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

2017-09-20卢建平

时代金融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服务外包对策建议竞争力

【摘要】成都作为全国24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优秀企业落户成都,但是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成都不仅在投资的硬件方面,而且在投资服务的软件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全国24个城市在服务外包产业的各项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成都处于全国服务外包城市的第9位,为不断提升成都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创新驱动的步伐、壮大服务外包市场主体、打造服务外包人才梯队、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 竞争力 对策建议

一、成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概述

从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成都就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电子终端、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由此,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逐年提升,2016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成为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的“绿色引擎”。近年来,成都市奋力打造“两城”——国际软件名城和国际旅游休闲名城,“两都”——中国服务外包和商务会展之都、中国文化创意之都,将服务外包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成都依托自身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较低的成本优势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产业正呈现出快速而稳健的发展态势。

(一)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成都按照“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以服务外包产业为突破口强势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提档升级。2009年成都实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9亿美元,实际执行额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与100%。2010年成都实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36亿美元,实际执行金额2.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9%与158%。2011年实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1亿美元,实际执行金额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08%与80.91%,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位居西部第一。2013年成都市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0.8亿元,同比增长21.8%,仅仅软件服务外包这一项收入就高达54.6亿元,同比增长10.5%。①到2016年底,成都市服务外包产值达到10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3%。

(二)服务外包产业布局不断完善

成都服务外包产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按照“集约、多元、高端、市场”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多点聚集、梯度转移”较为清晰的产业空间布局。天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服务外包产业区是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中心区”,该区是成都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和中外顶尖企业的聚集区,主攻高端服务外包业务。成都市的五个中心城区(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是服务外包的特色聚集发展区,体现了产业布局的“多点聚集”的特色。其中,市中心主要发展高端專业服务业,西南城区主要发展中高端服务外包业务,西北城区主要发展工程设计服务业务,东部城区主要发展汽车工业设计服务业。“梯度转移”是指成都服务外包业务从一圈层的中心城区逐步向二、三圈层的温江区、郫县、崇州市和都江堰市等梯度发展,在全市形成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格局。

(三)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2006年成都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2008年成都成功进入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50强,位列第37位。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国成都摘得第一名。2011年成都荣获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最强城市称号。2012年成都市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满意度”第一名,“投资吸引力”第二名。2013年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又夺得“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十强”桂冠。随着成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军企业落户成都,截止2016年12月,世界服务外包的百强企业中已有21家进驻成都,埃森哲、Wipro、海辉、博彦、IBM三家企业在成都设立了研发中心,国内服务外包的十大领军企业有6家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

二、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其它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市场需求与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比较优势原理与竞争优势原理。19世纪初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绝对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一国在两种产品上均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其产品与另一国同类产品的成本差距不一样时,成本差距小的就是该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两国都集中力量生产各自最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仍然会使交易双方获得比交易前更大的利益。竞争优势原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他指出产业竞争力真正的构成要素应当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主要要素与政府行为、机会两个辅助性要素构成。前四个要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他们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1998年加拿大两位学者Padmore和Gibson,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建立一个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GEM模型也进一步诠释产业竞争力问题。GEM是其模型中三个因素对的首个大写字母构成的一个组合,第一个因素对是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与设施两个因素。第二个因素对是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以及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两个因素。第三个因素对是市场(Markets),包括当地市场和外地市场两个因素。这三对六个因素组成的蛛网结构图如下:endprint

为了定量测算出一个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GEM模型还分别对各个因素进行了量化。模型的量化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6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赋值1分到10分,各个分值的意义如下:1分——水平很差;2分——水平较差;3分——水平很有限;4分——水平有限;5分——适当及格;6分——及格;7分——不错;8分——良好;9分——优秀;10——非常优秀。

第二步是进行因素对的计算和转换,得出因素对的分值:

PairScore=(D2i-1+D2i)/2

公式中的Pair Score代表“因素对分值”,D2i-1和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D2i-1和D2i所代表的“因素对”中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因素。②

第三步是计算整个产业竞争力的GEM分数:先计算集群线性分数分值:

Linear Cluster Score=Πi=1,2,3(PairScore),然后进行两次转换,第一次是把集群线性分值转换为各个“因素对分值”的乘积,第二次只是一个比例上的转换问题,目的是使最后得分的满分为1000分。根据上述推导过程,GEM模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量化表达式为:。根据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一个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水平。③

三、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客观性、系统性、可行性、独立性与敏感性等五大基本原则,以GEM模型为理论基础,将该模型中的六个因素分别细化,构建出如下服务外包竞争力指标体系。

四、成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

从2006至2016的10年时间里,成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学术界对服务外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官方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完善。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家商务部、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公报,收集了近年来四川省与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并且综合了中国服务外包网和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官网上的数据资源,因此本文的数据来源均有据可查,真实可靠。

根据表1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收集得到的各项数据,我们测算出了全国2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综合得分与最终排名,具体见表2:

成都服务外包产业在上表中综合排名第九名,得分6.48分。下面将就成都在GEM模型中的6个因素得分情况说明如下:

(一)资源

1.经济状况。2016年成都全市GDP为12170.2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8位,与北京、上海、广州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地理条件。成都市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成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一核,加之省市合力推进的天府新区,成都确立了“承接转移”和“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为打造国际一流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3.资本情况。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78家落户成都,驻蓉外国领事机构16家,利用外资实际到位,86.2亿美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4.5%,在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4.劳动力成本。2016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02元,同比增长8.1%。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0.3个百分点。在全国2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处于17位,处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的位置。

5.知识劳动力。目前,成都地区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79.2万人,处于全国前列。

6.服务业发展水平。2016年成都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63.3亿元,增长9.0%,增加值占GDP的53%。

(二)设施

1.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60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5公里。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在成都交汇。成都双流国際机场是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世界前50大繁忙机场,民航旅客周转量783.7亿人公里,增长9.3%,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于2016年5月27日开工,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完成,2020年将正式投入使用。近年来年成都加速推进“光网成都、智慧城市”工程,努力实现光纤信息网络和3G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化,主要城区、重要交通干线和主要旅游景点3G网络全覆盖,主要商业区Wi-Fi规模扩大2至3倍。

2.政府支持力度。四川省与成都市政府早在10年前就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意见》,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也出台《关于促进成都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出台《关于实施进一步促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城市。”

3.教育科研机构。成都市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56所,拥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都核动力研究院等数家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底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500人,海归博士超过700人。

4.法制环境。2012年成都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获得第二届“中国法治政府奖”。2013年中国首份法制政府排行榜公布,成都以221.14分名列全国第五。前四名分别是广州市(234.43分)、上海市(230.44分)、北京市(224.18分)、南昌市(222.75分)。2015年颁布的《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成都市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是:“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规范化、信息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加快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endprint

(三)供应商及相关辅助行业

1.产业聚集程度:根据《2011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产业聚集程度指标,程度得分0.651分,排名在2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位居11名。近年来成都市各区县继续加大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园,青羊工业发展集中区西区,武侯工业园,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郫县现代工业港等具有高度产业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的现代化园区。

2.企业间协作程度:当前成都市政府投资的公共技术平台近2亿元,社会投资的超过1亿元,数量有30多家。2016年底,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成都市银行与保险机构分别增至61家、72家,不少银行将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放在成都。

3.相关行业数量:2016年成都市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201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14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009亿元,增长13.8%。全年资本市场实现融资602.4亿元,同比增长3.5%。

4.相关行业专业化程度: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四川占18家,成都入围8家。

(四)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

1.企业实力。截至2016年底,全球100强服务外包企业有20多家落户成都,中国10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有6家在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9家成都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成功跻身中国服务外包成长性企业的百强行列。

2.企业创新能力。2016年,成都全市专利申请量达9825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500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名;专利授权量413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02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5198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6件。

3.高层管理者素质。2016年成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千余人,海归博士600余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25人。

(五)本地市场

2016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6463.3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同比增长9%;完成重大服务业项目投资857亿元,总部经济、连锁经营与同城配送等商业形态发展快速。民间金融机构不断出现,电子商务交易突破万亿。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502.25亿元,同比均增长22.55%。

(六)外地市场

2016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41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对欧盟出口额38.6亿美元,下降1.7%;对美国出口额73.2亿美元,增长13.0%;对日本出口额11.6亿美元,下降1.0%;对中国香港出口额23.1亿美元,下降12.1%。5家本土企业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百强成长型企业,地奥与康弘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药成功进入欧美市场,新增班加罗尔等4个友好城市。成都成为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城市。

五、成都提升服务外包竞争力对策与建议

在全国24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成都市服务外包竞争力暂列第9位,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四川省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提升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一)加快企业创新驱动步伐

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内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针对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消耗大问题提出。就服务外包产业而言,虽说相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确是能耗低,绿色、环保、污染小,但是该行业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依托,而信息技术产业又是日新月异,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很快就会被降到产业的中低端,失去竞争力,甚至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加大研发投入,时刻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才能使自己不失去竞争优势。为此,政府应当营造较为浓厚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搭建众创平台与众创空间,通过众包众筹等新兴商业模式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动力,鼓励企业增强集成创新的动能,形成单项业务外包与综合业务外包的创新优势,力争实现重点领域的整体突破与创新。鼓励企业探索新领域,开展新业务,实现跨界融合,打破传统行业之间的铜墙铁壁,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双赢。

(二)壮大服务外包市场主体

深入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步伐,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招商”战略,编制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重点发展云计算服务、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与文化创意服务等产业,吸引全球优秀服务外包企业来成都投资,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研发中心与业务中心。

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进全球优秀服务外包公司进驻成都,形成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危机感,迫使本土领军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鼓励本地企业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重组、IPO、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培育壮大工程,鼓励本地服务外包小微企业坚持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新兴化发展道路。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强化开放、合作、共享、双赢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借助移动互联网便捷交流优势,搭建服务外包企业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鼓励本土优秀企业走出去,支持它们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研发中心与支付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成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打造服务外包人才梯队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比例并不高,人才是服务外包企业竞争的关键,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竞争。目前,四川省有普通高校42所,其中23所高校落户成都,在校大学生人数60多万人,能为服务外包企业供给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但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适度增加IT相关专业的数量与招生规模。各职业技术学院应当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培训,为服务外包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加大本地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服务外行业领军人才、留学回国人才、研发人才、创新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抓好川籍成功人士的返乡创业工程,从购房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障等多方面为他们创造及时、便利与快捷的服务,以真正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endprint

(四)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凯恩斯宏观经济调控原理指出对于能促进就业、拉动GDP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又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产业,应该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服务外包产业对当前中国经济就能发挥上面三个显著作用,因此,对于服务外包产业中的大企业、大项目与大平台应切实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的力度,为企业的自主研发,并购重组等战略发展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与融资便利,比如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沪深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新三板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通过多元方式筹集资金,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实力。对于本地的服务外包小微企业,要善于用财税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其加大对“专、特、精、新”的投入,促使其成为细分行业的实力企业。

注释

①引自成都市统计局,2013年成都市“产业升级”战略实施情况统计监测报告,成都市政府网,2014-04-13.

②杨建梅,杨静.企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与钻石模型的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7-99.

③王锦秀.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廣东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7-38.

参考文献

[1]卢峰.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谭力文,刘林青等.跨国公司制造和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相关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4]江小国,方大春.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提升路径[J].经济纵横,2012(6):26-29.

[5]陈启斐,唐保庆,张为付.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双重偏向效应研究——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74-84.

[6]朱福林,赵绍全,兰昌贤.制度质量是否影响服务外包技术溢出?——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04):55-62.

[7]Falk M,Koebel B M.,(2002) “Outsourcing, Imports and Labour Demand,”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Economics 104(4),567-586.

[8]Daveri F.and Jona-Lasinio C.,(2008)“Off-Shoring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It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CESIFO Working Paper,No.228834.

[9]Mitra D,Ranjan P.,(2010)“Offshoring and Unemployment:The Role of Search Frictions Labor Mobi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1(2), 219-229.

[10]Liu,Runjuan,Trefler,Daniel,(2011)“A Sorted Tale of Globalization:White Collar Jobs and the Rise of Service Offshoring,”NBER Working Paper 17559.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11SA1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建平(1976-),男,汉族,四川剑阁人,经济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外包对策建议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日本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