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课堂生成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017-09-20夏祥祥

新课程·小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

夏祥祥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生成,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生成,在拓展延伸中发现生成,以此捕获那些动不动就“忽然不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打造厚实、灵活、生机盎然的科学课堂,并且在这样的临场发挥中,锻炼其思维,洞开其视域,收获沉甸甸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趣味引入;观察实践;拓展延伸

好的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善于发现课堂中的随机资源,善于发现那些生成性资源,以此打造弹性课堂和拓展课堂。因为正是“生成性资源和契机”,才能引发出孩子们的个体感悟和多元解读,而这恰恰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所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生成性资源和契机”,才能真正地锻炼学生,滋养学生,成就学生。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契机或资源,打造意蕴十足的探究课堂呢?窃以为,教师应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生成,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生成,在拓展延伸中发现生成,以此捕获那些动不动就“忽然不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打造充实、灵活、生机盎然的科学课堂。

一、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生成

好的教学应该“真正把學生放在心里”,成功教学的标志是学生投入课堂中并有所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是考虑自己的预案有多么完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多么精彩,而应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学情,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教师是以“教”字当先呢?还是以“学”字当头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更应让“以学为中心”成为课堂的常态。

曾经听过一节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的公开课,孩子们叽叽喳喳,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塑料是绝缘体”“人体是导体”“衣服是绝缘体”“金属是导体”“水是导体”……即便是没有动手验证之前,上述毫无悬念的流畅回答,几乎昭示着学生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已经处于“毫无问题”的前认知状态。但是,真相果真如此吗?孩子们真的就如教师事先所预料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真正区别了吗?比如,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我,就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半句:“所有的衣服都是绝缘体吗……”

“所有的衣服都是绝缘体吗?”显然不是,至少“有金属纽扣或金属装饰的衣服就不是绝缘体”。这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义,但他的发言没有被老师注意到,或者这个回答处在一轮发言的结尾,没有被老师重视。而事实上,孩子们不论什么发言都应当被重视被尊重,哪怕是错误的回答,更何况这个回答中还包含着极有价值的“生成点”和“拓展点”。

如果教师足够细心,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学情,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片言只语,甚至关注那些处在“边缘地带”的孩子们的声音,那么,这个孩子的这句话就极有可能被老师捕捉到,这样的生成性契机就不可能“溜之大吉”,而师生极有可能就此问题引发新一轮对话。至少,孩子们会知道“一般衣服”和“带有金属拉链和装饰的衣服”是不一样的,“一般的衣物在220伏电压下有绝缘作用,但织有金线、银线的不行”“电工的衣服肯定是绝缘体,而普通人的衣服就说不定了”……

瞧,引申开来,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另一片鲜活的天地。如果教师把这种“引申”做精做细,那么浸润其中的孩子们必将有另类收获,课堂必将获得额外增值,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优秀的教师应该视那些“生成性资源”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教学“财富”加以利用、开掘和拓展,以此打造精彩连连的科学课堂。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生成

好的科学探究应该特别注重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正所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确,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亲力亲为,哪能知真相?特别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正是在动手实践中,一些核心概念才得以揭示;正是在动手实践中,才能发现学生的真实学情,才能产生一些珍贵的生成性契机,以此丰富课堂,拓展课堂,正所谓,一个真正懂得动手操作的人,必能在操作中“洞悉自己的内心”。

仍然以“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为例,可以安排以下动手操作环节:

1.分组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2.分组检测15种物体的导电性,并填写“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3.待所有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4.在观察的基础上对15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实践证明,正是对多种物体检测的实践活动,孩子们才真正识别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才识别出“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意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互相远离的,而恰恰是一对“孪生兄弟”;正是在孩子们对“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的动手实践中,才发现有的小组的检测工具真的出了问题,而这意味着“一旦检测工具出了问题后所有活动都将失去意义”这一科学活动中“严谨态度”的重要性;同样,教师在活动中发现,在做实验时,有的小组从左边的盒子中拿出材料,检测完毕后放到右边的盒子里;而有的小组从左边拿出材料,却仍然放在左边的盒子里,此时,教师立即强调,以此让孩子们形成严谨、有序的操作习惯,而这也恰恰是孩子们科学探究习惯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在拓展延伸中发现生成

“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进行到最后,很多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找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以此引领孩子们把所学所用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真正理解“科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之理念。

以下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里和教室里有哪些绝缘体设备呀?

生1:电线里有,铜丝外边包着的塑料就是绝缘体。

生2:家里的电视机的外壳都是塑料做成的,是绝缘体。

生3:家里的冰箱的外壳都是塑料做成的,是绝缘体。

生4:(未被教师点名,脱口而出)教室里开关的一部分是塑料做成的,另一部分是铜丝做成的,是导体。

师:关于开关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不是本课中讨论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再学。

仅仅因为“开关”是以后教学中的内容,所以,学生提出“开关中的导体和绝缘体”,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回应。教师不想打乱自己的教学进程固然没有错,但教师借此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摁了“删除键”,则是对学生积极性的直接打击。事实上,“开关”恰恰是前面提到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存在的“孪生兄弟”,通过这样的“孪生兄弟”介入,孩子们分清何为“导体”何为“绝缘体”,更能阐释本课的教学重点,哪怕“开关”是下一课的内容,我们都可以大胆一用,为什么要“下一节课再说呢?”

“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才能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的确,真正好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随时捕获那些偶然的、意外的学情。好的课堂应该充分重视孩子们的多元回答,精彩的课堂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下节课再说”等类似的问题。而做到这一切,需要教师的耐心、温情而富有智慧的倾听和等待。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够从“生成性资源或契机”中发现学生,并且在这样的临场发挥中,锻造其思维,洞开其视域,收获了沉甸甸的科学素养,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2]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36.

[3]刘金玉.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考[J].江西教育,2015(7-8):56.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
浅谈创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初中音乐教学,不只是跟唱和欣赏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