传播正在发生巨变的当下,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都在随之变化,陈旧的案例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媒介市场,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传媒人才毫无助益,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同时,《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案例仍旧以报纸、电视为主,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个案少之又少;在新媒体崛起、新媒体从业人员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教学中新媒体案例缺失无疑将导致教学滞后于业界发展,学生不能够掌握最新的媒介技能,不利于学生就业。
3.实践教学:情景模拟法为主,缺少实地体验
大多数高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设置了实践课,但至今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情景模拟法为主,即模拟新聞现场,让学生根据“虚拟现场”训练新闻采写技能。然而,虚拟毕竟不等同于现实,情景模拟受到“演员”演技、新闻现场逼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复制新闻现场;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基本无法还原新闻现场;同时,虚拟新闻现场中,学生心理“真实感”不强,对“现场”不能做出“身临其境”的反应。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终极目标,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实地采访、搜集素材、写作各种新闻体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各类媒体独立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因此,此课程的终极目标不是知识理解,而是技能掌握。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围绕技能培训这一教学目的,技能展示与反复训练是教学的关键,同时,学生采访与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必须要在新闻情境教学的氛围中才能形成和提升。情景教学法、直接演示法和练习法应成为理论教学中的最主要方法。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老师设定新闻场景,展示正确技能,在演示的过程中阐释该技能的重点与难点;之后,学生学习领悟后上台练习、展示技能(随机抽取学生);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经历了情景感知——操作要点认知——技能训练——发现问题,纠错改进四个过程,在自我展示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采写技能。
除了以上三种,《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还需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多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合力达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2.案例与现实结合,增强现实针对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以“新闻”为讲授对象,时效性颇强,案例也应当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例,二是案例要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较好地反映业界的最新情况和最新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革新:首先,寻找能够反映传统媒体新变化的正反案例,特别是与媒介融合时代不符的传统采写案例,据此指出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在新媒体语境下正在发生何种变化,正在尝试哪些新的方法,哪些方法是陈旧的、落后的、需要摒弃的。其次,增加新媒体个案,让学生在个案中认识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采写方法。再次,着力找寻能够反映新旧媒体碰撞、矛盾的个案,让学生感受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采写层面的区别,认识媒介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让新闻实践更具针对性。
3.实践教学利用新媒体,搭建新媒体实训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自媒体的繁荣。自媒体,简而言之,是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当利用自媒体创建便捷的特点,让学生策划创建微信公众号、论坛等,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中,不断提高新闻内容的生产能力。这种实践体验与之前模拟化实践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首先,就客体而言,模拟的新闻场景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真实性”不强:采访对象“不真实”,采访环境“不真实”。而创建的自媒体,是一个受到公众认可的“媒体”,传播对象为真实的受众,内容生产过程自然也是“真实”而非“模拟”的,是面向受众进行的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真实的新闻活动。其次,就主观感受而言。模拟场景下,实践者的心理感觉总是不真实的,总觉得是虚拟的而非现实的,无法做出“身临其境”的反应;而自己创建的媒体,无论在内容生产还是运营管理方面,实践者都会因其真实而倾情投入,同时,受众的及时反馈能够极大激发实践者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此外,还要积极与新媒体合作,与新媒体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及时、长期与真实媒体接触、将学生放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实践,在实践中真正提高学生与现实接轨的新闻采写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论文为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