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9-20谭运启
谭运启
[摘 要]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内容中,内部控制建设的比重较大,不可否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对日常工作顺利进行具有保障作用,对单位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列举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其他事业单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10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内部管理具有很大的作用,内部控制机制的加强,有利于国家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完整,也具有防范发生一切贪污浪费行为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是面向公共服务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管理存在一定差异,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针对日常工作建立一个制度规范准则,使工作有效开展和进行,使工作内容合乎规定和规范、确保资产的完整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是向社会行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工作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率,有效利用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所致,单位员工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利用国家资源为自我寻找便利,在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个人的目标与单位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加上管理层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度不高,阻挠和干预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使其不能起到带头作用、遵守内控制度。
1.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因此这些内部控制制度难以作为一个有权威性的准则来要求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去遵守和执行。虽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此状况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只能到一些基本事项和操作流程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单位的各个岗位和业务中。有的单位领导即使有内部控制的意识,但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实行起来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自身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与企业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
1.3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国内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的管理和认识意识比较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相比,没有盈利性、没有市场竞争性,所以在工作中就不存在一些风险经营管理。但在现实社会中,风险存在于每个单位,如,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都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果。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评估和识别机制的缺失,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引起高层领导的注意,也不能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长此以往,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认识不到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1.4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些单位即便是有内部控制体制,执行的力度也不是很乐观的。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不强,作用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出现形同虚设的情况,缺少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而相关的财务工作都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岗,没有正规的体制。一些单位即使设立了相应的审计机构,但还是欠缺独立性、受限于单位领导,因此,审计机构对单位控制效果的评价不能达到标准化的客观评价,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2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2.1 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对内控的重视程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要积极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其对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在会议报告上,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员工、加强员工的理念教育培训,不断通过相关工作的引导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也应不断丰富管理层的职业规划准则和职工的工作要求,从思想层面上端正员工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目标的认识,从内心思想上做到自我约束和遵守工作的基本准则,树立机关人员应有的良好形象。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也应身体力行地遵守内部控制准则,以模范带头的身份推动职工一起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给予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权威性。
2.2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有效行使内部控制管理的前提条件,反之,则会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成为没有规矩的单位。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一定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首先他们应该认真学习《行政事业单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关要求,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打好基础。其次,在涉及本单位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和流程上,这些人员最好能够关联所有工作环节,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另外,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在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能力也不一定能完全发挥出来。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刚刚建立起来时会取得一些成效,但慢慢发展下就失去控制力度,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后期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能及时调整机制健全性引起的。基于以上观点,相关人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认识等。
2.3 查缺补漏,防止风险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一些失败经验应该充分借鉴和吸取,加强防控风险意识,建设防止风险发生的体系,在有这样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稳立不倒。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部体制机制进行全面调研,不允許任何部门出现兼岗、串岗的情况,也不能因为人员的缺失而忽略此岗位工作的重要性,给相关人员制造有徇私舞弊的机会,进而引发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防止岗位发生越级越权、发生阳奉阴违的事件。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单位风险发生的概率。
2.4 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规定好监督审计部门的分工任务,规范内部的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给予客观评价和有效监督。由于每个行政单位的性质不同,因此,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重点,规定内外部审计监督的检查方法、检查范围,保障审计能在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对监督部门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积极实行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方案,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及时整改落实。
3 结 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规章制度也要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条例,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这些措施也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合乎法律法规,并最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护伞,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部门应时刻保持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防止遗漏和缺失,同时按照规定内容进行贯彻执行。每个行政事业单位要想长久发展下去,真正实现服务于社会事业发展的目的,提升行政效能,就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内部控制来审视和控制风险,规范各类行为,使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