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命运抗争的孩子
——“格斗孤儿”

2017-09-20

中国民政 2017年16期
关键词:格斗孤儿俱乐部

与命运抗争的孩子
——“格斗孤儿”

在咱们普通人眼里,“格斗”一词本身就意味着血腥和暴力,如果格斗的主体还是未成年的“孤儿”,那更会让人感到悲壮了。7月底,一段标注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两名小男孩在铁笼围起的擂台上进行搏击比赛。据视频介绍,他们今年只有14岁,均是孤儿,来自四川凉山,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练习综合格斗。视频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历经一个月,依然没有平息。

央视特约评论员王志安在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名为《格斗孤儿:我不走,我回去也会再跑回来!》的调查文章。据他调查,格斗孤儿新闻曝光后,这些孩子,包括他们所在的俱乐部,都遭受到了巨大压力。成都警方在第一时间对俱乐部进行了调查。视频中的主角小伍说:“我回去就会和那里的人一样,吸毒、偷东西,我不想像他们那样。”他表示想不明白,那句随口说出的话“感觉累,有时候累得不想练了”会引来这么严重的后果。王志安认为,如果不来现场,不去亲身体会这帮孩子的悲惨遭遇,不去仔细聆听孩子们真实的内心,网上那些所谓的观点显得还挺有道理,但是,在这些孩子们紧咬着的嘴唇、强忍着的眼泪面前,都显得那么虚伪。所有帮助孩子的救济措施,都应该以孩子们的利益为核心,评估究竟什么措施才真正对他们有利。任何改变都应该是促进和改善,而不是倒退和回归。这应该成为所有关爱儿童、救助儿童的金标准。

网络调查显示,针对“练格斗与回去接受义务教育,哪个更有出路?”,有59.5%的网民选择了“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如果真的把他们都接回家接受义务教育,那么后续很多现实的问题又难以解决。比如,谁来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谁能保证接他们回去之后,他们的明天会比留在俱乐部更好?因此,很多网民认为,接受义务教育与格斗训练并不矛盾。

《新京报》发表多篇文章表示,“格斗孤儿”练这个,就是为了改变命运,送他们回家,未必是最优方案。安置他们的关键在于解决孩子们的出路。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根本目标,其余的考虑,当以此为基础。同时,“格斗孤儿”是事件的主角,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发声,诉求应该被充分倾听,而不能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就成了事件解决的局外人——他们是表达的主体,而不是被表达的对象。相关部门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应该综合考虑“格斗孤儿”、监护人以及俱乐部的情况,找出以孩子权益为本的最优解决方案。

《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认为,这些年政府和民间力量没少在儿童问题上下功夫,只是理想丰满常常敌不过现实的骨感。政府和社会力量无法全知全能。让格斗俱乐部这样的商业机构参与到对孤儿的救助和教育中来其实是好事,只要有合适的监管和足够的支持,就能保障孩子的权利,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地长大。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这边有牛肉、鸡蛋,老家那边只有洋芋”,这折射出这些孩子们生存的现状。不同的舆论说明,现实的压力与社会的关爱同在,成长的烦恼与改变的希望并存,有无奈但无奈在改善,有关爱但关爱还不足。

“格斗孤儿”的处境也许不是最好,但肯定不是最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看起来“自愿”的选择,其实是社会现实对他们的一种逼迫。义务教育加格斗技能训练也许能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绝对不能成为最终的唯一解决方案。在保障儿童权利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格斗孤儿俱乐部
张伟丽 格斗玫瑰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