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接种疫苗,护驾孩子健康
2017-09-19叶云
叶云
每个宝宝呱呱落地24小时以内,就要接种两针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6岁以前,还需要接种至少20针疫苗。不少家长会心疼孩子,也有不少家长会疑惑,真的需要打这么多疫苗吗?疫苗对孩子的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儿童的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4月25日是计划免疫宣传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也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我们特地邀请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的两位专家为大家解读《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以及儿童接种疫苗注意事项等问题。
预防疾病的有力武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斗争史。而疫苗的发现则是人类预防疾病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曾经造成人类巨大伤亡的疾病,几乎都是传染性疾病,俗称“瘟疫”——这些疾病发病迅速而凶险、难以治疗、传播迅速飞快、致死致残率极高。直到疫苗出现,人类才终于拥有了对抗传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除了天花,疫苗在消除脊髓灰质炎、遏制乙肝、控制麻疹等方面也发挥了着重大的作用。而肺炎疫苗的出现,也有效减少了肺炎的发生或发生肺炎后的临床症状。
那么,疫苗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的符剑主任医师介绍说,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接种疫苗就相当于让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在不伤害机体的情况下,疫苗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物质——抗体,使机体产生针对疾病的免疫力。一旦相关的病毒、细菌侵入机体,免疫系统便会依据其原有记忆,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保护机体。因此,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发展历程
我国于1950年起开始为儿童免费接种牛痘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疫苗,20世纪60年代普及接种麻疹疫苗,20世纪70年代普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1978年推广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百白破联合疫苗及麻疹疫苗四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在1986年、2007年、2016年相继颁布新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出资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常见的第二类疫苗有水痘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病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第二类疫苗中有可替代第一类疫苗的选择,比如,乙肝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但进口的乙肝疫苗就是第二类疫苗。自费的乙脑灭活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等也可以替代第一类疫苗。特别要强调的是,并不是第二类疫苗就不需要接种。实际上,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有些第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比如流感、水痘、肺炎等疾病,患病后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也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公众可以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身体素质,为儿童、老人和自己选择第二类疫苗。
解读《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脊髓灰质炎疫苗怎么接种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一直使用的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即糖丸,俗称小儿麻痹糖丸。从2016年5月1日起,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进行了调整。
据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李倩介绍,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了《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现在是共接种4剂次,其中2月龄接种1剂灭活脊灰疫苗(IPV),肌肉注射;3月龄、4月龄、4周岁各接种1剂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液体滴剂,口服。
●乙肝疫苗怎么接种
新版《程序及说明》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对象及剂量也作了明确规定:乙肝疫苗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在出生后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的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肌肉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lG)。
●新程序提出了疫苗补种原则
新版《程序及说明》里,提出了疫苗通用的补种原则。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新版《程序及说明》还指出,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关于儿童接种疫苗接种家长要知道这些endprint
问 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哪里接种疫苗?
答 家长应带孩子到居住地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預防接种门诊进行疫苗接种。同时,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儿童可以和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儿童持有外省的预防接种证,可以持此证去居住地附近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问 孩子接种疫苗,家长要注意些什么?
答 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
★每次预防接种前不要忘记均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
★接种前到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孩子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有发热、腹泻、过敏史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都应如实告知医生。由接种人员提出建议,决定是否禁忌接种或暂缓接种。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并由接种人员在接种证上记录、签字或盖章,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生病的孩子抵抗力正处于低潮,如果进行预防接种就可能会加重已有的病情。
★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门诊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接种人员报告。
★接种后,家长要注意观察,让孩子多喝开水、多休息。有时孩子会出现轻微发热,1-2天可自行缓解。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注意要用温度适宜的干净毛巾局敷,并要防止烫伤。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治疗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
问 为什么每次接种疫苗都需要带上预防接种证?
答 我国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儿童预防接种证是每位儿童疫苗接种有效记录证明,需妥善保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即在儿童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及时办理和妥善保管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留意接种证上的预约时间并按时接种。由于生病、外出等原因不能按时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时,要在下一个预防接种日,带孩子主动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免疫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到迁移后的寄居地预防接种门诊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
预防接种证在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时是必须出示的证件之一,必须妥善保存,不要随意给儿童玩耍造成污损、缺页或遗失。儿童预防接种证如遗失,家长要及时和户口所在地的预防接种门诊联系补办。
问 接种疫苗会产生不良反应吗?
答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极少数受种者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除正常有益的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就相当于药品的副作用。不良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因此,一般反应仅需在临缶床医生指导下,进行退热、局部冷敷等对症处理。
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严重残疾或死亡,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所以“每次打预防针都纠结担心”是大可不必的。
值得注意的需要说明的是,偶合症是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即无论接种与否,偶合症必定会发生,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接种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发生偶合的概率就越大。
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正好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问 成年人能否接种疫苗?
答 成人也可以开展需要接种疫苗接种,来获得针对疾病的免疫保护,具体可以到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
成人可以接种的常见疫苗包括:
★流感疫苗。流感最容易侵扰的人群是5-9岁的儿童和老人。很多家庭会给孩子按时注射疫苗进行保护,但容易忽视老年人的健康保护。其实在感染流感后最危险的人群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肺疾病、肾病或免疫抑制的老年人,一旦感染就较为严重,死亡率比较高,所以建议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相对而言,青壮年感染流感的风险小一点,但是如果接触到病毒的概率高,比如出租车司机或者医务工作者,接种疫苗还是很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最佳的时间是十月或十一月份。对鸡蛋或流感疫苗过敏,或者正在生病的人最好不要接种。
★肺炎疫苗。肺炎球菌是全球范围内肺部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一位,也是导致我国儿童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65岁及以上,或者患有慢性疾病、免疫能力不强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接种肺炎疫苗。如果第一次接种是在60岁之前,年龄在65岁以上者、免疫能力低下、患有肾病、或者做过器官或骨髓移植者最好补打一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