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017-09-18李玉东
李玉东
【摘要】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变迁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特别加强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为此,本文从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问题与困境,并相应提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路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弱势群体 法律保护
一、引言
弱势群体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引起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社会变迁和经济转轨,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和谐的因素,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国”等造成阻碍。为此,探讨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一)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程度,需要社会各阶层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断减少甚至消除贫困,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尤其是选举与被选举、受教育、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权利;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没有歧视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
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社会公民都合法享有平等、民主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人们的权利。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各种社会世俗和个人偏见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地分出高低贵贱来,使得人与人之间本来的平等、公平和正义缺失了。从法律的视角看,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来落实和实行正义的本质。
(三)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是推进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国家战略的提出并逐步实施,“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和指南针。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拥有合法、平等、公平的社会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必要要求。
三、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困境
(一)立法方面的困境
我国涉及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律很多,如《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险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但却没有一部完整、统一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法律条文,所涉及的法律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我国在立法实践中,政策与法律并行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时常出现地方政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案例,使得法律失去原有本来的权威性和尊严性。另外,我国目前立法层次参差不齐,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
(二)行政执法方面的困境
我国目前在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执法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在工作和执法过程中,没有依法办事,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地方风土人情进行决策。二是部分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借助于手中的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甚至还存在牺牲弱势群体合理利益的行为。三是执法者的权利与义务脱钩,部分行政人员重政治责任轻法律责任,只向领导负责不向法律负责,这种心态直接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使得行政行为简单化、世俗化和粗暴化。
(三)司法方面的困境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案例经常出现执行难、执行慢、执行阻力大的难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弱势群体通常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就出现了上诉不容易、胜诉更不易、执行难上加难。二是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成本高,很多社会弱势群体本身经济困难,甚至处于贫困状态,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社会资源,使得维权很困难。三是司法效率较低,表现在司法供给的不足,司法投入经费的不足,人力资源的缺乏,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路径
(一)逐渐完善立法
一是将现有涉及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和统一,形成类似《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法》之类的法律条文;二是加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立法工作,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和物质生活进行保障。
(二)加大依法执法力度
首先,加强执法部门和执法公职人员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让他们牢牢树立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其次,加强执法部门和执法公职人员的社会监督体系建设,让全社会都来监督执法部门和执法公职人员的工作,实现阳光执法;然后加强对执法部门和执法公职人员的考核,对在处理社会弱势群体案例中不依法执法和不依法办事的部门和公职人员从严处理。
(三)强化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一是维护司法公正,严格惩治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等司法腐败案例,对在司法执法中的腐败分子零容忍,保证司法的公平和公正;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的力度,通过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提供更大规模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队伍;三是提高司法执法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加大司法队伍和团队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投入,解决案件逐渐增多的矛盾,另一方面要理顺案例处理的程序和流程,使得案例处理更加快速和便捷,提高案例处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瑛.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法律保护[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