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善舞
2017-09-21郗文倩
○郗文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长袖善舞
○郗文倩
古代服饰讲究宽袍大袖,从实用角度看,这样的服饰既费布,又不便,有时睡觉都碍事。《汉书·佞幸传》记载汉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同寝。刘欣醒来欲起身,但衣袖压在董贤身下,不忍惊动,遂拔刀断袖。后来,“断袖之癖”就成为男同性恋的代称。汉代有童谣:“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上有所好,下必从焉,长袖也是流行时尚的产物。
衣袖多用块布,自然不是为割断的。日常生活中,长袖也有多功能,比如用作毛巾、手帕擦汗拭泪。辛弃疾有词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国人情感表达多主含蓄,人前流泪多少有些不好意思,长袖还能做些遮挡,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白居易《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说得都是这种情景。今天服饰多瘦口短袖,但仍有人喜欢用衣袖拭泪擦眼抹汗,这些都是历史传递下来的习俗惯性,“拭目以待”也是沿用至今的成语。
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出处大体有二:或从典故中提炼,或从民间用语中总结,究其实,都脱不开生活。战国时,晏子使楚,楚王见其短小,羞辱道:“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袂,即衣袖,齐人举起袖可以遮天蔽日,从古人的服饰特点看,晏子之言虽有夸饰但也大体有本,后来“张袂成阴”也变成一国繁荣的代称。春秋时楚穆王联合陈、郑、蔡三国攻宋,宋昭公投降受辱。穆王死后,楚庄王即位,遣使臣到宋国请求借道,使臣却被宋君所杀,楚庄王大怒,遂“投袂而起”,集结军队攻打宋国。“投袂而起”表行动之快速,其他如“袖手旁观”、“拂袖而去”等成语的来源,也都是基于古代长袖的服饰特点。举手投足,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态势语,长袖是手臂的延伸,自然加强了情绪的表达,“袖手”是漠不关心,“拂袖”是不悦,“联袂”示协同合作,“挽袖”则意味着跃跃欲试了。
长袖的表情作用在古代舞蹈艺术里发挥到极致。《韩非子·五蠹》引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有所凭借则易成功,可见战国末长袖舞就已是非常盛行的舞蹈形式了。从汉代留下的大量彩绘舞俑和玉舞人看,舞者一袭长裙将全身包裹,线条简洁,长袖扬举,与身体形成张力。当时赋家描述袖舞的动作:扬袖、奋袖、振袖、挥袂、拂袖、挽袖、抗袖、拽袖、揄袖,其效果则“袖如素蜺”“袖如迴雪”“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长袖凌空飘忽,若烟起虹飞,游龙登云,舞姿轻盈舒展,充满神韵。据史载,汉高祖刘邦宠幸的戚夫人即“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刘邦曾欲废太子而立戚夫人之子,未果,戚夫人愁泣,刘邦也觉无奈,遂谓戚夫人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即便居上位,亦不能随心所欲,乐舞歌诗,可聊以慰藉。
此后,舞袖逐渐变长变宽,渐渐融入到唱、念、做、打的传统戏曲中,为“水袖”。水袖最初叫水衣,因长袖舞动若水波荡漾,遂得名,成为极富特色的抒情道具。舞动水袖讲究“三节六合”。所谓“三节”即稍节、中节、根节,以手臂说,三节分别是手、肘、肩;以腿说,则为脚、膝、胯;以整个人体来说,则为头、腰、脚。舞动时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而“六合”分“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以及“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都是强调身心的协调浑融。
长袖善舞,将身体动作和长袖服饰巧妙结合,通过技法和身体的表情,呈现“行云流水”的美感。脱开实用,达到极致,自然就是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