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土壤酸化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7-09-20杨远恒杨再辉周富忠
杨远恒+杨再辉+周富忠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16-0064-04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88个乡镇2 655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4万km2。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总人口近4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4%。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中国“三大后花园”之一,是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评定的最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之一;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素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华中动植物种质基因库”之称;矿产资源富集,其中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自然风光秀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等一批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和武陵山片区集中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然而,耕地土壤呈现快速酸化的趋势,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
1 恩施州土壤酸化突出,已成为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问题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原则和命名方法,全州土壤分为11个土类,24个亚类,88个土属,236个土种。与生物条件相吻合的垂直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5个土类;在同一地带内的隐域性土壤有石灰(岩)土、紫色土、沼泽土、草甸土、水稻土、潮土6个土类。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前,恩施州农民都有施用石灰的习惯,由于长期多年施用,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石灰化现象,因此形成了一个独具恩施特色的土种——次灰土。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恩施州开始全面停施石灰,至今已有30余a,次生石灰化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为此全州共有28个次灰化土种随之消失,现有土种208个。
2012年,恩施州实有耕地面积316 158 hm2,人均耕地面积787.06 m2,占全国平均水平(927.13 m2)的84.9%,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2013年恩施州农业局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土肥站等单位对全州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在全州
25.59万hm2常用耕地中,一等地为1.06万hm2,占总面积的4.16%;二等地为3.19万hm2,占总面积的12.48%;三等地为7.68万hm2,占总面积的30.01%;四等地为9.77万hm2,占总面积的34.25%;
五等地为4.89万hm2,占总面积的19.09%。一般而言,一、二等地为高产稳产良田,三、四、五等地为中低产田。恩施州常用耕地中稳产高产的一、二等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6.64%,超过80%的耕地为中低产的三、四、五等地,耕地质量普遍偏低,酸化、缺素及有机质含量下降是全州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全州近10万个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耕地pH值小于5.0的强酸性土壤占总面积的20.53%;pH值5.1~5.5的酸性土壤占29.60%;pH值5.6~6.5的微酸性土壤占44.33%;pH值大于6.5的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仅占5.55%。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pH值小于5.0的土壤面积由0.78%增加至20.53%;pH值5.0~5.5的土壤面积由2.83%增加至29.60%;pH值5.6~6.5的土壤面积由33.37%增加至44.33%;pH值6.6~7.5的土壤面积由43.40%下降至5.14%;pH值7.6~8.5的土壤面积由19.43%降至0.41%;pH值大于8.5的土壤面积由0.19%降至0%,仅5.14%土壤呈中性。按全州实有耕地面积31.6万hm2计算,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积已达到15.84万hm2,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50.13%,酸化现象十分严重,现已零星出现因土壤酸化导致作物绝收的情况。据调查,仅来凤县香沟村就有超过6.67 hm2耕地因土壤严重酸化而撂荒,高山蔬菜基地、烟叶种植基地尤为严重;利川齐跃山高山蔬菜基地50%出现明显减产,绝收面积达到10%以上。耕地酸化已逐步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制约了全州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 土壤酸化为害重,病害、毒害已逐步危及农业生产
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一般适宜微酸性、中性或微碱性环境,最适pH值在6.1~7.5。而多数作物适宜pH值范围为5.5~7.5的中性及微酸性土壤,不同作物所要求的pH值各异,有的要求pH范围较广,有的要求pH范围较窄。土壤酸化后,宜种性变窄,产量下降,地力衰退。耕地酸化主要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Al3+和H+浓度增加,抑制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发作物众多生理病害;一些抑制土壤病菌的微生物活性降低,导致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产生Al、Mn、Fe等毒害,耕性变差,出现板结等不良影響。调查发现,耕地土壤酸化的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种植什么作物都生长不良。各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大多数作物以微酸至微碱性为宜。茶树是喜酸植物,但当土壤pH值小于4.0时,也生长不良,如走马镇木耳山茶叶基地,近年约20 hm2茶园出现严重衰老,表现为死叶、枯顶,抽检54个土样,pH值均值3.1,小于3.0的有19个。
二是施什么肥都无效。土壤酸化后,影响N、P、K及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中的有效Ca、Mg含量急剧减少,表现为施P后仍缺P、施K后仍缺K,施什么肥料都无效。endprint
三是对作物产生毒害。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Al3+等使作物根系中毒,往往形成黑白相间的毛刷状根,严重的导致死亡。另外,土壤酸化后导致一些重金属元素活性增强,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累积过量造成中毒,如2016年6月25日,燕子镇燕子村6组村民优新玉反映,她种植的烤烟出现生长不良、心叶停止生长的现象,经田间取样检测,土壤有效Mn含量达到157 mg/kg、pH值5.2,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壤酸化,Mn吸收过量中毒。
四是加大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证明,土壤pH值降低可改变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释放潜力,重金属释放潜力随pH值下降而增加,但不同重金属对土壤pH值下降的敏感性不同,Zn和Cd对pH值的变化很敏感,当pH值下降至6时,其释放潜力明显增加,而Pb、Cu和Cr在pH值下降至5时,释放潜力也明显增加。近年来,从恩施获得的数据表明,农产品(茶叶、大米、烟叶)Cd超标和复合污染的现象已经出现。
3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酸化治理多措并举且已初见成效
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过程中,利川土肥站首先发现并提出耕地酸化问题,并逐级上报,引起了恩施州州委、州政府对耕地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2012年,州委1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土壤酸化治理工程”;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工作的意见》(恩施州政发[2012]24号)。2014年,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的发展目标,州政府办公室再次下发了《恩施州耕地土壤酸化治理推进方案》(恩施州政办发[2015]7号),确立了“两步走”的基本思路。第一阶段,2014-2017年为重点攻坚阶段,实现全州6.67万hm2强酸性耕地土壤治理全覆盖,基本消除严重酸化土壤;第二阶段,2018-2020年为全面治理阶段,实现全州16万hm2酸性耕地土壤治理全覆盖,土壤酸碱度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各地各部门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积极推动土壤酸化治理工作。2015-2016年,州政府每年投入土壤酸化治理专项资金500万元,以此为基础,全州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4亿元,采购石灰、硅肥、商品有机肥等各类土壤酸化治理物资72 840.7 t,建成土壤酸化治理示范样板近100个,治理酸化土壤面积200余亩次。
自2012年启动实施土壤酸化治理工程以来,通过4 a的推广,全州植烟土壤已实现土壤酸化治理技术全覆盖,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已基本普及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土壤酸化治理技术应用面积逐步扩大,土壤pH值稳步提升,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而利川在2008年就把耕地酸化治理纳入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重要内容,率先启动了耕地酸化治理工作,耕地土壤平均pH值由2006年的5.12提高到2014年的5.35;建始县土肥站2015年450个土壤样品平均pH值为5.7,2016年300个土壤样品平均pH值为6.0,较2015年提高0.3,整体pH值逐步趋于合理,因土壤酸化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面积正在逐年下降。利川土肥站还长期坚持致力于耕地酸化治理的新材料、新方法研究,除大面积推广施用石灰、草木灰和有机肥等常规措施外,还筛选了奥力硅、最镁、大粒硅、奎米素、纽催恩等一批中微量元素碱性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为全面治理耕地酸化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撑;还因地制宜地在酸化区域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适度规模发展茶叶、马铃薯等喜酸耐酸作物。
4 耕地酸化较多问题亟需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继续开展
4.1 加强基础研究,解析土壤酸化机理,建立土壤酸化数据库
从理论上来说降雨(特别是酸性降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种植方式单一等都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原因。但是缺乏足够系统而科学的数据定量地说明土壤酸化的效应关系。首先是每一种化肥对土壤酸化的定量影响是什么不清楚;第二是土壤酸化与种植品种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特别是与对恩施州十分重要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的关系不清楚;第三是不同类别的土壤抗酸化的能力不清楚;第四是重金属释放与土壤酸化的协同效应不十分清楚,缺乏数据支撑;第五是土壤酸化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第六是目前普遍利用石灰治理酸化土壤的负面效应不是很清楚;第七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酸化的协同效应不清楚。应该采取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的方法加以研究,揭示这些因素对土壤酸化的量化影响,为科学治理提供依据。充分研究酸化土壤生产的农产品的安全性,防范土壤环境风险。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土壤污染行动计划》的要求,实施片区酸化土壤修复工程。
应该进一步组织力量加强对土壤酸化现状的监测,在重点地区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土壤酸化变化的情况,划定土壤酸化区域,准确界定严重酸化区域、中度酸化区域、轻度酸化区域和非酸化区域,为科学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包括土壤类别,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气候特征参数以及栽种历史的土壤数据库。研究不同类别土壤耐酸性的能力、特有微生物种群、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适宜栽种作物品种、气候特征等关键变量与土壤酸化度的关系,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通过上述研究,全面准确掌握土壤的酸化程度及演变规律。
4.2 加强酸雨治理,评估近年来的治理效果,集成肥料使用技术
向永生等[1]对恩施州的冬季降雨(包括降雪)采样检测,pH值结果在4.27~6.98,平均为5.54,pH值<5.6的酸雨占54.55%。恩施州与重庆市万州区相邻,2个行政区首府的直线距离约100 km,两者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区气候,在气候上的相似程度较大。这与祝和权等[2]研究报道的“万州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酸雨区,pH值一般在4左右,最低值达3.68,酸雨频率约占70%”有相同的趋势。应组织人员进一步研究酸雨的频次和强度,结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强化区域联动,积极治理endprint
酸雨。
恩施發现土壤酸化现象至今已10 a多,采取治理措施也有5~6 a,要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特别要关注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前几年施用石灰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对酸化严重、施用石灰效果明显的地区,继续把施用石灰作为降酸的主要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施用石灰。运用国内外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试验研究,选择适合本地的土壤酸化治理技术路径。一是继续开展酸化土壤施用石灰定位试验,寻找不同pH值条件下的石灰适宜用量,避免石灰滥用对耕地土壤造成破坏;二是开展不同调酸物料调酸效果比较试验,筛选更多、更有效的治理材料,拓宽治理材料来源,降低治理成本,特别是寻找石灰的替代品。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现有的肥料应用技术,认真贯彻落实恩施州农业局制定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在保证农作物收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化肥用量。对目前在本区使用的化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判明其风险,筛选优质品牌。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恢复轮作、休耕制度,积极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4.3 改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
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无力施用有机肥客观上加剧了土壤酸化。要采取土地租赁、合作社开发等形式解决由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土壤酸化加剧问题。要增强农业系统服务土壤酸化治理的能力,通过机制改革组建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指导农民测土施肥,科学生产。
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要求,要坚决地实施退耕还林。原则上对于易于水土流失的坡地、险地全部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经济,改善民生。同时,结合我国将在2017年实施全面的碳交易行动的实际,通过碳交易的方式弥补退耕还林的老百姓。
恩施州属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东缘,平均海拔
1 000 m,最高海拔3 023 m,最低海拔66.8 m,地形总体格局呈西北、东南两翼高,切割破碎,中部局部为断陷盆地,具有典型山地地貌特征。从地形和气候的实际出发,发展以镇为单位的生态农业,集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将集镇范围内的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集中转化为有机肥料、能源和循环利用的水,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从春天鸟减少的事实中,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以DDT为代表的农药对人类环境造成的难以逆转的损害,呼吁人们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蕾切尔·卡逊在40余a前写下这本《寂静的春天》,控诉了人类的无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物杀死昆虫和杂草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杀害了生物,包括自认为聪明的人类,因为人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造成今天每4个人里就有一人得癌症,或死于药物中毒的局面。她说“森林中生命的协同互济关系就变得完全失调了,而且寄生虫灾害反复出现的间隔时间也愈来愈短……因而,我们不得不结束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做法,这种粗暴做法现已被强加到留给我们的、至关重要的、几乎是最后的自然生存空间之中。”
恩施50%以上的土壤快速酸化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与蕾切尔·卡逊的描述高度相似,提醒我们应该反思并采取坚决的行动纠正我们的错误行为,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组织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否则我们将会面临一个比《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更为可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向永生,周富忠,黄飞跃,等.恩施州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祝和权,杜存山,李海燕.万州铁路长江大桥混凝土结构防护体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铁路,2005(3):4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