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边界上做校长

2017-09-21柳袁照

中国教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边界苏州校长

柳袁照

我当校长整整15年,回顾走过的路,似乎能找到自己行走的轨迹。以传统的眼光看,我做校长似乎并不那么“一心一意”,并不那么“专心致志”。

春天,校园里的亭台楼阁间,春风荡漾,百花盛开,如同苏州园林一般。一天中午,刚接待完外省的校长参观访问团,回到办公室,坐在椅子上,我陷入了沉思。客人與我告别,诚恳地说:柳校长,你们的学校真漂亮,就像一座苏州园林。边上另一位客人马上“纠正”道,不只是像,简直就是一座苏州园林。

一所学校“像园林”,或“是园林”,是褒,还是贬?有人说我,做校长时常不按常规出牌,是对,还是错?想到此。我随手写了一首小诗《我站在边界上》,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一边是海,一边是山

一边是春天,一边是秋天

我站在边界上

……

飞过山的鸟

一半是燕子,一半是雄鹰

在它飞过的那个山脊上

有一声雷炸响

一棵树也正长在边界上

一边是北方,一边是南方

我走到那里

寻找的却是西方与东方

一瞬间的思考,一瞬间涌现的诗句,似乎概括了我的特点:在边界上思考,在边界上做校长;在边界上放开眼量,也在边界上收获。

改造校园的时候,我把校园当园林

15年前,我担任苏州十中校长时,正值我国高中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各地的高中学校几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投资高中校,或移地新建,或就地重建,几百亩土地、几亿资金,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江南的一般乡镇都能做到。苏州也是如此,这给我们这样的古城区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

苏州十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苏州振华女学校,地处小巷深处,与小桥流水相伴,是清朝苏州织造署旧址。她虽占地不大,仅70亩土地,但是历史人文积淀丰富。康熙来过6次,乾隆来过5次,曾一度是曹雪芹的家,他13岁之前的时光就是在这个园子度过的。成为学校后,许多民国文化名人、教育名人先后来讲学或做教员,如蔡元培、章太炎、于右任、陶行知、叶圣陶、竺可桢等。这所学校还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学生,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陆璀、李政道等。名园、名人、名校,是她的最大特点。但那是过去,现在怎么办?学校是市直属,直属单位学校多,经费有限,要想有大的投入很难。所以,我们只能改造,“修旧如旧”。

当时离建校百年还有5年,这给了我们契机,也给了我们时间。我们虽然邀请了有关设计院设计学校环境改造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90%以上的内容被我们改变了,至少有所改动。这是因为他们总会隔开一层,对教育、学校的历史是如此,没有我们自己这样用心、贴近。我们按园林的要求改造校园,注意每一个细节,精雕细刻。

整个校园的改造,用了整整5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纳闷了:这是在改造校园,还是在恢复园林?不砍一棵树,不拆一间房,明清建筑、民国建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建筑都没有被拆除。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忆,储存了几代读书人的理想与情感。有人纳闷了,这是在改造校园,还是在建造教育博物馆?当2006年10月学校百年校庆时,苏州十中以散发着的古典吴文化的气息和状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惊讶了,惊讶过后,是格外的欣喜。

欣喜什么?这个园子以苏州织造署旧址为底色,即以苏州园林的底色为底色,将教育与文化相融合,把百年学校的历史与文化融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个校园就是一部历史,记载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很快,她被人们称为“最中国的学校”,每年有数千校长、教师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她被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回归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我国教育的60件大事之一。

为什么被称为“最中国的学校”?是因为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自觉。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现实与历史,教育与文化,水乳交融,难分彼此,洋溢着爱、感恩、美、本真等气息。百年前,在名园中办学,名园孕育名校;百年后,名校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名园。

这个园子,这个校园,园林与校园分不清谁是谁。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得到了人们的赞誉。

站在课堂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家

多年来,我对教坛颇为流行的“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颇有微词。异化概念,可能是当下学校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者或倡导者的初衷没有错,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被某些人当作教育功利化的手段。

所谓课堂的有效,即定义为与考试主要是与高考相联系、高相关度的课堂有效。课堂目标唯一地放置在学业、分数上。教学过程精致化,精致到如同高铁,一切都经过精心的预设,让课堂如工业化的大生产、教学退化为工艺。与此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被定义为在这样的学校环境、课堂环境中,追求最大化的发展。

在认真观察、分析、研究了当下的课堂后,我认为当下并存着四类课堂。一是原始课堂,二是功利课堂,三是道德课堂,四是审美课堂,而主流的是功利课堂。优秀教师群体对道德课堂与审美课堂有追求、有呈现,存在于他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但对许多人来说,道德课堂与审美课堂往往只存在于偶然的公开课、评比课中。如此,容易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入误区,让教师的功利性发展主导着教师的主流性发展。

为此,在苏州十中,我提出并反复强调“教师的生命成长”理念,要将教师的发展放在整个人生的背景中去定位、去谋划,要能“超越专业”地发展。我理解的好老师,除了国家的共性要求外,更强调“有原创品行”“有情怀”“有担当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一个自身没有创造品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有创造品行的学生?endprint

一个有创造品行的教师,是一个内心坚守的人。这种内心的坚守,必须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内心应有自己的好课标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被专家所左右,要发展个性,包括课堂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人,才富有创造、创新的潜能。学校有“花石纲”遗物“瑞云峰”,是国宝,具备太湖石“皱、漏、瘦、透”的审美特征。我把它迁移到课堂上,把“皱、漏、瘦、透”作为课堂原则,回到传统美学的起点探讨,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之美的呈现。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站在课堂上,我既是语文教师,似乎又不像语文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

管理学校的时候,我把教师当校长

每个校长都应该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办学主张与管理方式。那校长在学校中应呈现怎样的角色?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不同,角色自然也就不同。如何秉持自己的信念办学才是关键,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坚持要颠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是因为当下的学校要留给每个人自主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一改以往教师大会校长做报告的做法,不轻易召开教师大会,全体教师集中会一学期一般不超过三次,即开学、期中与期末各一次。每次改成教育教学主题会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由教师来讲,不讲“道理”,只讲案例。教师准备发言的过程,其实是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将零碎的做法、經验上升到理性、理论的高度。这是为了让教师转换角色,从被管理对象到主动走到台上做主人。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学校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气息,蕴含着核心价值观,对师生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

校长,本质上是一位教师。但校长的独特岗位,使得他与普通教师有一定的区别。区别在哪里?校长的影响主要是思想影响,应以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我常说,一个校长不在于他在学校里每天具体做了什么,而在于是否在学校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否有利于学校全体成员加快实现学校的愿景?

校园里经常有参观考察的人,常常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感兴趣,但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这里的文化。来者常问我一个问题:柳校长,你是怎么使自己的理念,让学校教师认同的?我说:恰恰相反,学校的理念从来不是校长关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历史、实践、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实际。例如,我们有“推门听课”的制度。一次会上,一位教师提出建议,改动一个字,把“推门听课”改成“开门听课”。一字之改,境界完全不一样了,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欢迎。所谓“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本意就在这儿,要让教师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工作。

我从教已有38年,12年做语文教师,11年在苏州市教育局先后担任政策法规处处长、办公室主任,然后是15年的校长。这三段经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机关工作让我学会了宏观思考。宏观思考好比“坐飞机思考”,坐在飞机上,俯视大地,大山大河,一目了然,是坐在地上很难看清的。我在边界上行走,是不是就是在山脊上行走?我希望这样的行走,是我做校长的姿势。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书记,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特级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界苏州校长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人蚁边界防护网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