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谈音乐的价值
2017-09-20王博
王博
摘要:从古至今,不论在劳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还是在休闲之余,音乐始终陪伴着我们。古今中外,音乐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国的民乐,还是西方的西洋乐以及近现代的流行音乐,都能够表达人们所需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启迪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社会意识形态 历史 名俗 憧憬未来 代言人 发聪 镇定剂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50-02
有哲学家讲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而笔者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来说,这种合理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存在的就是人们需要的,这决定了事物存在的价值。从《诗经》的“风雅颂”,不难看出在曾经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古代,聪明的劳动人民借助音乐在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丰富。从提着小板凳追求庙会里几曲折子戏的老者,到在声光电交织的明星演唱会现场疯狂的00后们,在千差万别的音乐形式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出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剥开现象,剖析本质,音乐,给人力量、给人智慧。
一、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音乐自产生到现在,有自己发展悠久的历史、有顺应时代纷杂的内容、有各个时期发展丰富的故事,所以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音乐是一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自己创造形成的产物;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经过数百万年传承下来最精华的产物,传承记载了中国或各民族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与语言交流最直接、坦诚的一种能够传承的社会意识形态。古代《晋书·乐志》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音乐中的“五音”,表现出我们生活的现状,流露我们真实的情感,反映我们的生活态度。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反映出我们现实社会五彩缤纷的生活本质。
二、音乐是我们了解历史与民俗的一种途径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并使用它。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音乐,并且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相传在皇帝时作的《弹歌》,它就反映了当时的涉猎生活,歌词内容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西周时期的《诗经》,共305首,分为三类:风、雅、颂,其中国风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生活的情况。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就挖掘出了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仅青铜器就共计6239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墓中出土以九鼎八簋(guǐ,音轨)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完全按照周代诸侯的身份使用,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唐代燕乐中的歌舞大曲,盛行一时,它不仅继承了汉代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结构,而且吸收了外來音调与形式,形成了散序—中序—曲破的结构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以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舞》为代表。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具有代表性的元杂剧的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与关、马、郑、白并称“元曲六大家”。其中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这是世界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剧,通过窦娥悲惨的遭遇,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反映了强烈的反礼教精神。小调也是民歌的一种,它数量多,流传面广,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抒发情怀、进行娱乐消遣的。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陕西民歌《绣荷包》、河北地方性民歌《小白菜》、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等。
三、音乐使人们心向善,有爱,憧憬未来
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心境,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心向善、积极、乐观。曾经《礼记》中道:“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音乐对我们人性有教育功能,好的音乐都能够成为我们拥有良好品德的教育工具,一个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他的品德也是纯洁、高尚的;好的音乐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沁人心脾的、色采奕奕的“味道”,就像德彪西的音乐,总有非常慵懒的海风和云的“味道”,有希腊午后阳光的味道,有古希腊神话的“味道”;好的音乐能够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共同为同一个目标奋力拼搏。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它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的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它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全曲有八个乐章构成,每一个乐章都有各自独立的表现形式,却贯穿同一个主题思想,始终坚信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反抗侵略,坚强不屈和广大人民群众赢得胜利的毅力和决心。《黄河大合唱》歌唱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气概,向着“全中国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向着全世界受压迫的人们”发出战斗的号角。《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气势宏大的史诗,它伴随我们走过了抗日军民的游击战争,民族解放战争,为推倒三座大山而欢呼雀跃,它用情感饱满、深刻的旋律鼓舞激励着我们去建设法制、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远大宏伟共产主义理想奋斗。《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族音乐作品,是一部志存高远的音乐史诗,它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永远压不垮打不垮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中国人民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
四、音乐是反映人们繁杂情绪的“代言人”
在科技发达,通讯工具代替一切的今天,人们每天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脑、手机,我们似乎变成了他们的“奴隶”。人们之间缺乏最简单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寂寞。而音乐却使我们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彼此谈论音乐的种种,如歌词、节奏,打破无话可说的尴尬。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情绪,感伤得我们流泪、激动得我们欢呼、快乐得我们舞蹈,我们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了“人情味”。人们能够相互倾诉心声,一段歌词、一段旋律回忆纯真的童年,真实的面对现实,脚踏实地,有理想的规划未来等。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苹果》,老人、小孩听到都会开心地笑;耳熟能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们安静下来,感叹时间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实际的事情。endprint
五、音乐使人“发聪”
音乐是人全身心都在活动的一项健康、积极的“运动”。比如聆听音乐,人们首先用耳朵倾听一首歌曲,伴着歌曲旋律会不由自主的舞蹈,熟悉乐曲后,会哼唱歌词,感官、大脑和肢体语言同时“运动”,锻炼了肢体的协调性,增强了大脑的快速反应。学习乐器也是同样的道理,眼睛正确读谱的快速反应,手臂的一起一落,手指的起键落键,正确弹奏出音符及节奏,瞬间音符在琴键间跳动,旋律随着钢琴流出,这些全部都由大脑瞬间指示完成。对节奏快慢舒缓的把握、情感的跌宕起伏的诠释,都需要视觉、触觉、听觉、肢体完美的配合。周而复始的练习,对于大脑的反应、手指的灵活性和肢体的灵敏性,都是一种很美妙的“運动”。
六、音乐的特殊作用
(一)减轻疲劳
人们在伐木、纺织、采茶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劳作中,通常会唱起号子,统一步调,以此减少疲惫、单调和枯燥的情绪同时消除疲劳。比如《黄河船夫曲》是汉族民歌中劳动号子的一种,这首号子用生动形象的歌词描述艄公扳船的情景,滔滔的黄河水深又急,船夫们齐心协力摇桨,船迎风破浪前进,表现了船夫豪迈的气概。而在长时间的手工劳动、赶集、上店的旅途中,如果人们唱起小调,就可以消除寂寞,带有明显的自娱性。在美国的一些大型场所,如医院、机场、商场等,经常播放一组莫扎特的曲子,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听十五分钟,就会增进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导致大脑兴奋,减轻疲劳。这一组经过特殊编配的曲子,被工业心理学家称之为“文雅的劝说者”音乐。在纽约一家消费品制造公司的研究表明,当播放这组音乐的时候,秘书打字时的错误能下降39%;在一家超级市场的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可使购货者平均在那里多呆3分钟。
(二)降低食欲
肥胖症是现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症状,为了科学、健康的减重,治疗肥胖症的医生海姆斯博士对人进行“音乐饮食”疗法。在饮食前,播放几分钟节奏较快、使人高兴的音乐,促使胃液放慢分泌,抑制人们的食欲。经过几次实验,结果表明“音乐饮食”疗法能使人的体重每星期降低两磅。
(三)“止怒”“去忧”
《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中国的古代音乐、诗歌、舞蹈是一体的。所以音乐“包治百病”。音乐是人们精神的支柱,听音乐会刺激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意大利的一名外科医生扎帕洛通过研究认为:巴赫的音乐能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乐能减少风湿关节疼痛,舒伯特的音乐能帮助失眠者入睡,亨德尔的音乐则能解除失恋以及其他感情上的痛苦。
(四)“镇定”“安神”
最近几年,私家车辆大幅度增加,每座城市都是车满为患,马路会成为停车场,堵车是上下班高峰期常见的事。人们在焦急的等待中会急躁不安,情绪波动比较大。这时在车里打开节奏舒缓的轻音乐,会使人们的不安瞬间安静下来,心情会变得平和一些,避免情绪的躁动。
总之,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无一可以离开音乐。大胆猜想如果我们缺少音乐会怎么样?电视剧没有片头曲、片尾曲,只有字幕,是否枯燥?工作休息日,大家整天在家睡觉,看书,是否无聊?两人游玩、聊天,高兴之余是否缺少情调?健身房内,各自健身,是否易累?大家聚会,只是吃饭、聊天,是否缺少情感的交流?音乐是我们的影子,如影随形,不经意间我们会遇到它,不留神时我们会和它邂逅,甚至爱上它,义无反顾。音乐是神奇的,让我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正能量,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创造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