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
2017-09-20张璇
张璇
摘 要:本文主要从勒克莱齐奥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明勒克莱齐奥作品独特性,这与我国现代文学的太过传统,文字太过优美,形成强烈反差。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下,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揭示了许多身边小事中透出的深刻含义,这同时也给了世界生态意识的敲响警钟。
关键词:生态意识;勒克莱齐奥;新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引言: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将生态融入小说中,将现实主义,生态批判完全展示出来。他由小看大,由点看面,将他心中对当代社会文明的强烈逆反心理体现的淋淋尽致。他追求生态平衡,追求原始的纯粹。
一、处女作《诉讼笔录》
勒克莱齐奥的处女作《诉讼笔录》凭借浓郁的神秘主义,黑色感情的基调加上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手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是反叛类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以亚当的视角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将亚当原始化、非人化、物化,同时以各个角度,充分地体现了亚当对当代社会文明的强烈逆反心理,他将亚当赋予生命,赋予自己的感情,让他对这种暴力文明也嗤之以鼻。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随着他向前行走,他看见纵横交错的直线和曲线一一散开,诸多物体闪烁着物质的光亮,远处,浓雾重又合拢。在此类的景观中,谁也难以断定什么;置身其间,人们多多少少总像是个滑稽可笑的陌路人,而且其表现方式令人扫兴。”这是勒克莱齐奥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嘲笑,对社会现实主义的批判,对生态进行批评。在亚当的人物特色上,以追求生态平衡,追求原始的纯粹,由保护环境下的反“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意识集中体现。“我刚才已经到达植物境界……成了青苔,成了地衣。”他还企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成为“青苔”、“地衣”、“细菌与化石”。
他在书里又这样写到:“随着亚当往山下走去,连房子,天空,甚至是海湾的曲线也渐渐变得模糊不清。因为前面是一色的小灌木和矮林;一切都压迫着大地,酷热令空气摇曳不定,遥远的天际宛若缕缕青烟,从草丛中袅袅升起。太阳也扭曲了某些东西:阳光下,公路化作了灰白色的薄片;有时,车辆驰过,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流线,可突然,黑色金属无缘无故地像炸弹般爆炸开来,发动机罩里迸发出螺旋形的闪光,骤然形成一圈光晕,映红整个山丘,致使山丘低头,连大气也退缩了数毫米。”跟随着他的脚步,就好像是想要把自己变成灌木和矮林一样可以阻挡住别人的视野;把自己变成一缕缕青煙一样飘向任何地方;他想把自己变成光晕,朦朦胧胧;他想把自己变成大气,四散八方。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他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特点。再继续往下看,我们会发现,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亚当有跟踪狗、效仿狗的奇怪行为、经常幻想自己会成为动物家族的一员。他把自己想象成老鼠,想象成猫,不愿与人为伍,只是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融入自然界。勒克莱齐奥通过亚当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出了西方文明对人们的剥削。在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只有物质给人们带来了享受,这使原本充满“幸福味道”的生活失去了原始化的淳朴,自然生态下的和谐。勒克莱齐奥用《诉讼笔录》警醒世人,呼吁世人提高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这是对现代文明的质问与控诉。
二、一反常态的《战争》
如果说勒克莱齐奥的处女作《诉讼笔录》是一部物化角色,物化自己,物化整个现实世界的著作,给了西方国家生态意识的一记当头棒喝。那么,《战争》就是将全世界剥丝抽茧的驳斥,就是对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的无情谴责。那个由零和壹构成的初始世界的本质才是勒克莱齐奥所追求的美好。
勒克莱齐奥在《战争》的文字处理上显得尤为一反常态,他将语言变得很精妙,这是要将这个世界按在手术台上,抽丝剥茧,彻底肢解了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就这样一个被战争施虐后的毫无生机、光怪陆离、满目疮痍、丧失本性的枯槁世界“光鲜亮丽”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胜唏嘘。“比熔岩溢流更美,放射着红、蓝、珠光色的灯。深嵌在地里的玻璃舷窗。没有草地、没有尘埃的塑料空间。在空中游移的脸。电扇、散热器、每时每刻、四处都有一堆堆脸孔,在躯体的顶端滑行……在这地球表面封闭的薄薄气泡内,而此时无数的面孔正从四面八方压过来。”
在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站在战争的角度上揭露了人们弱肉强食的残酷,用战争暗喻工业发展,用血腥恐怖体现出人们精神建设被彻底摧垮,工业发展不再文明,这是工业上的悲哀。这同时又再说是工业暗喻了战争时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在这样不受掩饰的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下,让这些残酷、剥削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三、其他短篇小说集
1.短篇小说集《发烧》,主要以九篇日常消极态度的思维进行串连的,勒克莱齐奥不走传统路线的编排,而是将身体的不适感特显出来,以其为主题。
2.小说《洪水》与整个世界水火不容,勒克莱齐奥将男主角定义为与这个社会针锋相对的人物,本是一名有前途的大学生的男主角,却不满这个社会,看破了一切,竟然竟用两眼直视太阳,直至失明。
3.《可爱的土地》一文,从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开始直到可爱的小动物们,甚至是尘埃,是阳光,都充满回忆,但是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唯独没有人类的存在。
4.短篇小说《梦多》,主角梦多天真、勇敢、朴实、自由、积极、善良,他爱那些笑容灿烂的人们,他喜欢谈天说地,描绘着大海、畅想着自然。
四、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不拘泥于现代文学的普遍特点。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跟别人是不同的,勒克莱齐奥反驳了当代文学,建立了反叛主义文学,也是一种将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视野。
1.在主题上,勒克莱齐奥更加善长将那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展示给大家,例如:流浪者、小偷、逃犯、偷越国境的人,还有那些心灵纯洁但行为“怪僻”的少年人。透过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勒克莱齐奥力图反映出人类心灵中与貌似合理的发达的现代文明相对立的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本性,使这些作品的批判色彩很浓。
2.在艺术手法上,勒克莱齐奥刻意求新求奇,而又不拘一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是他的最大特色。他的早期作品结构略显松散,堆积杂乱,内容不连贯,后来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对物件细的、静的描写,使人想到新小说;人物不连贯、无意义的对话使人想起荒诞派戏剧;而许多跳跃性极大的比喻可说是象征主义式的。
3.他的生态文学作品是全面性的、深刻性的,并且出乎意料的映射出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人文关怀倾向和异域特色,再加上他在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使他的作品在众多生态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与文学实践中生态观念与生态行为的一致性和整一性,又为他在生态文学史上的领军地位加上了重重的砝码,其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为: 复苏生态意识和跳出中心。勒克莱齐奥借作品向这个世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弊病,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却一点一点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丢失了自己的人性本善,扔掉了自己的淳朴自然生活。他狠狠地点破了这一点,让我们不禁反思,究竟我们是要怎样的一个生活呢?现实中,究竟该如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新世界?
总结:
本文通过对勒克莱齐奥作品展开分析,在西方社会与社会物质主义的角度上反思生态意识。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社会步调不一致的小人物入手,紧接着出人意料的情节,着重渲染一些生态批评下的“恐怖”色彩,突出生态自然的重要性,批判了当今社会的残破不堪。
参考文献:
[1]潘水萍.蒙多的世界——对勒·克莱齐奥流浪母题小说的新透析[J].山东文学. 2009,09(12):97-114.
[2]张公善.洞见与盲视: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简论[J].外国文学. 2009,10(06):56-78.
[3]陈小莺.同处当地和异域,属于不同的历史——勒·克莱齐奥小说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 2009,11(04):130-152.
[4]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 2009,09(04):78-93.
[5]许钧.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追踪——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J].外国文学研究. 2009,14(02):356-3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