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017-09-20黄启敬
黄启敬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疼痛科 551400
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黄启敬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疼痛科 551400
目的:比较和评价骸管阻滞与骼管阻滞 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3例,分别行骸管阻滞和骸管阻滞十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骸管阻滞和和骸管阻滞十坐骨神经干阻滞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比前者疗效更优,下肢乏力现象更少。
骶管注射;神经阻滞;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加髓核逐渐退化,当腰椎遭受到急慢性损伤而改变了椎管内、外稳定因素时使椎间盘膨出、突出所致的一系列腰腿综合征。过去该病手术治疗较为普遍,现在认为手术治疗不能使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椎间盘恢复正常,还有可能增加腰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应尽可能采用非手术疗法,故非手术疗法已成的基本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06例,男57例,女49例,年龄20—77岁,平均49.04岁,病程3d—15个月,均为门诊病例;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均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运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根据 CT、MRI和体征检查得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骶管注射组(53例):患者在病房手术室俯卧治疗床上进行,术者用左手食指或拇指尖腹侧摸到两骶骨角间中点下约1cm左右可触到凹陷处,即骶裂孔“X”为记号。注射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以7号针头在“X”处作皮肤成45°角行骶管穿刺,针尖越过骶尾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局部无隆起,证明确已穿至骶管内后注药,每周一次,3次为l疗程。药液组成:2%利多卡因5ml、弥可保500mg、曲安奈德20mg(有激素禁忌者不用)、生理盐水10ml。(2)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组(53例)先行骶管注射,然后在相应神经根受压节段椎间孔附近行腰神经阻滞。以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为例,病人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进针点在腰5横突水平,距中线6cm,局麻后以20号腰穿针与中线呈45°角进针,触及腰5横突后调整方向自其下缘进入腰5-骶1椎间孔,C型臂正侧位透视证实穿刺针位于腰 5-骶 1椎间孔附近,遇疼痛处回吸无液体可注入药液,每周一次,3次为l疗程。药物组成:2%利多卡因2ml、弥可保 500mg、曲安奈德 20mg(有激素禁忌者不用)、生理盐水2ml。1.5疗效评定采用JOA腰痛评分标准,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及膀胱功能,评分最高为29分,分值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根据改善率评定治疗效果,改善率≥75%为优,改善率50%—75%为良,改善率25%—50%为可,改善率<25%为差。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于治疗后1周、3周评价ODI。包括疼痛程度、个人起居、提携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和旅行等10个条目的内容评定,每个条目0—5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障碍的程度越重。10个条目分值累加后占总分值50分的百分比,即为OD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多因外伤、劳累、受凉等因素诱发。其发病机制归纳起来主要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髓核中所含烯糖蛋白对神经根的化学刺激,以及破裂的纤维环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免疫反应对感觉神经的刺激。腰椎间盘突出症骶管注射给药可产生“液体解剖”“液压分离髓核与分离神经根粘连”的效应。通过骶管注药可消除神经根周围的充血、水肿,松解神经根周围的粘连,并起到冲激作用。神经阻滞通过注射药物到受累脊神经传出神经的附近,使神经的兴奋阈升高,从而提高神经对刺激的耐受性,曲安奈德对非特异性炎症有减轻充血、水肿和减少粘连瘢痕的作用,利多卡因可阻滞神经传导,促进致痛物质排除而消除或减轻疼痛,同时局麻药注射可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活动,松弛肌肉痉挛。弥可保有具有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抗炎、镇痛作用,改善和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这些药物联合应用通过抑制压迫神经根局部组织内PGE及5-HT的含量,提高 SOD活性,从而来改善受压神经根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骶管注射可以通过药物的液体剥离和渗透达到病灶,减轻受累神经的反应,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对于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患者骶管结构有关系,骶管内,这也导致了药物浸润效果差,骶管注射神经阻滞不全的情况,也可能因治疗后患者过早的下地活动,药液不能逆行向上浸润导致效果欠佳。术后应严格卧床休息,并采用患侧卧位。相应节段神经阻滞可以弥补骶管注射导致的药物浸润效果差所致的神经阻滞不全,而神经阻滞针对腰神经前支,不能针对突出受压部位。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可以优势互补,提高其疗效。
骶管滴注是将药物滴入骶管腔,渗透到神经根及突出的椎间盘周围,起到镇痛、消除炎症、去除水肿作用,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直至痊愈和康复。骶管滴注虽有部分药液沿坐骨神经干分布到那些较远部位炎症区,但其量很少,消炎效果差,坐骨神经干阻滞是最好的补充措施,对这些痛点进行神经阻滞,能增加这些远处痛点区域的阻滞液浓度,起到直接消除局部炎症作用。阻滞液中的强的松龙是微细颗粒的混悬液,分解缓慢,作用持久。所以骶管滴注联合坐骨神经干阻滞除了可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骶局部炎症外,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远处坐骨神经干炎同样有很好的作用,其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骶管滴注。两组治疗无效者,可能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等,但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门诊费用低,操作方便,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为从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医师提供了保守治疗的新思路,骶管注射联合神经阻滞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109.
[2]张守彬,张伟。椎旁神经阻滞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2,31(4):278-279.
[3]阳世光,袁爱武,郭锡素,等。骶管阻滞和联合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2,6(2):103-104.
R473.5
A
1672-5018(2017)05-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