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昨夜星辰昨夜风

2017-09-21虞洋

出版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跑马出版社创作

虞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坛星辉熠熠。站在舞台中央,享受万众欢呼的连环画,只感受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热情,却不知凛冬已经慢慢袭来。

2016年5月,连环画收藏家赵刚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了民国连环画《长恨歌画意》原稿,他震撼于画稿中体现的光影意境,将所见所想在微博上分享:“说起民国连环画,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绘画粗糙的跑马书。然而今天看展览却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这条简单的微博,得到了几十万次阅读、上万次分享。

所谓“跑马书”,是指出书像跑马一样快。在正常情况下,一部280多幅画面的连环画从绘制到上市,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但民国时却有一位连环画出版商为了抢占先机,连夜赶制,创下了20小时内从绘制到上市的纪录,时人惊呼其为“跑马书”。一夜成书的传奇背后,是上世纪初中国连环画的空前繁荣。

繁星初上,矞矞皇皇

连环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先秦早已有之,上世纪初,受益于当时印刷技术的发展、杂志报刊的传播,连环画得以大行于世。上世纪20年代,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水浒》等图画书第一次被冠以“连环图画”的名称,其在封面上标出的“男女老幼,娱乐大观”的字样,恰是连环画蓬勃发展的写照。当时仅上海一地就有世界书局、点石斋画报社等30余家连环画出版商,平均每种连环画的发行量可达到2000册以上,每天有20多种连环画上市。

由于连环画读者以儿童和社会底层民众为主,经济能力有限,逐渐形成以租代售的发行方式,并通过连环画租摊,铺设了涵盖整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连环画发行网络。巨大的发行量使得连环画成为一个获利颇丰的行业,也吸引了众多竞争者的加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连环画的出版逐渐从正规的书局转移到由连环画出租摊主发展而来的出版商手里。这些小出版商唯利是图,枉顾质量。老连环画家陈光镒甚至记得一些书店的老板说过,“我们不管(其实不懂)什么画得好,意义好,哪怕你先生画得没眼没鼻子,能赚钱就是好”。书商为尽快出书,便要求画家日夜赶画,有的画家精力不济,书商便劝其吸食鸦片来振作精神,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让连环画家卖命。“跑马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跑马书”保证了速度,却无法保证质量,也造成了后人对民国连环画鲜有精品的印象。

民国时的“跑马书”不仅制作粗糙,题材也以时人爱看的武侠、志怪、演义为主。由于民国政府无力监管,连环画在这些小出版商的控制下,沦为逐利的工具,沿着武侠荒诞的道路越走越远,终至“庸俗低级”境地而难以自拔。此时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否定连环画的潮流。《现代》编辑杜衡撰文道:“这样低级的形式还产生得出好作品吗?确实,连环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福楼拜)来的。”对此,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他在文章《论“第三种人”》中说:“连环图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来,但却以为可以产生出密开朗该罗(米开朗基罗)、达文希(达芬奇)那样伟大的画手。”

鲁迅先生清楚连环画在题材、内容上的缺漏之处,但透过迷乱的表象,他看到了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潜力和能量。他为连环画奔走辩护,并且满怀激情地指出:对于连环画家的创作,“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彼时的连环画,恰如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浑浑噩噩、气力空耗,急需一位领路人带他跳出迷途,重返大道,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大师辈出,群星闪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连环画的出版发行进行重整,建立了相对集中、更加完善的出版发行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民国时期小作坊式的出版发行模式,将连环画引入正途。连环画也走到新中国的康庄大道上,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姜维朴回忆过这段历史。早在1949年新中国刚刚宣告成立时,毛泽东就找到当时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指示说:“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喜欢看, 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批新连环画。”在周扬的安排下,当时担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的蔡若来筹建了大众图画出版社。此后几经变革,最终在195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形成了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五家出版社为主的强大阵容。民国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连环画创作的中心,当时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更是撑起了连环画的“半壁江山”。上海人美社中由赵宏本领导的连环画创作室,拥有七八十位连环画作家,被同业戏称为“远东第一大车间”。

这些大出版机构,一改民国小作坊的“跑马书”风气,对连环画的创作施行专业分工制度,给予连环画作者优厚待遇,极大提升了连环画的创作质量、扩大了连环画的出版规模。赵刚说:“当时连环画家的待遇十分优厚,刘继卣先生画一套连环画得到的报酬,就能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的优秀人物画家大部分都集中在连环画创作领域。連环画创作风气因此为之一变,开始走上精益求精的道路。“那时的连环画创作十分认真,有的需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连环画作者为了寻找创作原型,需实地考察、体验生活。”赵刚对记者说起连环画创作的逸闻:“顾炳鑫创作《渡江侦察记》时,下钟山、游长江,分析侦察兵的生活习惯、武器装备等。丁斌曾为创作《铁道游击队》,五下山东枣庄,历时7年才完成。”

良好的创作风气,再加上成熟的创作机制。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名家与名作相映成辉,可谓群星闪耀。一些民国时期的画家如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徐宏达、屠全枫、赵三岛、盛焕文、吕品、胡克文等在解放后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激情。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有汪易扬、王井、林锴、钟惠英、陆俨少、孔继昭、顾炳鑫、刘继卣、董天野、王叔晖、冯国琳、杨逸麟等。其中上海的顾炳鑫和北京的刘继卣被并称为“南顾北刘”。他们的作品被当作新中国连环画创作的典范,在内容与形式、表现技法等方面被后来的连环画作者所借鉴。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更是连坛公认的精品,享誉国内外。《鸡毛信》由于对人体透视把握精准、细节考究,在日本被当做绘画教学的范本。endprint

除了优秀的单本作品,各大出版社还陆续规划出版了一系列大型套书,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60集)、《红楼梦》(21册)、《儒林外史》(11集),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26集)、《岳传》(15集)等。195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1378种、2170多万册;1954年增至1540种、3586多万册;1957年增至2389种、7121万册。1950年至1963年,全国累计出版连环画一万多种、七亿多册。

这是连环画的蜕变时期,连环画摆脱了民国时期题材庸俗、创作粗糙的陋习,展现出夺目的光彩。正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连环画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中国的珂勒惠支和麦绥莱勒。

星輝熠熠,万众追捧

文革结束后的十年,连环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相比,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连环画题材都更加多样,由以革命为中心的宏大主题逐渐转向对普通社会生活的真正关切。与此同时,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也更加成熟,人才之盛、作品之多更胜建国初期。

在题材上,既有传统的古典文学名著题材,也出现了解放思想、表达文革“伤痕”的连环画,如陈亦明等集体创作的《枫》《伤痕》,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尤劲东创作的《人到中年》,歌颂真善美的高燕、姬德顺合作的《灰姑娘》,科普、科幻题材作品《假话国历险记》等。在表现手法上,白描、工笔、写意、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剪纸、摄影等连环画常用方式愈发成熟,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浙派、潮汕等画派。

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连环画也开始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雅之堂。1982年,贺友直绘《白光》、叶毓中绘《李白与杜甫》等50部优秀作品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连环画展览,受到高度评价。1984年在瑞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连环画节上,中国连环画《狮子楼》《白光》《辛弃疾》等被授予“特别荣誉奖”。

80年代,北京连环画出版勃兴,作为连环画出版又一重要阵地的《连环画报》,创下每月发行120万份的骄人成绩。1980年全国连环画仅1000多种、4亿多册,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发展到2000多种、7亿多册。一般单种连环画的发行量都在几十万、百万册以上,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逼上梁山》印数高达368万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套书的印数也在300万册以上。

此时站在舞台中央,享受万众欢呼的连环画,只感受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热情,却不知凛冬已经慢慢袭来。现在看来,当时的连环画随着作家对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和个人体悟的外在体现,已经出现了向更高层次转型的前兆。可惜转型还未开始,就被纷至沓来的其他艺术形式扼杀在摇篮中。

浪潮席卷而来,不灭几点星光

1986年,中国传统连环画出版遭到重创,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或者是在偏僻的乡村,曾经风靡万家的传统连环画终于感受到了森森寒意。对于连环画的衰亡,既有出版社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版社被连环画巨大的利润迷惑,忽视了外部挑战,满足于大量生产传统连环画,最终导致书店库存积压太大,被迫减少发行量。同时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影视剧、日本的动漫以其新颖的题材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连环画最终在其他文化形式的入侵下溃不成军,失去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群。80年代以后,虽然连环画仍然有精品产出,如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等,但星光几点难掩颓势。对此,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看得更透彻,他曾经指出,“外来动漫画的冲击与影响只是一方面,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连环画内部的发展动力不足,可供改编的创作题材太少了”,“中国连环画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缺乏原创”。

1986年第8期美术画刊《中国连环画》发表《我国出现连环画收藏家》的文章,如一声惊雷,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环画“收藏热”开始兴起。“连藏”“连友”开始作为关键词大量出现。1994年在哈尔滨举行了全国第一届连环画民间收藏书展,1998年在上海举办了中国连环画历史上第一次拍卖会。谈起这段历史,连环画收藏家赵刚十分激动,“我们这一代(60后、70后)小时候天天想看连环画,没钱买。但是有钱了之后,连环画又衰落了。后来连环画收藏热的兴起,是我们一直压抑的情怀的爆发”。他回忆自己参加第一届连环画拍卖会的场景,“看到那么多连环画,十分激动。也不管好的坏的,全都想要,全都想买,最后抱回去满满一大箱”。现在的连友以60后、70后为主,最著名的连环画收藏家王家龙收藏有2万余册连环画,都是他自己一本一本收集起来的。

连友的存在,收藏热的兴起,为连环画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连友们自发梳理连环画的历史,举办相关活动,肩负起连环画的传承工作。“对于我来说,连环画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事业,是使命。”赵刚说。浪潮席卷而来,不灭几点星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跑马出版社创作
我等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跑马”当心4种险情
创作随笔
德国小镇“跑马”过圣诞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