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世纪病
2017-09-18徐传义
徐传义
【摘要】任何用理性所得出来的知识都是对事实的解释,把握的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正如尼采所说的理性总是停留在“只有事实存在”的现象中,我们应该要对他说:“不,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康德在批判理性的过程中指出,理性关注的也只是物象界,而真正的物自体是理性无法叙述的。
【关键词】虚无主义 价值 终极理由
虚无主義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但是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贫乏,找不到精神的家园,缺乏归属感,物质的富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预想的幸福,反而出现了信仰危机,传统价值体系出现了崩溃。正如尼采所说的理性总是停留在“只有事实存在”的现象中,我们应该要对他说:“不,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康德在批判理性的过程中指出,理性关注的也只是物象界,而真正的物自体是理性无法叙述的,因为物自体本身就是变化的,它处于不断的游离之中,我们既可以说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也可以说它是虚无的想象,人们用理性是无法把握的。所以存在就是一种虚无,虚无才是真正的存在。
虚无主义的起源,一般人认为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虚无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早期的古希腊人并不遵守善恶的观念,他们仅仅出于生命的本能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生命的扩张,在他们的意识中,道德就是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能也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道德和生命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任何对生命的限制都是不道德的。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时代预示着希腊生命本能的解体。更为严重的是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行而上学的虚构,尼采说:“善”“正义”这些伟大的概念同其所属的前提分了家,成了辩证法的独立“观”的对象,人们在他的背后寻找真理,人们把他当成了实体。并且将他们正当化的方法看成是诉诸终极理由或基础的方法,而这个终极理由或基础是无法验证的,其正当性是给定的,被传统或权力给定的,是不容追问和质疑的,它的前提是预设的。
虚无主义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在虚无主义者看来,片面的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已经不再追问理想的社会制度,而更可悲的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追问最好制度的能力。其次是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这是虚无主义者对传统道德体系的颠覆,其中一派是超道德主义者,他们根本就不承认道德的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只是人类虚假的游戏,根本不具有自然的合法性,生活中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才是自然的唯一法则,生存仍是弱肉强食的本能的争斗。另一派是道德主观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纯粹是个人的与任意的,在道德要求的冲突中,不存在任何裁决的方式和普遍的标准,那种将道德表述看作有真假之分,看作可以受制于任何理性测试的东西的想法是荒唐的。道德的尺度没有掌握在上帝手中,而是掌握在每个人的心里。不要试图用自己理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道德纯属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最后一派是道德唯我论:这是一种虚无主义,因为他否定通常的道德观,即否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等的责任,否定道德规则的平等性。这种观点和道德主观主义者有明显的不同,道德主观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只是根据个人的理解不同而道德的含义不同,而道德唯我论者则根本不承认道德体系的存在,拒绝使用道德话语体系,强调个人发展的差异性,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根本不存在,所以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认识论的虚无主义者。这种类型也分为两种情况来考虑,第一种情况是纯粹的认识虚无主义者,他们根本不承认宇宙间存在“真理”。世界是复杂的,情况是多样的,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人类是没有能力把握的,甚至根本就无从把握,所以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无法验证的,让人们欢呼的真理只不过是对个例的胜利。并且所谓的“真理”在语义上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封闭性,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设置,并且语言的有效性也存在一定的范围,不存在超语言的元语言,当然也不存在对一切语言都有效的普遍“真理”。而另外一部分认识论的虚无主义者则认为:世界存在真理,并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真理具有相对性,完全是相对于个体和团体而存在的,不能扩大其范围,不然就失去其普遍性和有效性。
再次是宇宙的虚无主义者。总体而言,他们都认为宇宙是无目的、无意义的和无价值的。但是如果具体分析他们有各有不同,一部分极端者完全否定宇宙具有可知的结构和正义的秩序,它们的运行不会考虑人们的任何意志,火山的喷发不会因为人们的痛苦而减弱,海啸的肆掠也不会因为生命的嚎叫而隐退,而叔本华、加缪甚至认为宇宙本性就是邪恶的,以增加人类的痛苦为己任,以吞噬无辜的生命为天职。而另一部分气温和派相对平和一点,他们不认为宇宙是邪恶的,但是他们否定宇宙会给人所渴望的估价与意义做出回应。所以人们不应该把正义、公平等寄希望于宇宙。最后一种是生存论的虚无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的生存是无目的、无意义、无价值的。一切都是神马,神马也就是浮云。或者说,从根本上讲,人既没有生活下去的充足理由,也没有不生活下去的充足理由。加缪在形容现代人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一个可以用哪怕是不充分的理由说明的世界依然是熟悉的世界,但一个无法说明的世界是荒诞的,如果背景与演员脱离了关系,我们就处在一个陌生的异乡。精神上的虚无带来人生的孤独、绝望和荒诞。没有凭据的人生成了现代人的共同体验,理想、信念被流放,人的灵魂找不到家园,心灵处在一种流浪的状态。
虚无主义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必然起点和状态。如果因为虚无主义而迷茫,悲观,失落乃至自杀,这是消极的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应该直面虚无,承认虚无而后实现超越和创造,这才是积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源于生命的强大,因此,是无需信仰,而消极的虚无主义源于精神的衰弱,因此,无信仰。前者已经超越一切,而后者是信仰的奴隶。所以,我们应该直面而超越虚无,不断地开拓和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龚书铎.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以海德格尔哲学为范例的虚无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4](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