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7-09-20谢和成
谢和成
[摘 要]“互联网+”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词。“互联网+”具有融合性、即时性与智能性的特点,它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多困境,可以从教师之主体、学生之客体、平台之载体三方面来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33-03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这个新词语便一夜成名。“互联网+”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正是笔者想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特点
其一,融合性。“互联网+”中的“+”就表示连接一切、添加一切的含义,“+”还有超越、跨界之意,即它超越了地区、国家的边际,跨界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其二,即时性。互联网被世人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这充分说明了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其实,最能展现互联网信息传达之快的是“即时共享性”,当前火热的“网络直播”就是体现。其三,智能性。它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捷、全天候、人性化的服务。[2]
“互联网+”所具有的融合性、即时性与智能性,给教育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一些观点比较偏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相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境。
二、“互联网+”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
(一)教师之忧愁
不可否认,各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逐渐倾向于选择“互联网+教育”平台,以此来学习、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他们发现,“互联网+教育”平台中的教师授课水平比讲台上教师的授课水平高,前者讲得精彩,他们听得入迷。“互联网+教育”平台与现实授课相比,前者往往占上风。[3]这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相应的话语权也慢慢地丧失。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忧愁之一。
还有比“互联网+教育”平台更受大学生所欢迎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所在地区等,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志同道合的“朋友”、气味相投的“社区”,敢于在各个不同的平台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活跃其中,乐此不疲。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同龄人、长辈,甚至是一些极端的“专家学者”的观点。这些交流是全天候、开放性、互动性的,他们还会使用“@”、“评论”、“转发”、“关注”等网络功能增添气氛,促使网络信息快速传播,许多大学生乐在其中。这些思想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这些思想的鱼龙混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忧愁之二。
(二)学生之迷茫
当前接受高校教育的大学生中95%以上是90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就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流,与父母的交流又存在代沟,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他们从小就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对这些90后来说,“互联网+”是他们认识世界、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方式与途径。进入高校之后,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加享受“互联网+”平台所带来的乐趣。
例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之风,其所夹杂的低俗、媚俗之气影响着大学生。除了网络直播,网络上各种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矮化、丑化中国形象的思想随时可见。[4]这些思想已经远远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轨。一些90后的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如此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会感到迷茫。
“互联网+”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带來忧愁,也困扰着部分大学生对正确思想、价值观的选择。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增强自身“实力”、提升“魅力”,这样才能应对“互联网+”平台的冲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互联网+”平台冲击的策略
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需要从授课教师、听课学生、授课平台,即主体、客体、载体三方面多管齐下,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提升授课教师的能力,着眼于主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今中外,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他们的主导地位是无法代替的。同样,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首先要提升授课教师的能力,从教师抓起,着眼于授课主体。试想一下,当学生问到与专业相关或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若能够回答如流,这自然会赢得学生的赞赏;假如教师一问三不知,这不仅会让教师陷入窘境,也会让学生十分失望,从而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问“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从历史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还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比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的利弊等多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听了心服口服。[5]若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有如此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广阔的视野,相信学生都会为之折服、为之痴迷。果真如此的话,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担心学生的出勤率吗?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低声聊天、睡觉、玩手机吗?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们就不必畏惧与“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教师相比,也不必忧虑其他“互联网+”平台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如何提升自我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除了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教学外,还要积极投身于科研,只有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其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endprint
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当其潜心科研,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其思想就不会落后。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这些是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集中了国内专家学者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薈萃了贤人志士的思想精华。这些优秀成果与先进思想具有权威性、引领性。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及时消化、吸收这些思想,并向学生传播,学生就能第一时间跟上国内专家学者的思想,不至于被其他的异端思想所左右,也不会被其他流言蜚语所蛊惑。[6]当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放眼于国外的知名学术期刊,如《外交》(美国)、《世界政治季刊》(英国)、《国家利益》(美国)等时,教师便能够第一时间汲取、掌握国外的有益思想。在借鉴别人的有益思想之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再把这些先进思想、精神食粮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会感觉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鼓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潜心于科研,不意味着让他们放弃教学。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教学,这个主要任务不能变,也不会变。目前,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了评职称,只注重科研,却淡化教学,其教学的PPT几年都没更新过,这是不值得倡导的。
(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落实于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授课技巧。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这需要教师从学生这个客体出发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学生,学生是知识的归宿与落脚点,让学生将所传授的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行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瞄准学生这个“靶子”,落实于客体。
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时,倘若完全由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历史事实已经成为过去,学生更为关注的是当下或将来。再者,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这些历史知识,大部分学生谙熟其中的内容,记忆力好的学生还能够一一列举出每一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且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瞄准学生这个“靶子”,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7],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如设置课堂抢答环节、玩小游戏、师生互换角色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把学生当作“靶子”外,更要把学生当作“顾客”,做到“投其所好”,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纳教师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教师不应只跟学生谈道德与法律的“金科玉律”,这些条款只会挫伤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如怎样处理同宿舍的矛盾,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视角去分析宿舍矛盾出现的缘由,进而分析怎样妥善处理这种矛盾,如何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因宿舍矛盾引发的悲剧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法律后果。当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以案例的形式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时,想必学生会乐意接受,且听得津津有味。
(三)充分利用先进的授课平台,着手于载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授课平台这个载体。例如,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当讲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视频资料。通过真实的情景、案例分析等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知识理论不是空洞的,学习与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我党、我国的党情、国情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同样,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时,教师应选取最新的时事热点,通过音频或微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与时俱进,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思想政治课是过时的知识理论。教师可以选取前段时间被国民嘲笑的“南海仲裁闹剧”的典型政治事例。“南海仲裁”是菲律宾发起、美国为幕后推手的政治闹剧,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都是:不参与、不接受。[8]通过这个代表性的案例,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没有改变。同时,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勉励全体大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受制于人。
多媒体是授课载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手上的工具——手机。例如,现在许多大学生是“低头族”,他们上课也会不自觉地玩手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巧妙地将教学融入其中。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门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讨论主题,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分摊任务。其中,在分组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面对面建群”的功能,迅速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当讨论完毕之后,再逐一找小组发言。借助“手机”来分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哲学原理,学生会在交流中明白抽象的哲学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授课平台、着手于载体,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
四、结语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个人、集体、行业等都要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同样,高校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对此不能等闲视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作为紧跟时代步伐、党和国家之“喉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绝不能“脱轨”。高校要从教师、学生、授课平台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授课水准与质量,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广大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5-03-6.
[2] 马云.读懂互联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63-64.
[3] 卓宽裕.“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新探[J].传播与版权,2016(7):146-147.
[4] 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6-137.
[5] 陈元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6):42-43.
[6] 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6-113.
[8] 林晓玲.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J].大学教育,2017(1):3-4.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