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皮历代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

2017-09-21邓爱平方文韬谢冬梅金艳赵玉洋彭代银詹志来郭兰萍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牡丹皮丹皮本草

邓爱平,方文韬,谢冬梅,金艳,赵玉洋,彭代银,詹志来*,郭兰萍*

(1.广东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2)

·中药文化·

牡丹皮历代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

邓爱平1,2,方文韬2,3,谢冬梅2,3,金艳2,赵玉洋2,彭代银3,詹志来2*,郭兰萍1,2*

(1.广东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3.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2)

牡丹皮为常用大宗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以牡丹皮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对历代本草及现代著作中牡丹皮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梳理。从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及加工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牡丹皮品质评价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牡丹皮现代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牡丹皮;产地变迁;品质评价

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史,至少有2000年的药用史和1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1]。其干燥根皮作药用,称“牡丹皮”,又名鹿韭、鼠姑、花王等。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2]。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及酚苷类、单萜及单萜苷类,其他成分还有三萜、黄酮、有机酸、香豆素、甾醇及其苷类等[3],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中枢抑制、调节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等[3]。

《神农本草经》曰:“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4]。《本草经集注》有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5]。中药产地自古以来就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孙思邈、李时珍、刘文泰等。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还明确提出“道地”一词,被后世所认可,成为优质药材的重要标志。自牡丹有栽培历史以来,各地到处引种,导致牡丹种质、性状、质量等发生变化。现对药用牡丹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做以下梳理。

1 历代本草中牡丹皮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

1.1 南北朝以前

有关牡丹皮产地和品质评价的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4]:“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味:辛,寒。生山谷。出巴郡(指今四川、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以北地区)。”汉代(赵九州等[6]通过本草考证认为《范子计然》的成书时间应不早于汉武帝时期,不晚于两汉之际。而非春秋时期范蠡所著)《范子计然》:“出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西汉时辖西城县、旬阳县、南郑县、褒中县、房陵县、安阳县、成固县、沔阳县、钖县、武陵县、上庸县、长利县)河内(春秋初期统指晋国所在地区,后向东延伸,达于黄河东段,主要位于今山西省境内,还包括河南、河北部分地区[7])。赤色者亦善”[8]。《名医别录》[9]:“生巴郡及汉中”。《本草经集注》[5]:“今东间亦有(此处“间”应表示方位,“东间”可能指东部地区,陶弘景为今江苏南京人,后谪居江苏茅山,故此处东间可能指浙江及附近省市)”。

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对牡丹皮已有明确的产地记载,说明牡丹皮作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对牡丹皮产地的了解比较局限,认为牡丹皮产于今四川、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以北地区,并对牡丹皮生态环境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生山谷”。《范子计然》记载牡丹皮产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山西及附近省份((但不知何故,此后本草中未见牡丹皮产于山西的记载)(。并首次对其品质好坏作了评价,认为色赤者品质亦佳,此处“赤色”不知是指花色还是根皮色。明代李时珍[10]曾认为:“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牡”在古代有“阳性的,好的”的意思,因牡丹以色丹者为好,故名“牡丹”。《名医别录》则将此前本草中记载牡丹皮产地进行了简单总结,认为牡丹产于“巴郡、汉中”,汉代“巴郡”、“汉中”相邻,系指今陕西秦岭以南至四川及重庆长江及嘉陵江以北地区。

南朝时期陶弘景认为除陕西、四川、重庆以外,“东间”亦有。有向东迁移的趋势,但不知“东间”具体所指。

1.2 唐代

《唐本草》[11]:“生汉中、剑南(秦时巴郡及蜀郡,唐时改为剑南道,治成都府,因属剑门关以南,故名)。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京下(今陕西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也。(刘晓龙等[12]认为此处所载牡丹应不为今药用牡丹,而是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Ardisiacrenata.)”《四声本草》[11]:“今出合州(秦时蜀地,今四川合川市及附近县、市)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今安徽和县、马鞍山市及附近县、市),宣州(今安徽宣城及其附近县市)者并良。” 此处“白者补,赤者利”不知是指花色还是皮色。

唐代官方本草的修订加深了对牡丹皮产地及品质评价的认识,牡丹皮产地继续向东扩展至安徽,唐时期“和州”、“宣州”相邻,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认为产于安徽及四川、重庆者佳。此后历代本草中对安徽产牡丹皮均有记载,且多认为位于安徽东部与江苏及浙江交界处所产牡丹皮质量较好,与现今认为牡丹以产于今重庆垫江及安徽铜陵者为佳的品质评价较为一致。

1.3 宋、元时期

日华子云:“巴(“巴州”、“渝州”秦时具属巴郡,位于今四川、重庆境内)、蜀(“蜀州”唐时属剑南道,位于今重庆及附近县、市)、渝(今重庆市境内)、合州(今四川重庆、垫江一带)者上,海盐(今浙江海盐)者次”[11]。苏颂《本草图经》[11]描述为:“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今陕西宜川境内)、延(辖今陕西甘泉、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青(今山东益都、广饶、寿光、昌乐、潍坊、昌邑等地)、越(今浙江绍兴、诸暨、萧山、上虞、慈溪、余姚、兴昌、嵊县)、滁(今安徽来安、滁州、全椒一带)、和州(今安徽含山、和县一带)山中皆有之。”元代《本草衍义补遗》:“唯山中单叶花红者(应是指野生单瓣,开红花者。)为佳”[8]。

宋代牡丹皮产地向东扩大至浙江、山东。《日华子诸家本草》总结了唐及五代时期的药物成就[13],日华子本人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对浙江本土产药比较熟悉,他记载今浙江海盐亦产牡丹皮,质量较次,而安徽、四川、重庆所产者质佳。牡丹作为观赏花卉栽培始于隋朝,到了宋朝陕西、山东、河南、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大量栽培[14],此处海盐者次可能是指观赏牡丹。宋代政府组织了多次本草修订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图经本草》,该书记载除陕西、四川、重庆、安徽以外,新增山东和浙江两个新产地。对于牡丹皮的品质评价,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认为相对于家种千层异品者,野生单瓣开红花者质量较好。该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牡丹以野生单瓣花红者为佳,后世皆认为药用牡丹应为单瓣牡丹。

1.4 明代

《本草纲目》[10]:“时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 《药性粗评》[8]:“生江南川谷,以巴蜀、汉中者为胜。近世出和、滁等州者亦良。”“人家种植者,多事穿凿尖,其根性不甚入药。” 《本草蒙筌》[15]:“多生汉中巴郡”。《本草乘雅半偈》[16]:“覆曰:出汉中、剑南,及丹州、延州、青州、越州、滁州、和州,近似洛阳者为胜。” (对明代以前有关药用牡丹皮产地的描述进行了总结,认为牡丹产于陕西、四川、重庆、山东、安徽、浙江。该书中还对观赏牡丹的各个品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而“近似洛阳者为胜”可能指观赏牡丹,而非药用牡丹)

明代本草多是对明代以前本草内容的总结和完善,此时期药用牡丹仍然分布于陕西、安徽、四川、重庆、山东、浙江。在牡丹皮的品质评价上,明代相关著作有明显的进步,明确提出观赏牡丹不能药用,李时珍还对观赏牡丹不能药用的原因做了解释,认为观赏牡丹气味不纯,故不能药用。同时认为以四川、重庆、安徽所产牡丹皮质量较好,与今认为牡丹以重庆垫江、安徽铜陵所产者为佳的品质评价基本一致。

1.5 清代

清代《本草汇笺》:“通取皮厚实而粗大者佳。”[8]《本草备要》:“单瓣花红者入药,肉厚者为佳”[8]。在明代品质评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药材粗细、皮部厚度论好坏,均认为牡丹皮以皮厚实,粗大者为佳,几乎与现代普遍依大小论品质的评价方法一致。

1.6 民国

民国.《增订伪药条辩》:“用者当属苏丹皮为美。炳章按:丹皮产苏州阊门外张家山闸口者,皮红肉白,体糯性粉,无须无潮,久不变色,为最佳第一货。产凤凰山者,枝长而条嫩,外用红泥浆过,极易变色,亦佳。产甯国府南陵县木猪山者,名摇丹皮,色黑带红,肉色白起粉者,亦道地。滁州同陵及凤阳府定远出,亦名摇丹。有红土、黑土之分。红土者,用红泥浆上,待后其土色红汁浸入肉内,白色变红;黑土乃本色带紫,久远不变,亦佳。产太平府(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者,内肉起沙星明亮,性粳硬,为次。以上就产地分物质高下,其发售再以条枝分粗细大小,以定售价贵贱。选顶粗大者,散装木箱,曰丹王。最细碎作大把者,曰大把丹。其产地好歹与粗细,以别道地与否。然皆本国出品,非外国货也”[17]。

曹炳章认为苏丹、凤丹、摇丹品质较好,而产于安徽涂县及广西崇左者“内肉起沙星明亮…为次”,此处明亮沙星应为丹皮酚结晶,认为肉眼可见的丹皮酚结晶多者质量较差,与现代认为亮银星多者为上的说法相悖。该书中还提出牡丹皮质量先按照产地分质量好坏,再按照大小粗细定售价,与现今牡丹皮先按产地及加工方法分规格,各规格项下再按大小粗细分等级的规格等级划分标准基本一致。

综上述,历代本草中所载牡丹皮产地大致位于黄河中下游至长江流域之间,有自西向东变迁的趋势(见图1),多以产于今陕西与四川交界处及今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者为佳。南北朝以前产于四川、重庆、陕西、山西,可能华东地区亦有;唐代新增安徽;宋代新增山东和浙江。元代认为单瓣牡丹质量较好,至明代,均强调药用牡丹为单瓣牡丹,而观赏牡丹不堪入药。清代牡丹皮开始以粗细、皮厚论好坏。民国时期对牡丹皮品质评价与现代基本一致。

图1 各历史时期丹皮新增产地图

2 牡丹皮现代品质评价研究

为区分各地产牡丹皮,曾出现过各种与产地相关的商品名:产于安徽铜陵凤凰山称凤丹皮;产于安徽南陵者称瑶丹皮;产于湖南邵阳、新邵等地者称湘丹皮;垫江、灌县所产称川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称西昌丹皮,认为安徽铜陵、南陵、重庆垫江均为道地[18-25]。在外观性状上以皮厚,体粗,香气浓,粉性足,断面粉白、无木心、亮晶星多者为上[18-20,23-28]。谢宗万等认为,与野生山牡丹相比,栽培牡丹质量较好,主要由于人们在栽培技术上有了改进和提高。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将大部分花芽摘除,令其不开花,使营养集中于根部[26]。目前认为影响牡丹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加工、采收、生长年限、存放时间等。

2.1 品种

当前,牡丹分布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且各地均有观赏牡丹作药用的情况,而明代本草中明确指出家种观赏牡丹不能药用,用者当以花红、白单瓣者。历代本草中所用牡丹皮应为芍药属牡丹组植物无疑。从196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牡丹皮的原植物为毛茛科(Ranunculaceao)植物牡丹(P.suffruticosaAndr.),此后历史版中国药典中均沿用该说法。沈宝安等[29]认为安徽铜陵和南陵产牡丹皮有三个混生类群,包括多果牡丹(有人称为药用牡丹)P.ostiiTHonget J.X.Zhang subsp.Lishizhenenii (B.A.Shen)B.A.Shen,stat.nov.,杨山牡丹P.ostiiT.HongetJ.X.Zhang.和银屏牡丹P.yinpingmudan(D.Y.Hong,K.Y.Pan et Z.W.Xie) B.A.Shen.。很多学者[30,31]认为牡丹P.suffruticosaAndr.为牡丹组多种植物的杂交复合体,没有稳定的性状特征,其中的花单瓣者也为正品牡丹皮的来源之一。作药用的P.suffruticosaAndr.主要产于四川。章文伟等对垫江白花单瓣、红花单瓣及红花重瓣牡丹栽培品中乙醇浸出物、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花单瓣这一品种的乙醇浸出物、芍药苷含量在三个品种中最高,且其丹皮酚含量也较高。因此认为白花单瓣是较优的品种[32]。

2.2 产地

据本课题组市场及产地调查,目前,牡丹皮产地有安徽、四川、重庆、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其中主要产区为安徽,以亳州产量最大,以安徽铜陵地区所产丹皮质量最佳。重庆垫江所产牡丹皮受牡丹皮价格下降的影响及观赏牡丹高利润的冲击,产量逐渐萎缩,而其他产地的牡丹皮多为观赏牡丹的副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不管是以丹皮酚含量、无机元素含量,还是多种成分为含量测定指标评价丹皮质量,均证明铜陵牡丹皮质量较好,验证了丹皮以安徽铜陵产者为好的说法[33-41]。铜陵及垫江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铜陵丹皮中其他多种成分(丹皮酚、丹皮总苷、丹皮多糖)含量亦明显高于其他产地,证明以铜陵及垫江所产者为胜的说法具有依据[37,39,42-43]。

2.3 药用部位及加工方法

对于牡丹皮是否需要刮皮、去心,多数学者认为牡丹皮不应刮去外皮,但是应该抽去木心。范旭航等[44]认为牡丹皮在加工的过程中应不去皮。牡丹皮的主要成分(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丹皮酚),连丹皮中含有量高于刮丹皮,牡丹皮栓皮中各成分含有量均较大,尤其是牡丹皮的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其质量分数最多可高于刮丹皮近4倍,高于连丹皮近2.5倍。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刮去栓皮,对牡丹皮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45]。历版药典规定牡丹皮作为药材要抽去木心,而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将木心全部除去,抽心难易程度与直径有一定的关系,直径大的抽心较为容易,抽心率相对较高,售价也较高。木心中含有牡丹皮中所含有的各种成分,但木心中丹皮酚及浸出物含量较低,加工中抽去木心有利于减少加工中的干燥时间[46,47]。周斌等[48]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牡丹皮不同加工品中丹皮酚的含量,也认为牡丹皮产地加应以刮皮去心晒干为佳。

不同加切片方法对牡丹皮中丹皮酚和丹皮总苷含量有一定影响。许玲[49]等认为结合饮片外观性状,鲜牡丹皮产地烘至一定程度直接切段,其质量较好。鲜牡丹皮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丹皮酚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鲜牡丹皮烘至一定程度切段>产地趁鲜直接切段>干燥品润后切段。而低温烘干与烘房烘干除烘干时间不同,对其内在质量无明显影响。高温加工会导致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损失,且温度越高,丹皮酚的损失越严重。依照老药工的经验,牡丹皮有“丹皮封刀”的说法[50]。该结果证明了牡丹皮传统切制方法(低温下切制)的科学性。

2.4 其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五年生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丹皮酚含量略呈下降的趋势[51-53]。但移栽五年生牡丹皮与四年生牡丹皮相比,其干重增加量不大,因此认为移栽牡丹皮四年采收为好。龙全江等[54]的研究则表明四年生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明显高于五年,六年生牡丹皮药材。川丹皮中多组分化学成分在第五年达到最高,其变化规律与丹皮酚不呈正相关[55],因此丹皮应以4~5年生为好。

本草文献中记载牡丹皮采收期为阴历二月、八月。阴历二月、八月约为阳历三月、九月,牡丹六至八月开花、结子,三月、九月采收正好避过花期和果期。陈奇等[56]研究表明,在花盛开期及枝叶枯萎期牡丹酚含量较高。九月初采收的牡丹皮乙醇浸出物、丹皮酚、芍药苷含量均较高[32]。十月份川丹皮样品丹皮酚平均含量最高[55],凤丹皮药材随着贮藏生长年限的延长,牡丹酚挥发,其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56]。

为保证家种药用牡丹质量,大多在牡丹在开花期将花芽掐去,使营养成分积于根部[26]。近年来,牡丹籽油以其富含α-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成为为业内关注的热点,受此影响,亳州、铜陵等地所产牡丹皮多于牡丹籽采收后采收,然而牡丹留籽对丹皮质量是否有影响有待研究。

丹皮酚作为牡丹皮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57]。《增订伪药条辩》中认为内肉起沙星者质次,而现代著作中多认为结晶状物多者为佳,这些沙星和结晶状物均指丹皮酚在丹皮内部析出,形成的结晶状物质。铜陵所产牡丹皮丹皮酚结晶不明显,而垫江所产丹皮内表面丹皮酚结晶明显较多。丹皮酚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会随着药材中水分散失而挥发,在药材表面附着,析出结晶。在药材表面附着的丹皮酚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不利于丹皮酚的保留。另外,牡丹皮在切片的过程中需先将药材润透再切制,这一过程会使药材和水不同程度地接触,若药材表面本身就附着很多丹皮酚结晶,在润药的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丹皮酚的损失。故牡丹皮药材表面附着丹皮酚结晶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牡丹皮的品质评价研究不够深入,主要利用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牡丹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且多数仅测了丹皮酚的含量。牡丹皮栽培品种以白花单瓣者为佳;以安徽铜陵产者为优;采收期以9~10月份为宜;生长年限以四到五年为宜;使用时,以当年采收者为好;加工时应注意去掉木心,在低温下切制,新鲜的牡丹皮在产地烘干至一定程度直接切片所生产的牡丹皮不仅外观漂亮,也可保证质量。

3 结论

历代本草中所载牡丹皮产地大致位于黄河中下游至长江流域之间,有自西向东变迁的趋势。元代认为单瓣牡丹质量较好,至明代,均强调药用牡丹为单瓣牡丹,而观赏园艺栽培品不堪入药。清代牡丹皮开始以粗细、皮厚论好坏。民国时期牡丹皮质量好坏的划分已与现代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基本一致,先以产地和加工方法分好坏,再以大小粗细、皮部厚度定价格。现代研究表明,丹皮酚主要分布于栓皮部,皮部越厚,根皮越粗,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越低。

清代以前,多认为牡丹皮以产于陕西秦岭以南至今四川、重庆以北地区及今安徽、浙江、江苏三省交界处为佳,现代多以产安徽铜陵者为上,还有人认为重庆垫江所产者质佳。现代研究也证明,铜陵、垫江产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高。以生长年限4~5年,9~10月采收为宜;储存期不宜过长;加工时应注意去掉木心,在低温下切制。新鲜牡丹皮在产地烘干到一定程度后直接切片,再烘干所生产的牡丹皮更容易干燥,不仅可以保证质量,而且外观漂亮。

[1] 王宏伟.中国牡丹育种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现代园林,2007.第7期:74.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2015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2.

[3] 王祝举,唐力英,赫炎.牡丹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4):155-159.

[4] 尚志钧校注,钱超尘主编.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7-218.

[5] (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6.

[6] 赵九洲.《 范子计然》 成书时间考[J].农业考古,2010 (4):364-370.

[7] 崔建华.先秦两汉 “河内” 地域称谓的演变[J].殷都学刊,2014,35(1):22-28.

[8] 郑金生等.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四[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909-927.

[9] (梁)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99.

[10](明)李时珍编著,刘衡如、刘永山校注.新校注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592.

[11](宋)唐慎微撰,陆拯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93-595.

[12]刘晓龙,汪荣斌,刘学医,等.安徽凤丹的品种考证[J].中药材,2009,32(8):1316-1318.

[13]尚志钧.《日华子本草》的考察[J].中成药研究,1983 (10):16-17.

[14]姚德昌.从中国古代科学史料看观赏牡丹的起源和变异[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 (3):261-266.

[15](明)陈嘉谟撰,陆拯,赵法新校点.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3-84.

[16](清)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79-80.

[17]曹炳章编著,刘德荣点校.增订伪药条辨[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3-54.

[18]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编.陕西中药志.第一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2:323-324.

[1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196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63:141.

[20]冯耀南等.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360-363.

[21]徐国钧,徐珞珊,何宏贤等.中国药材学.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778-782.

[22]卢赣鹏.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68-472.

[23]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26-1230.

[24]李春林,姜冬红.中华药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99-203.

[25]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76-178.

[26]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10-319.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三册.第9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28-535.

[2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1977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63:291.

[29]沈保安,刘荣禄,张前进,等.安徽道地药材牡丹皮原植物考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606-1607.

[30]裴颜龙,牡丹复合体的研究[D].1993.

[31]沈保安.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与修订[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30-333.

[32]章文伟,谭秋生,任星宇,等.垫江丹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13-15.

[33]杨晨,方成武,韩燕全,等.HPLC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5-7.

[34]阳勇,彭福,莫宗成,等.HPLC 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 5 个化学成分的含量[J].中药材,2013 (3):416-422.

[35]秦伟瀚,赵纪峰,阳勇,等.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黑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B12):64-66.

[36]杨洁,贾国强,刘萍.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3):299-301.

[37]杨武德,王芳,丁宁.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187-188.

[38]时军,张杰,王芳,等.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的 4 种成分[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 (2):173-177.

[39]冷英梅,董向光.RP-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20.

[40]祝庆军,陈彦,孙文秀.安徽不同产地牡丹皮质量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6):43-44.

[41]郭敏.无机元素与丹皮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42]李向阳,屠万倩,张留记.RP—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的牡丹皮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5):563-565.

[43]陈华玉,盛习锋,谭健兵,等.不同产地丹皮药材中丹皮酚含量的比较[J].中南药学,2005,3(6):333-335.

[44]范旭航,马天成,沈旭,等.U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牡丹皮中 6 种活性成分[J].中成药,2012,34(2):317-320.

[45]周刚,吕庆红.牡丹皮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70-2073.

[46]范俊安,张艳,夏永鹏,等.重庆垫江牡丹皮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Ⅳ)——不同部位的比较及其鉴别意义[J].中国药房,2010 (23):2157-2159.

[47]吕文海,张欣,宋磊,等.山东荷泽牡丹皮产地加工品的定量分析[J].中成药,2005,27(10):1162-1165.

[48]周斌,李永胜.产地加工方法对牡丹皮化学成分的影响[J].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2005.

[49]许玲,金传山,吴德玲.不同加工工艺对丹皮中丹皮酚和丹皮总苷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 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50]徐夏生.丹皮的质量与老药工经验[J].中成药研究,1981,10:028.

[51]胡煜雯,巢建国,谷巍,等.不同生长年限及采收期牡丹皮中药效成分 HPCE 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63-65.

[52]申万坤,刘学医,吴春香,等.不同生长年限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0:1007-1008.

[53]史俊清,张丽萍,薛健,等.安徽铜陵牡丹皮适宜采收期的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0 (2):33-34.

[54]龙全江,王晓阁,周宙,等.趁鲜切制法对凤丹皮饮片中丹皮酚含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 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55]白志川.不同采收期川丹皮多组分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997-1003.

[56]陈奇.安徽凤丹皮的质量研究[J].中药材,1989,7(12):25-27

[57]孙志锋.丹皮酚提取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2:71-72.

TransitionofProducingAreasandQualityEvaluationofMudanpiinDifferentPeriodofHistory

DENGAiping1,2,FANGWentao2,3,XIEDongmei2,3,JINYan2,ZHAOYuyang2,PENGDaiyin3,ZHANZhilai2*,GUOLanping1,2*

(1.Schoo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2.StateKeyLaboratoryBreedingBaseofDao-diHerbs,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3.SchoolofPharmacy,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efei230012,China)

As a common TCM, Mudanpi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with high- phamaceutical- velue. The transition of producing area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 ancient literatures were generalized and summarized in historical sequence,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researches of Mudanpi in recent years were analyzed by the species, producing areas, medicinal part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Mudanpi.

Mudanpi;transition of producing areas;quality evaluation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60302);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皖教科[2013]2号),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皖教秘科[2014]44号)

] 郭兰萍,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E-mail:glp01@126.Com; 詹志来,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道地药材标准、中药资源鉴定与评价,E-mail:zzlzhongyi@163.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6.028

2017-03-24)

*[

猜你喜欢

牡丹皮丹皮本草
离子液体辅助研究“双丹方”中活性成分量的关系*
基于牡丹皮微观性状与抗炎活性相关的“辨状论质”研究
丹皮酚的体内抗炎镇痛和体外抗氧化效果评价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9 014例阴虚证处方中牡丹皮的用药规律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厂家丹皮酚软膏中丹皮酚的含量
识别真假牡丹皮
唐太宗与牡丹皮的故事
丹皮酚药理学研究进展*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