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老人,让生活更美好
——第六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侧记

2017-09-20范佳富

中国民政 2017年16期
关键词:医养服务业养老

◎ 本刊记者 范佳富

关爱老人,让生活更美好
——第六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侧记

◎ 本刊记者 范佳富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等人的陪同下参观第六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8月6日,为期3天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落下帷幕。12个展区、近20场论坛,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家社会组织、机构及企业……围绕“关爱老人,让生活更美好”,聚焦国家“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建立及专业人才培养等主题。本次博览会发挥了社会组织跨界融合、凝智聚力的优势,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及优质服务产品,展会参与度高于往届,国内外品牌集结亮相,呈现了中国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多层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为积极应对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趋势,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积极推进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继续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六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指出,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督导性政策。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将遵循“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福祉。

国际老龄联合会国际关系部部长Gregory Ross Shaw肯定了我国养老政策,尤其是政策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日益理解和尊重,如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建设项目;完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社会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和文化生活;建立基于家庭照护为基础,社区照护为支撑的新型居民照护机构;推广应用新技术监测有风险的患者,支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等。

如何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呢?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要求在发展养老服务业时必须实现十个转向:一是从重经济保障转向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并重。对老年人而言,在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的条件下,经济保障必须转化为服务保障才能更为有效地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从重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为主。须在公共政策与政府投入的主导下,尽可能地调动市场力量与慈善力量,持续不断地壮大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三是从单一政策支持转向多元组合的政策体系支持。不仅需要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还需要护理保险、家庭政策、残疾人福利、志愿服务等多重政策支持。四是从重城市轻农村转向城乡并重并在一定时期内向乡村倾斜。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乡村,养老服务的公共资源配置必须兼顾城乡老年人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向乡村倾斜。五是从重机构养老转向以居家养老为主、辅之以机构养老。相关政策的目标需要尽快指向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实现在家中养老,只有在失能、半失能情况下才以机构养老为主。六是从重硬件设施投入转向软件要素投入为主。特别是养老服务标准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急切需要加快发展。七是从以孤寡老人为重点转向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实现服务对象普遍化。八是从依据退休年龄一刀切转向以规定年龄为基准并重点考察失能状态为依据。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相关政策及其实践应当充分考虑其差异性。九是从投资出发转向需求出发。养老设施与服务的供给,必须以老年人的社会调查为基础,重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结构的差异性,真正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尊重传统文化。十是从老年人被动接受养老服务转向努力提升老年人自助、互助、助他的能力。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老助老。如果能够实现上述十个转向,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必定能够在理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多路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中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老龄人口峰值接近五个亿,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000万,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同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患有四种慢性病,因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怎么去解决这些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医养结合是关键。

养老机构中的医养结合是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康复服务、生活服务、膳食服务、心理服务、娱乐服务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的内涵和延伸,是做医院做不了,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医疗、护理、康复的手段,维持老年人一定品质的生活,包括对慢性病的护理,核心就是起到护理维持作用。

为探索医养结合先进模式,提供医养结合专业化、规范化、高品质服务的借鉴与帮助,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品质生活目标的实现,本届博览会举办了医养结合主题论坛,围绕老年人生活需求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探讨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医养结合发展趋势及创新与实践。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调研宣传部副主任崔炜在调研了福建、江西两省的医养结合实际,收集了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六省市医养结合信息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了八省市医养结合工作的亮点做法,分析得出八省市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如医疗资源供需失衡,限制医养结合深化发展;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作用需加强,制约医养深度融合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崔炜提出下一步医养结合工作的思路设计和对策建议。如加强顶层设计,为医养结合提供保障;加强政策创新,为医养结合提供动力;加强人才建设,为医养结合提供支撑;创新供给方式,构建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深挖数据价值,更好满足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医养结合的规范发展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养结合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有何不同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养老分会会长乌丹星认为,医养结合,是我们国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群体真正的“刚需”。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区别在于:医养结合目标人群是针对60岁以上所有老年人,而老年长期照护的目标人群主要是针对失能、部分失能等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医养结合的服务资源主要依赖医院+养老院,老年长期照护的服务资源依赖护理康复、心理营养、社工等多维度;医养结合的工作重心是健康管理+急性救治,老年长期照护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残余功能维护等。

台湾高雄市家庭健康照护协会理事长洪丽专从台湾医疗资源水平与全民健保制度、台湾老人长期照护政策与内容、以案例说明医与养结合的老人照护模式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台湾医养结合模式。

博览会还探讨了社区居家养老、职工疗休养等其他养老模式,为促进我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多渠道培育养老服务人才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多,对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而现状是我国养老护理员不足百万。同时,我国在养老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行业收入低、人员流失率高,专业水平低、难以应对高层次的养老护理需求,培训体制与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难统一以及护理人才社会认同度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养老产业发展。

为解决相关难题,与会专家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体论坛上以老年人生活需求和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分享国际、国内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成功模式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模式、体系、标准和政策导向等,从而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以适应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需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在论坛上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加强构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大方面阐释了加快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支撑产业创新升级。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苏长聪认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以专业教育为辅,岗位培训和普及辅导相结合的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以家庭护理人员为基础,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为骨干,以志愿者为补充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目标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突破教育培训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仍比较低等瓶颈,苏长聪指出,要从培养与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坚持综合施策,深化政校(校企)合作,完善激励政策,尽快改变一方面相关专业招生困难且学生就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力量短缺但难以引来留住人才的局面。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原副院长许虹也分享了“校政、校校、校企合作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荣誉教授赖锦玉表示,面对照顾老龄人口需要大量人才的需求,要考虑的不单是招募足够的老年服务的专业人员, 也不单只是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满足各种类型的照护需要,而是普及照顾老人的教育,并且实行跨专业教育。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包括理解老龄人口的特征、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改变等。

针对养老从业人员现状、问题与矛盾,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徐健认为,人才培养与养老体验要深度融合,从居家、社区、机构的不同载体上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将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置,培养市场需求的各层次、各类型专业人员。针对养老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建立“非学历-学历教育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打造双证互通互认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中国社会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培养以一人多能为目标,从业人员跨界融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行业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衡量所需的工作技能,实现不同群体对更有针对性的模块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已成为促进国内外养老服务界快速融合的品牌展会。其在宣传推广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成果,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学习交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更新理念、创新实践、改善服务、培育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养服务业养老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养老更无忧了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