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能源结构调整
2017-09-19魏枫凌
魏枫凌
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为了实现新能源的替代,需要进行需求改造,电网建设以及相应的金融安排。
说到能源结构调整,不难想到的是油气能源对煤炭能源的替代,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以及消费端能耗效率的提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量和结构视角来看,这无疑是最主流的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更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政策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执行力,以往单靠补贴和奖励的政策弊端逐渐显现,商业上的可持续性也逐渐体现在官方政策制定逻辑当中。对投资者来说兼具机会与风险。
但上述视角仍是基于目前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尚处在相对分割的阶段这一客观限制而言的。一个听起来更宏伟、包罗万象的能源产业构想正在尝试突破这个限制。
中国能源转型工程
在2017年度的中国企业500强峰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向国内最大型企业的代表们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工程”的目标。
“首先是绿色化转型。从根据资源禀赋条件转向更多基于生态承载力标准,科学确定能源生产规模和开发布局。”张有生称,“低碳化转型则意味着坚决控制高碳化石能消费总量,这一目标向下包括提高各类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使清洁能源逐步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对非清洁能源需要有保有压。”
这些目标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能源行业构成了挑战。环保是转型的重要原因。
中国大唐集团董事长陈进行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预期不低于6.5%,如果经济结构及能源消耗强度不变、能源消费结构不变,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接近60亿吨标准煤,5年累计增加煤炭消费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多排放二氧化碳81亿吨、二氧化硫2600万吨、氮氧化物2300万吨。
此外,上述中国能源转型工程目标还包括,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千方百计利用低品位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构建现代能源网络,实现电力与天然气、热力等能源互补和便捷转换利用;构建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电网,打造智能化载体平台。
陈进行认为,能源结构转型工程不应只着眼于发电端,也要引导需求,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配额、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制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调整能源生产消费行为,鼓励居民生产生活更多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扩大高端能源需求,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在2017年上半年已经开始着手完善风电、光伏发电的补贴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而根据部委文件,从2018年起,官方将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
“目前,国家发改委基于上述转型目标提出了七大工程,包括节能控需工程,能源绿色生产工程,能源清洁转化工程,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提升工程,终端电力代替工程,智能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张有生说。
化石能源回归原料属性
能源结构调整当中,在消费端规模最大的产业是汽车业。产业界与证券投资领域关于电动汽车是否处在爆发的前夜已在争论。
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天津透露,中国正在研究停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辛国斌称,“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除了燃油车停售进入倒计时的消息,辛国斌同时透露,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双积分”管理办法,近期将发布实施。
“双积分”指乘用车企业受到平均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的考核。传统乘用车车企如果达不到油耗积分,可以拿新能源汽车积分来补,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必须按一定比例生产。
“双积分”和燃油车停售倒计时形成了推动汽车业向新能源方向发展的组合拳,相比于过去几年内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政体现出产业政策思路的重大变化:从单纯的正向激励转变为双向激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在前述500强企业峰会上称,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方向,遵循从高碳向低碳、从低效向高效、从局部平衡向大范围配置的能源发展规律,实施清洁代替和电能代替,提高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料属性,再可生的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军。
煤炭和石油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当它们的功能属性变化,将对其他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和可获得性产生影响。
灵活的能源互联网
前述峰会的举办地南昌所处的江西省地处华东,矿产与农业资源丰富,作为工业化相对周边落后的省份正准备承接临近省份的产业转移,但能源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需要克服。这一问题在江西省新能源产业规划中也有提及。
这一局面正如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时面临的类似问题——产业转移必须先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也是从基础设施起步的。
但用电地新建电厂仍受限于发电能源不足的问题。对于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更是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亚欧非95%的可再生资源集中在一条横贯亚非45度角的能源带上,除了欧洲部分地區外,其他洲、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远离负荷中心。”黄其励指出。
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基于目前的区域电网,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灵活的能源互联网。全球顶级科学家们已经制定出了长远的行动时间表,中国最高决策层也已经在2017年就此表态予以支持。这一计划如果能够达成,对以往相对分割的能源生产、传输、消费产业链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并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
能源的应用贯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其基础性作用和信息技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仍有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燃料和电力对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而言不可或缺,中国目前人均能源消费仅相当发达国家的1/2,而世界上目前仍有近12亿人没有用上电。endprint
相比于任何一个单一的能源子行业或者是消费端行业,能源互联网无疑需要在技术与制度层面对现状进行改造。这一构想现在看起来与普通人相去甚远,但不可低估其前瞻性和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
储能和调峰技术限制了目前中国新能源的应用,造成了浪费。黄其励引用数据介绍称,中国现在风力发电量497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7.1%,主要是由于调峰能力差造成的。
“解决了调峰问题就解决了100年来发、输、用电的渠道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包括火电在内各种电的灵活性,为新能源保駕护航,同时让它在电力市场中得到补偿。而各种电的灵活性问题大量且经济的储能技术需要加强技术攻关。”黄其励呼吁国内大型企业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以实现颠覆性的突破。
“建设全球能源连网,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纳利用技术突破,将为全球范围的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管理创新提供机遇。在这一框架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黄其励说。
除了技术,这一构想也面临制度挑战。即使是中国国内,统一的电力上网竞价交易仍有待完善。
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
能源结构调整已经不只是产业界与科学界关注的事情。为符合产业导向的领域提供金融支持是目前的试点做法,各类金融机构都有尝试。
从国际上看,2016年,在中国的推动下,绿色金融首次写入G20峰会公报。同年生效的《巴黎协定》也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共识。
在国内,2015年9月,最高层发文提出要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8月份,7个部委发出了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形成了35条具体的内容。2017年6月,国务院已经正式宣布在5个省区共8个城市开展绿色金融试点。“今后不光在中央的层面,在地方的层面也会有非常强的绿色金融发展的势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于9月在北京一次学术会议上说。
然而,政策层面的共识并不能保证它一定会非常顺利地落地。与前述产业领域一样,推动试点扩大依照现在的路径是可以预期的,未来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另一方面是否有必要补充负向激励的措施甚至是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
“更艰巨的工作是各个层次的能力建设,包括在政府机关里如何来推动一些政策的形成和落地,在金融机构中如何推动产品、工具、方法等等的落地,还有人才培养。”马骏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