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创作评剧《苏三起解》核心唱段板式变化与艺术风格

2017-09-20吴丹

艺术评鉴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评剧唱腔戏曲

吴丹

摘要:本文通过创作评剧《苏三起解》这部戏,对其核心唱段的板式变化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分析了剧种的唱腔和音乐特点,重点剖析女主人公白派唱腔的板式变化,从而总结评剧剧种白派唱腔的音乐创作经验,对今后发展评剧的白派唱腔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创作女主人公大段慢板唱腔音乐及如何表现人物情绪等,对于评剧唱腔音乐如何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戏曲 评剧 唱腔 白派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127-03

评剧是我国戏曲的一块瑰宝,是第二大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流传度,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故事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评剧最有代表性的白派唱腔更是评剧唱腔的代表,雍容华贵,可以称得上是评剧中的牡丹。白派还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评剧白派唱腔的偏爱,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苏三起解》这个剧本。并研读了剧本、分析人物及唱腔创作。女主人公陈情一段用评剧白派的唱腔表达出来,委婉细腻,突出人物特点,跟剧本要表达的情感不谋而合。本文就这段核心唱段的板式变化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总结评剧白派唱腔的创作经验,并在研究唱腔各种板式及如何表达人物情感上进行重点剖析。

一、评剧自形成以来的发展概况

(一)评剧的形成

评剧,是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大约诞生于1900年前后,距今不过百余年历史。据相关文献记载,评剧是20世纪初流传于河北唐山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的“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等民间小调对唱、曲艺、说唱表演等表现方式逐渐提炼和融合而形成的。随着“对口莲花落”的音乐元素和故事情节的不断丰富,影响力的迅速扩大,尤其是莲花落从关外蹦蹦音乐中吸取了适合自身地域特点的养分,又融进了河北梆子的板胡、打击乐,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戏曲表演形式,这样“莲花落”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小戏。据记载由成兆才先生于1912年将莲花落带入唐山这样的大城市,使评剧第一次走进了剧场。进入城市以后,莲花落拥有了接触和吸取更多的戏曲、曲艺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机会,在不断的吸收、借鉴、融合、扬弃的蜕变过程中,评剧又经历了“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几个时期,并大量的学习和借鉴吸收唐山皮影、河北梆子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元素,音乐风格鲜明、表现手段丰富、演绎故事广泛,博彩众长、兼收并蓄、擅演“时代戏”的评剧形成了。

(二)评剧唱腔音乐的发展概况

戏曲表现形式中“四功五法”的四工,即“唱、念、做、打”,其中“唱”“念”可归为戏曲的音乐部分。在中国现存的百余种戏曲中,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音乐部分。戏曲音乐风格极具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方言”造就了戏曲音乐的风格和样式,决定了戏曲音乐的旋律基础。评剧音乐由形成之初的“冀东”语音习惯开始,随着不断的普及,逐渐融入了京津的语言特点,借鉴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板式旋律,也就造就了评劇音乐以“慢板”为基础的曲调特征。与河北梆子不同,评剧板式还包括二六板、垛板、散板等主体板式,以及尖板、导板等附属板式。评剧声腔音乐方面,不追求繁琐复杂的音乐旋律,更注重诉说的剧种特征。同时评剧音乐追求独特的韵味,就是以本地方言为基础的音韵特征,做到“字正腔圆”。

二、创作评剧《苏三起解》核心唱腔音乐分析

(一)剧情背景介绍

《苏三起解》是传统剧目《玉堂春》中的一折,也是最精彩的中心一折,京剧、晋剧等剧种都演绎过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苏三这个人物更是我国历史上艺术表演形式中久演不衰的人物形象。

明代山西洪洞县,苏三被屈打成招陷害入狱,案件被重审后,苏三在衙役的陪同下,离开苏三监狱启程赴太原府,原以为苏三坠身烟花,谋杀亲夫,非善良之辈,所以冷眼相待,但途中,苏三倾吐冤情,怀念昔日相好王景龙,讲明原委,深得祟公道的同情、关心和照顾,并将苏三收为义女,好生相待。途中经历了各种挫折以及爱情故事,最终以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

(二)戏中女主人公核心唱段音乐分析

《苏三起解》核心唱段“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的大段唱腔,在评剧唱腔中属于大青衣白派唱腔,本文就该唱段的板式变化及人物情绪的烘托进行分析。

1.白派唱腔的特点

评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流派,白玉霜创立的白派唱腔艺术朴实淡雅、低回婉转、行腔流畅、韵味醇厚。在这个基础上,后来的小白玉霜给白派带来了新鲜血液,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鼻腔共鸣和演唱中各种装饰音的的运用,这些信内容的加入使白派唱腔更有韵味,音乐更有力度,更有表现力,增强了时代的气息。小白玉霜演出的《秦香莲》可谓是她的代表作也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她塑造的“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人物情感、故事情节,用白派那独有的唱法表达在适合不过。

评剧白派唱腔艺术大气典雅,是评剧流派中的白牡丹,它高贵但又让人容易接近,像一盏茗茶,需要人们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2.核心唱段音乐构思及板式变化及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评剧《苏三起解》 属于历史新编剧目,所以从创作构思上既要继承传统评剧唱腔的精华,又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当巧妙地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及创作方法,来丰富旋律以更好地为剧情人物服务。在这一折戏中的女主人公核心唱段主要是叙事陈情,通过剧本分析和人物内心揣摩,此唱段是苏三哭诉自己身世及遭遇的大段内心独白,因此笔者认为白派唱腔细腻委婉的特征最适合此类情感的表达,运用白派唱腔技法也最能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叙事要求。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评剧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评剧唱腔板式又可以分为主体板和附属板。主体板也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板类,它由五大部分组成:“慢板”类、“二六板”类、“垛板”类、“流水”类和“散板”类,附属板分为导入板类和终结板类。其中,导入板类由“导板”“尖板”“搭调”“小安板”等组成;终结板类由“甩腔”“扣板”等组成。endprint

核心唱段主要是女主人公叙事陈情,包括介绍身世、遭遇以及痛苦的回忆。唱腔选用白派唱腔,细腻朴实,娓娓道来。板式选用评剧唱腔中运用最多的“慢板”板式,当然在评剧唱腔慢板板式中也有很多变化,比如“快三眼”“慢三眼”“反调大慢板”等。此核心唱段开始是由慢板加一点清板,中间是二六板,然后接流水板,哭迷子甩腔之后是紧打慢唱,用散板做连接,创新之处是借鉴了黄梅戏曲调的顶板二六,最后甩腔结束。

“三眼”一般在评剧女生唱腔中运用的比较多,在经典白派评剧《秦香莲》一剧中,秦香莲的很多唱腔都是以“三眼”为主的。如“宿店”一折中的“千山万水”“见皇姑”一折中的“观只见”等名段,都是“慢三眼”板式,所以借鉴经典,继承传统。该段开始几句也用了慢板中的“慢三眼”板式,女主人公对于自己身世的介绍用慢板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这几句唱腔用了白派最传统的创腔方式,突出了白派鼻腔共鸣、发音吐字的特点,尤其是#1的运用,更加鲜明地奠定了白派唱腔的特点,讲述身世略帶哭腔,把女主人公那种悲伤的情感慢慢铺开。

唱腔中离调手法的运用在创腔中为表达词背面的深层含义。把离调的手法运用到唱腔中。在调式、调性上得到了丰富。

在核心唱段叙事女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世一一道来之后,开始讲述自己与王公子的爱恨离别,此时在创作中用到了评剧唱腔经常用到的离调的手法加以渲染情感。在我国民间音乐曲艺中旋宫是一种常见且普遍运用到的音乐手法,评剧唱腔中在运用这一作曲技法时有着特殊的方式,它在一方面是感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追求新奇独特的唱腔结构,是将旋宫作为一种抒发人物思想感情的手段。结合剧情发展,该段在唱到王公子时女主人公在情感上是有很大波动的所以在唱腔创作中用了四句离调来渲染情感。

核心唱段在唱腔中苏三讲述与公子爱恨情仇时运用离调的作曲手法使唱词更能深入人心,对人物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在调式调性上也更加丰富。

核心唱段中部女主人公叙述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在唱腔创作上运用了“哭迷子”,这是评剧唱腔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又称“迷子”,多为4/4拍或2/4拍。

迷子一般会用一整句唱词来演绎,拖腔很长,有着固定的格式,一般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是不变的,中间部分由于人物情绪不一样创腔时音符还有时值有着不同的变化。通常适用于表达痛苦、哀伤、愤怒等情绪。在“迷子”的结尾部分,特别是下句在结尾甩腔的固定格式中,一般都会有一些一句特定的唱词,如:“我那受了罪的……!”“我那苦命的……!”等。

唱腔是为剧本为人物服务的,好的唱腔会为演员刻画人物,丰富情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本段属于《苏三起解》一折中的核心重点唱段,整个的板式变化都要以人物的情感为线索,一层层展开。板式由慢板开始,女主人公娓娓道来,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与爱恨情仇,情绪也会随着唱词发生变化,所以在唱腔板式上也要契合情绪;中间二六板接流水板,在唱到悲伤处用哭迷子接紧打慢唱,回忆与王公子之间的甜蜜爱情,用清雅的清板;最后借鉴黄梅戏曲调的顶板二六,高潮甩腔结束。整个唱腔与人物情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三、评剧白派唱腔的创新及对于评剧现状的思考

流派的形成与继承发展,一直是戏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流派的特点是要有它的独创性、流传性、和群众性,这几点,评剧白派已经完全具备了,所以它能在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秀、清新雅致。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白派唱腔也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白派名剧《马寡妇开店》改编的《良宵》就是近些年评剧白派唱腔里程碑式的佳作。它的唱腔不仅保留了白派的韵味,而且增加了很多新的作曲手法优美的旋律,使观众大饱耳福,拍手称赞。在当今戏曲面临挑战与存亡的时候,我们评剧更应该延续自己独特的立身之本,不脱离社会,努力求新求变,与时代同步。因为评剧这个大剧种来自群众,它的发展更应该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如何与时俱进的丰富剧种综合表现力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使评剧更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维英.戏曲作曲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海震.戏曲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胡沙.评剧新史略[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贺飞.评剧音乐革新的尝试[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剧唱腔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戏曲从哪里来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传统戏曲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