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急难”工作中社会救助资源协调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试点为例

2017-09-20张浩淼

中国民政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救急遂宁市四川省

◎ 张浩淼

“救急难”工作中社会救助资源协调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试点为例

◎ 张浩淼

一、四川省遂宁市“救急难”试点的实施概况

2014 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被选为“救急难”试点地区,为此遂宁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遂宁市实现了临时救助制度审批权限下放,1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和街道;最后还不断完善互济性救助,实现“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救急难”工作开展后,遂宁市安居区整合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教育、临时、住房、就业这八项救助项目,2015年具体救助信息如下图表。

1、救助对象

遂宁市新增了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这部分新增的救助对象主要由临时救助负责接收和分流转办。截止到2016年5月,实施救助2684人次。低收入群体依然是“救急难”的主要救助对象。“救急难”政策推行后,对低收入人群的突发、临时性困难的救助效果较明显,同时也弥补了低保制度和专项救助的不足。

2015年遂宁安居区各救助项目次均救助水平

2、救助标准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救急难”的救助金额没有起付线,只要符合发生紧急突发事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申请紧急帮助,但是有封顶线,目前临时救助的最高封顶线为2万元。2015年-2016年5月,试点地区临时救助共实施2684人次,救助金额可分为0-500元(含500元)、500-1000元(含1000元)、1000-1500元(含1500元)、1500-2000元(含2000元)、2000元以上六个档次,其中0-500元的救助人次最多,达到1767人次。

3、救助资源协调

为了实现“救急难”的目标,遂宁市安居区积极协调救助资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内部资源的协调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这两大方面。

(1)政府内部资源的协调。第一,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来加强部门联动。第二,实施小额救助的审批授权,体现时效性。第三,积极推进信息联动共享,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提供基础。第四,落实监督检查,提高救助的准确性。

(2)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第一,在主动发现机制中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第二,在“救急难”资金筹集方面积极推动民间捐赠。安居区为加大民间捐赠对“救急难”的支持力度,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慈善助学”等方式。第三,在救助服务提供方面尝试引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

二、四川省遂宁市试点中社会救助资源协调的问题

社会救助资源可大致分为四类,即社会救助的项目资源、财力资源、组织和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不足和不协调会影响社会救助的运行与实施效果。从以上这四类资源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遂宁市“救急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项目资源:水平低且项目间协调性待加强,与全国平均救助水平相比,四川省试点的各项救助项目水平均偏低,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方面的救助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这说明无论是“救急难”主要承载主体临时救助还是各专项救助项目的救助水平,在满足困难群体的现实需要方面都存在不足。此外,救助项目的协调性也有待加强。

2、财力资源:资金总量少且社会捐赠不足。2015年,遂宁市安居区的社会救助总金额为23415.43万元,占GDP的0.2%,救助资金投入少,严重制约了救助水平和效果。遂宁市目前主要依靠临时救助项目自身的资金以及转介出去的专项救助资金,并没有建成额外补充保障的专项资金支持,这使得用于“救急难”工作的资金总量少,救助标准和水平受到制约。另外,四川省试点中社会捐赠严重不足,2015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总量为23415.43万元,统筹到民政统一使用的社会资金和物资只有200多万。

3、组织和人力资源:缺少工作人员。遂宁市试点的相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安居区救助工作人员是180名,即使加上村级社会救助信息员524名,也只有704名,而该区贫困人口超过15万,救助任务很重,人力资源不足,除了工作人员总量不足外,专业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也很缺乏,从而影响救助效果。

4、信息资源:不完善且信息联动滞后。遂宁市安居区信息资源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没有涉及定期普查、随机抽查和专项清查,在保证信息完整且真实准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纳入信息平台的人数和总救助人数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既有信息主要是针对低保或有历史救助信息的人,而“救急难”对象涉及的主要是低收入群体和临时遭遇困难的非低收入群体,目前很难利用现有的救助信息平台获得这些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这势必影响“救急难”的工作效率。另外,遂宁市安居区的信息平台所涉及的部门不足。

三、完善“救急难”工作中社会救助资源协调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试点救助资源协调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救急难”工作中有效整合与协调社会救助资源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救助水平并引入社会力量丰富救助形式。在项目资源方面,要逐步提升各项救助项目的救助标准和水平,有效协调政府各救助项目,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获得常规性救助。同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以丰富救助内容和形式。二是加大资金总体投入并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在财力资源方面,需要加大对“救急难”的整体投入,推动建立专项救助基金,要因地制宜,依据本地的经济条件和民众最需要的方面建立专项基金。同时,应该注意到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市场的力量建立多元筹资渠道,要制定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捐赠,要拓展优惠途径,除了税收优惠,还可以提供社会嘉奖、免费广告平台等优惠政策,要创新筹资模式,借助新闻直播、明星呼吁等方式,共同增加对“救急难”工作的资金支持。三是建立正式的协调制度并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在组织和人力资源方面,要建立正式的协调制度,一方面,需要提高会议协调的效率,利用便捷的网络条件,传输文件、汇报问题、发布部门合作要求等,以最快的速度将各项任务传达到需要协作的部门;另一方面,要增加协调制度中的法律约束力,制定会议协调以及行政协调中的具体法规,规范政府内部各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协调的办法和权限等。同时,还要引入更多的专业工作人员。四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救急难”工作需要数据的支撑,要实现各部门各类资源的衔接联动,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共享是关键。一方面,要增加纳入数据库的人数,在各乡镇或社区建立信息搜索平台,整理社区内部需要救助人员的基本信息,并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将民政、人社、住建、工商等多个部门有效联合起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理事,四川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救急遂宁市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我想
“两元保险”能抵御多大风险?——区区两元,却能“多元”救急
地摊经济:不仅是“救急”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遂宁市丘陵地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行性的探析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医院替患者众筹救急 善举或违法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