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促进就业 助力发展大局—河西区人大常委会检查就业促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
2017-09-20屠强秦娟
屠 强 秦 娟
监督促进就业 助力发展大局—河西区人大常委会检查就业促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
屠 强 秦 娟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2013年5月14日,在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了解中心提供的就业服务项目,并同正在现场的招聘人员和应聘大学生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有关情况。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河西区人大常委会把加强就业促进工作监督作为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抓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本区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律法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助力河西发展大局。
一、深入调查研究,多种方式结合,增强监督实效
常委会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依法依规开展执法检查。组织区人力社保局、区发改委等部门进行自查,并上报检查报告。组织从事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律师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区人大代表组成执法检查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队,深入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重点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到会听取了意见,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措施,要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整改,并将结果报区政府办公室。
检查组了解到,2014年以来,全区共新增就业159496人,均超额完成市人力社保局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一法一例”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主要是采取几项重点措施:一是建立支持就业政策体系,将区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起来,整合信息资源,共同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权利义务。二是构建就业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好全区现有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构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失业保险政策体系及纠纷调处化解体系。三是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每年坚持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20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就业指标考核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实行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街道指标分担的任务分工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不折不扣地抓好每一项工作。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原因,找准难点重点
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在有效实施就业促进“一法一例”,取得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
一是对法律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就业促进法与劳动合同法等其他相关法规相比,在社会知晓度上存在明显差距。有的劳动者对就业方针知晓不多,部分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不了解参加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造成积极性不高,就业观念落后。究其原因,有的政府部门对促进就业工作担当意识不强,有的企业负责人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对“一法一例”学习不够,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引导劳动者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
二是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劳动力供给总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低水平就业局面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企业的需求与劳动者的技能、能力水平存在落差,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用工,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三是创造就业岗位工作力度不够。对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创造就业岗位的工作力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机制不足。主要在于目前就业工作重点在保障困难群体就业,创造就业不够,创新思维不够,对区位经济结构优势研究不足,缺乏创新的机制体制。
四是政府就业兜底政策的基础不够牢固。政府为促进就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等兜底性扶持政策,但挖掘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目前政府采取的是直接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没有引入劳务市场灵活的用人退出机制,使得用人模式僵硬,缺乏活力。
五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日益老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的数量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果。2010年有近600名劳动保障协管员,2013年以来由于人员只出不进,目前只有395人,并且队伍老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较为严重地制约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座谈会上,代表们针对检查中梳理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对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就业促进法的社会认知度。利用好河西政务网和招聘就业活动等平台,重点宣传国家促进和扩大就业相关政策,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让创业者和求职者熟知相关法律政策。及时宣传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引导和教育广大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服务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中深挖就业潜力。围绕美丽河西建设,与重大工程项目对接,建立专门工作站,现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确保企业需求在哪里,人力社保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进一步扩大就业联盟,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各方力量,拓宽人力和社会保障工作覆盖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妥善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安置工作。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就业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就业现状,调整就业供求结构。大力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在内的社会需求较大的新型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就业预期,做到量才适用。抓紧制定专门人才的扶持奖励政策,完善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用改革的办法搭建更优创业平台,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扶持专业服务公司,促进扩大困难人群就业。通过物业服务、社区养老、就餐配送等新模式、新业态,扩大购买市场服务的力度,加大对劳务派遣、外包服务等专业公司的帮扶力度,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拓宽就业新渠道,采取政府向专业公司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通过劳务市场机制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五是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夯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加强对劳动保障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干部队伍培养,逐步改善队伍学历偏低、年龄老化的问题,确保新政策和新业务能够快速在街道和社区落实。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好全区现有的社区、街道、人力社保局三层就业保障体系,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指导和支持,稳妥、有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继续推进职业培训行动和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作者分别为河西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