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的思考
2017-09-20黄绍玲
黄绍玲
为了推动青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青岛市政府提出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规划,将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这个需求,产业工人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高技能人才的储备,青岛具有较大优势,人才总量达到21万,但与新产业对接不力,青岛各类培训机构拥有4.5万人次的年培训能力,也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一、青岛高端制造业求贤若渴
2016年,科技部批复青岛市政府和中国中车联合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将把青岛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除了研发能力的提升,制造领域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从青岛开出的高速列车,占到中国高速列车总数的55%,超过半数,为中国铁路运输立下汗马功劳,这项成绩离不开高技能工人的支撑。
青岛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规划中提出“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要求加快推进“青岛制造2025”,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其中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重要目标之一。高端装备行业发展的基础,离不开一线的高技能工匠,他们是青岛打造千亿级动车小镇的核心力量。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工人,弘扬工匠精神,是助推青岛“三中心一基地”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岛制造提升为“青岛智造”的必经之路。
盡管人才总量较高,高技术工人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但从产业需求和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高技能人才总量仍有不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传统观念中,“重学历、轻技能”让很多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失之交臂,无法满足人才培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以典型人物带动梯队发展
青岛是中国制造业的摇篮之一,纺织工人郝建秀是青岛早期的工人代表。在新时代,青岛又涌现出许振超等高技能产生工人代表,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岛产业工人的典型人物层出不穷,比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宁允展、郭锐、周勇、李文龙,青岛港集团的郭凯、刘恩磊,海尔集团的王阳阳等。他们受到中央和省市媒体的关注,成为蓝领群体的先进代表。尤其是宁允展,通过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的报道,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工人网红”,代表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默默奉献、钻研技术的工匠精神。
从职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视角出发,工人代表、典型人物是技术工人学习的榜样,有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各级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和培训教育机构,应该大力弘扬热爱技术、钻研技术的技能高手,通过宣传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以及由内而外的奉献精神,通过物质和精神鼓励的方式,让典型人物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钳工郭锐为例,他曾三次获得青岛市技能大赛状元,还获得了最高奖“振超技能大奖”,他带的徒弟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形成技能人才梯队。而对青岛市技能人才最有号召力的榜样,无疑是青岛港集团的许振超,以他名字命名的“振超技能大奖”,成为青岛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
三、以比赛代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青岛市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十四届,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青岛新时期的工人典型,多数都有“技能状元”的名誉傍身。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学历人才培养有本质不同,前者更注重实战,只有在操作中优秀才算是本质上的高技能人才。青岛市人社局等部门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就是创造以比赛代培训的机会,给予优胜者优厚的奖励,督促一线产业工人学技术、赛能力,迅速提高技能水平,这项赛事不仅获得各大企业的关注,还受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的协助,媒体报道更是扩大了技能大赛的影响力。
我们所说的聘任制度,往往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但很多企业的内部聘任政策,让技术人员十分吃香。以中国中车为例,为了鼓励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形成新的上升发展渠道,设立了两套技能专家奖励制度。一套是人社部门评选的技师序列,针对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层次发放补贴。另外,中国中车还设立了内部技能专家评审制度,设立了子公司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资深技能专家和首席技能专家。通过选树典型、技能大赛、经济杠杆等多方面的作用,青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不断增加,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青岛市职业技术培训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