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习作素材挖掘与积累

2017-09-20洪聪聪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马蜂导图习作

洪聪聪

温州市双屿小学

浅谈小学生习作素材挖掘与积累

洪聪聪

温州市双屿小学

本文选取习作素材作为论述对象。从文本解读这两个方面就如何有效提炼、理解习作素材,从而优化写作内涵,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小学生;习作素材;挖掘;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常感到无话可说,长此以往,必将会使其写作畏难情绪增长。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缺少素材[1]。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转换观察、思维角度,挖掘个性化素材?笔者就自己在平时课堂中的做法做一些整理思考,从文本、课内为着眼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细读文本内涵,把握有效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习作以语文教材为模板,通过细读文本,从而寻找到新的素材来源。细读文本是20世纪4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是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求意义的线索,从而揭露出文本的全部特性。[2]如此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习作前进行多角度、多纬度地感受和记录,为正式习作做好素材和情感两方面的铺垫。

1.运用“思维导图”,提炼直观素材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有效。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结合本单元的课例,为学生指明了搜集素材的方向,又为自主探索留出相应的空间,扶放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需求。在单元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即可公布本单元的习作主题,并通过晒“思维导图”让学生带着“思维导图”走进生活,细心观察。

[案例讨论]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习作内容归类。

习作之前我让学生谈谈自己领略过的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自己的旅游经历,再让学生给自己去过的地方归归类,画一张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围绕习作主题开展有效归类习作素材,并明确风景优美的地方所指既可以是秀丽山水,也可以是人文圣地。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指明了搜集素材的方向。

[案例分析]学生习作《我爱龙湾》为例

教师点评:借助“思维导图”将写作素材缩小至身边的风景。文章的开头直接点题,揭示自己要介绍的地方是家乡温州龙湾。在作者笔下大罗山很神秘,龙脊更是让人神往。段落中把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下来,注意细节描写,引人入胜。同时作者善于抓住重点,他从最具特色的两个方面介绍了家乡龙湾:大罗山美和瑶溪美。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充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借用课文,打开多元视角。语文课本和写作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在学习中往往被忽略。有效利用语文课本积累写作素材既方便又实用。首先,选编的课文或结构清晰,或语言优美。这对学生积累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其次,选编课文学生都有深入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等等,即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3]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是围绕“保护环境”,但学生写作时容易写得死板僵化。可让学生以《XX的自述》为题换个角度进行表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开放课堂,生成多元素材

1.从“开材门”到“写作Tip”,互动中显素材。为培养和巩固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体验的习惯,教师应安排固定时间“开材门”以及“写作Tip”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和分享中得到启发,共同进步。“开材门”就是让学生交流自主搜集的习作素材,根据学生习作素材的深刻度、趣味度等分别设立“博学宏‘材’奖”、“‘材’华超众奖”等,引导学生在“开材门”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体验搜集和分享素材的乐趣。“写作Tip”是指让学生交流在搜集习作素材是中可用习作的心得,并将自己的好办法与同学分享。教师将其中有操作性,且有实践意义的心得写成“Tip”,以供学生在下次搜集习作素材中选用。

[案例讨论]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和学生这样讨论:师:你都选了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选了之后又准备写些什么?生1:我准备写乌镇,边看自己去乌镇旅游照片边回忆那次旅游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再想想家人们当时都说了什么?生2:我准备写故乡的楠溪江,想想自己在江边都看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四季风景。师总结:风景优美的地方不仅可以写这个地方的有特点的风景,还可以写这个地方四季的风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2.运用课堂机智,意外中现素材。虽写作主题在学生生活中不会出现很大变化,但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已有的素材。因此,教师可以留心发现并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习作素材,尤其是一些无法“预设”的资源:此类事件显然不是在教师预期范围之内,但部分学生亲身经历,这是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的体悟、感触和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捕捉习作素材。

[案例讨论]“马蜂事件”

教室里正在安静地上着课,突然一只马蜂飞进了教室。我巧利用此情景,让学生根据“马蜂事件”自由畅谈。生1:我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一只马蜂飞进教室,我看到它向我飞来。我惊恐地叫了起来。生2:马蜂飞进来后,我就听到它“咚咚咚”地声音,原来在不停地撞玻璃想要飞出去。我看它撞玻璃肯定很疼,想让它早点飞出教室。师:马蜂怎么会飞进我们的教室呢?生1:老师,我想是我们教室放了一束百合花,是百合花的香气引来了马蜂。它也想闻闻百合花的香味。师:你观察真仔细,真厉害。

课下学生的习作写得出乎意料的好。有的发挥想象写马蜂的自述;有的写看到马蜂之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每个同学都能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等不同角度来写,表达自然,语言流畅。

总之,在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挖掘与积累之路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更要引领学生从生活、社会、自然中发现习作的素材,激发习作的欲念,从而走进自由习作、快乐作文的大门。

[1]冯健生.浅谈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2(4)

[2]吴晓燕.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细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9)624

[3]韩明艳.谈小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一点体会[J].写作指导, 2012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马蜂导图习作
追踪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新年快乐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逛超市
一只马蜂引起的风波
第6章 一次函数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