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2017-09-20彬1宫凤玲2孙川1马海川1李海渊1刘爽1
刘 彬1 宫凤玲2 孙川1 马海川1 李海渊1 刘爽1
1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影像科 0666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063000
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刘 彬1 宫凤玲2 孙川1 马海川1 李海渊1 刘爽1
1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影像科 0666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063000
目的:分析肝脏增强CT扫描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经过临床、组织病理、DSA、超声等相关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4例进行研究,依据增强CT扫描情况,分析肿瘤在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强化征象状况。结果:53例患者共计86个病灶,其中平扫提示病灶数为70个(80.2%),呈现低、等或混杂密度情况,伴有脂肪肝患者呈现高密度。肝动脉期74个病灶(84.7%)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门静脉期共计82个病灶(94.2%)呈现低密度或不均等低密度征象,病灶密度呈现速升速降的特征性变化状况。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肝癌诊断能够充分体现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有效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及准确度,值得临床借鉴。
肝肿瘤;螺旋CT;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该病死亡率高,给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原发性肝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肝脏动脉,肝癌微血管密度能够在动脉脉期强化程度方面进行表达[2]。常规CT检查对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不高,强化CT检查通过注射造影剂快速全面的掌握肝脏的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图像,能够精细辨认肝脏血液供应状况,明显提高临床肝癌的检测率及准确度[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经过临床、组织病理、DSA、超声等相关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4例进行研究,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取得较为满意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 2015年 2月至 2017年 3月期间经过临床、组织病理、DSA、超声等相关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38~76)岁,平均年龄(62.3±4.7)岁,就诊原因分析:由于肝区疼痛、黄疸或进行性消瘦者47例,无特殊临床症状者7例,其中伴有慢性肝炎病史者 45例。入组患者均完善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占位,并完善血清 AFP检测为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善增强CT进行完善检测。其中23例患者通过手术活检送病理确诊,17例通过DSA证实,13例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测及腹部超声的动态改变证实。
1.2 实验方法 CT扫描检查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在扫描前予以快速注射造影剂,选择碘海醇注射液 80-100ml,患者取仰卧位,以剑突作为扫描基线标准,扫描层厚为5mm,完成入组患者的肝脏CT增强扫描。其中动脉期临床表现为腹主动脉明显加强,肝动脉显像,门静脉未出现造影剂填充证据;门静脉临床表现为门静脉强化显著,肝脏实质出现强化征象,肝脏内门静脉分支显像清晰。扫描结果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并提供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患者间比较采用 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53例患者共计 86个病灶,其中平扫提示病灶数为 70个(80.2%),呈现低、等或混杂密度情况,伴有脂肪肝患者呈现高密度。肝动脉期74个病灶(84.7%)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门静脉期共计82个病灶(94.2%)呈现低密度或不均等低密度征象,病灶密度呈现速升速降的特征性变化状况。
3 结论
原发性肝癌是肿瘤科常见多发的病种之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4]。有研究显示,全球新发肿瘤中超过50%发生在中国,我国的肝癌诊治情况显得尤其严峻。肝癌恶性程度较高,多数出现临床症状的就诊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这也是临床肝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重要因素[5]。增强CT能够提供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螺旋扫描征象,弥补常规CT检测的缺陷,提供肝脏强化不同时期的扫描结果,从而充分提供双重血液供应特征及肝细胞癌的供血表现,这对提高肝癌病灶的检测阳性率具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经过临床、组织病理、DSA、超声等相关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4例,分析肝脏增强CT扫描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53例患者共计86个病灶,其中平扫提示病灶数为70个(80.2%),呈现低、等或混杂密度情况,伴有脂肪肝患者呈现高密度。肝动脉期 74个病灶(84.7%)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门静脉期共计82个病灶(94.2%)呈现低密度或不均等低密度征象,病灶密度呈现速升速降的特征性变化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特征性变化,也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具价值征象。部分门脉期出现密度变化征象的病灶,则表明该门静脉血液供应为双重特征,这也为合理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信息。
综上所述,肝脏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肝癌诊断能够充分体现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有效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及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家强,刘光华.肝动静脉瘘的CT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0(140):292-294.
[2] 朱锡旭,陈君坤,卢光明,等.原发性肝癌的电子束 CT增强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0(3):176-178
[3]Chen J H, Huang C L, Hwang J I, et al.Dynamic helical biphasic CT emerges as a potential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proximal arterioportal shunting[J].Hepato-gastroente rology, 1999, 46(27):1791.
[4] 王晓雷,张鉴颖,潘欣,等.螺旋 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09,3(1):56-57.
[5] 刘文亚,蒋黛蒂,洪润环,等.螺旋 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0(1):8-10.
[6]Taylor C R, Garciatsao G, Henson B, et al.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evaluation of cirrhotic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of intra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1997, 23(8):1155-1163.
R473.5
A
1672-5018(2017)05-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