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在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2017-09-18徐晓君薛兴利李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徐晓君+薛兴利+李强

[提要] “互联网+”集成移动互联、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人机交互、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之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中,能减缓照护压力,推进农村新的养老模式的发展。本文在对“互联网+”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互联网+”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新模式,以及这一模式在发展中将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口高龄化的迅速增长,使得失能老人逐渐增多,而农村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将是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当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照护方式提高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与效率。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拉开了“互联网+”应用的序幕。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服务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利用各种智能终端以及信息系统等,推进养老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建设虚拟养老院。

基于此,本文拟在对“互联网+”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将其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之中,并分析“互联网+”在农村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推进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提高失能老人的照护质量。

二、“互联网+”应用必然性分析

(一)现有照护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1、家庭照护逐渐削弱。目前,家庭照护仍然是农村对老年人照护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及经济发展,家庭照护面临巨大的挑战。(1)居住方式转变致使照护矛盾增加,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使就近照护存在一定困难,在照护过程中易出现经济纠纷以及子女间相互推诿;(2)经济转型致使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发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务工,使农村失能老人缺少照护人员;(3)家庭结构的缩小致使照护压力增加。“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女在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同时需要抽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护失能老人。

2、机构照护不够完善。农村照护机构以乡镇敬老院为主,照护对象基本针对的是“五保”老人,对普通老人鲜少开放。因此,农村机构长期照护存在部分问题:(1)农村照护机构资金匮乏,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民政部门拨款,缺乏其他经济来源;(2)农村照护机构照护对象单一,基本不接受失能老人;(3)农村照护机构规模小,部分设施设备利用率低,照护人员并无专业化水平,仅能为老人提供单一的服务项目;(4)受传统家庭照护观念影响,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机构入住率低。

3、社区照护发展不足。社区照护虽然能弥补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的不足,但农村社区照护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受到资金、人员、意识等方面的制约。(1)资金匮乏直接阻碍农村社区照护的发展。农村社区机构资金不足导致照护设施不足,服务人员缺乏;(2)服务层次低,内容单一。社区在服务数量和质量上难以适应老年人的照护需求;(3)专业化照护人才缺乏。专业化人才不愿到农村地区提供服务,农村社区照护者多为农村自身人员,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由此可见,农村以家庭照护为主的照护模式逐渐衰落,机构照护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照护发展不足,当前亟待建立一个适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的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

(二)“互联网+”应用十分必要。“互联网+”应用于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的好处是明显的:

1、解放人力资本,降低照护压力。虽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极大增加,但并不能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压力,家庭照护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可以提高照护效率,解放部分家庭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此外,“互联网+”的应用可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不再完全依赖于子女照护,尤其对多子女家庭而言,可有效缓和家庭矛盾。

2、提升農村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质量。目前,农村失能老年人接受的多是低质量的生活照护,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终端感应器、监测设备等智能化产品的应用,对失能老年人进行安全监测、健康检查、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照护,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无缝对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使老年人接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3、合理配置农村的服务资源。“互联网+”的应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能够对信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解决照护资源缺乏、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利用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进行有效挖掘,根据分析合理分配照护任务,从而高效、快捷地满足失能老年人多样化的照护需求。

(三)“互联网+”应用具有可行性。“互联网+”应用于农村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中又是可行的:

1、政策的支持。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其运用于养老中的政策也相继颁发。2011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2015年“互联网+”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应用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从而为其顺利推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2、实践的引导。智能养老的政策不断推行,各地也开始进行相应的试点运行。如青岛2013年制定《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实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和科技企业主导的两种养老服务模式,推进物联网、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化科技研发和产品应用迅速发展;杭州上城区人口密集度最高,该区主要通过“一键通呼叫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热线电话88881949”三种方式来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服务;武汉、宁波等地主推“一键通”服务,为老年人的紧急需求提供及时的服务。已有实践的发展为“互联网+”养老工程的实现奠定基础,为“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提供借鉴经验。endprint

三、“互联网+”应用模式创建与运行

互联网可与其他任何传统行业相加,这里我们将互联网与家庭、村委会、医疗卫生院相加,发挥互联网的共享优势,以人为中心,从而实现老年人既有人照护又有照护质量。

(一)基本应用模式的创建。在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一个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作用,因而作为媒介方沟通着照护需求方和照护供给方。如图1所示,失能老年人及其配偶、子女作为服务需求方,需要获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基于对农村地区的探讨,服务的供给方设为照护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由其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照护人员以及医疗资源。(图1)

(二)综合服务平台的设置。“互联网+”应用于农村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来构建这一综合性服务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通过互联网接收、存储并反馈失能老年人的信息。根据图2所示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对失能老年人居住地的空气、用水、烟雾、供电以及其他环境信息进行感应,智能监测失能老人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同时利用视频及音频设备观察失能老人的生活状态,一旦超出警戒线及时进行预警。通过数据流量、无线WiFi以及家庭宽带将信息传递至云空间,利用各种分析系统、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分析。最后由信息接收平台根据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图2)

(三)“互联网+”应用具体运作

1、终端设备的使用。终端设备主要用于获取老年人需求、感知老年人行为、感应老年人周边环境。具体而言,首先为老年人配备移动智能老年机,该手机仅设置四个快捷按键:一个为红色紧急按钮,当老人遇到危险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可按此键;一个为直通子女的按键,可以直接与子女进行连线,若是有多个子女可根据按键次数选择不同子女;一个用于联系养老服务中心寻求照护服务;最后一个是连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按键,先由村卫生室进行接听和处理,若是村卫生室无法处理的问题则转给乡镇卫生院管理。同时,该手机需具备语音识别和语音播报功能,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和手机使用习惯自主选择两种拨通方式。其次,可借鉴“黄手环”的成功之处,免费为农村地区的失能老人发放老年智能手环。该手环要具备定位功能,防止老人走失。同时,可对老人的呼吸、体温、血压、心率等进行监测,并实时传输到乡镇卫生院由医生定点定时查看并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属让老人去医院就医。最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允许的失能老人家庭可安装固定式、可移动式或非接触式感应设备,例如烟感器、防盗感应器、防摔倒感应器以及越界警示装置等终端设备,对失能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

2、照护服务的提供。照护服务主要由养老服务中心来提供,养老服务中心可设置在村委会。一般农村村委会大院内会有几间闲置房间,选取一间安放服务中心控制系统,由村委会或村内其他懂技术的年轻人进行管理,再安排一间用来给照护服务人员为失能老人做饭或放置一些照护失能老人需要的物品。照护服务则由村内愿意且具有闲置时间的中年妇女提供,这是因为村内的年轻人极少愿意照顾老年人,而村内妇女多吃苦耐劳且了解本村老人情况。

照护服务中心为照护服务的人员提供定位设备,如简单的定位手环或手机,照护服务人员闲暇时间可忙自己家中事物,一旦老年人发出照护请求,服务中心可根据定位选择离老人家中最近的人员进行通知。这既可以使照护服务人员忙于日常生活事物也可以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照护人员的工资则由照护服务中心发放,根据工作量以及被照护老人的失能程度进行发放。工资由政府补贴加少量收费,对“三无”及“五保”人员则完全由政府补贴。

3、照护信息的管理。伴随着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个人信息既需要全面掌握又需谨防泄露。首先,需要对照护服务中心的所有人员以及失能老人进行个人注册和实名登记。建立老年人的档案信息,与村卫生室的健康档案相连接,便于医护人员随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态。除照护服务专业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及老年人亲属外,其他人员需经过老年人授权后方可查看;其次,服务中心可对老年人呼叫时间、次数、需求内容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找出老年人需求规律以及老年人潜在需求,从而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最后,老人子女可通过注册账号随时随地查看老人的健康和生活状况,以便能安心在外工作。

四、“互联网+”应用面临的困境

(一)制度体系建设匮乏。当前,我国“互联网+”在养老产业当中的应用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部分城市地区进行试点运行,缺少宏观的指导和引领。一方面缺少政策和法律的支撑,国家目前给出的仅是一些政策上的建议,没有明确的政策性规定,不同部门间存在政策壁垒;另一方面行业内没有进行明确的标准规定,不同企业之间有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其开发的系统兼容性较低,运行效率差,缺少长期发展力度。

(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公共数据网等方面。近几年农村通信发展状况显著提升,电视、广播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网络发展速度仍慢于城镇地区。当前农村地区移动端3G/4G数据流量已比较普及,但是对老年人数据的管理监测需要大量的流量传输,将导致流量费用过高,超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因此仍然需要无线WiFi覆盖和宽带连接。目前,农村地区宽带费用一年基本在500~600元之间,对于接触信息化生活较少的农村老年人来讲,这属于非必需品消费,因此安装的积极性极低。而对于“互联网+”应用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的过程中无线网络和有线宽带则属于必须消费品。

(三)老年人对智能化产品接受度低。目前的失能老人多是三四十年代的人,一生中几乎都没有接触智能化电子产品,现在到达高龄阶段再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将会出现难接受、易遗忘、不理解等状况。因此,在學习时花费的时间很长,过程比较反复,进展缓慢。另外,很多失能老人认为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后虽然能及时联系子女,但也使子女探访的次数减少,他们更愿意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联系,因此这部分老年人对智能化产品有一定抵触心理。endprint

(四)专业化公司和技术人员缺乏。将“互联网+”应用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当中需要较高的网络和信息化水平,目前我国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智能产品的网络技术公司并不多,多数都是在城市老年人中使用。农村地区通信基础差、运行难度高、经营利润少,因此专业化的技术公司不愿入驻农村地区和开发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产品。此外,“互联网+”的应用需要部分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高的人员,农村地區受教育水平高有技术能力的年轻人均外出务工或求学,而城市中专业化人才进入农村从事服务的积极性更低。

五、“互联网+”应用保障措施

(一)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做好专项规划。针对制度体系建设问题,首先,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智能化照护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给予政策支持,对将“互联网+”应用到照护产业的社会力量给予简化审批程序、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做好长期规划,对信息化设备、智能化技术以及照护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运行标准进行明确规定,防止短期内出现运行故障。

(二)促进信息化普及,提供专项补贴。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同样需要被看作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可借鉴“电器下乡”政策的实施情况,推行“网络下乡”优惠政策,例如农民在购买电子智能产品时给予补贴,吸引农民积极使用智能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对电信运营商以及广电公司提供政策优惠,加强与其之间的合作,尽快实现光纤入户和无线网络的使用。例如安装宽带可免费提供无线路由器,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凭证明安装宽带可给予五折优惠等促销方式。从而形成无线和有线的无缝对接,实现整个村内的网络全覆盖。

(三)做好信息化培训,进行专题讲解。提高老年人对信息化产品的接受程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对失能老年人子女的信息化培训工作,待其子女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和设备后,由他们对老人进行详细的讲解;其次,将老年人使用的设备设置为极简模式,简化操作程序,并制作操作图册发放给老年人;最后,由专业人员入户对老人进行开解,详细解说“互联网+”运行的流程以及其运行所带来的益处,提高老人对这一照护模式的接受度。

(四)采取政策措施,吸引专业人员。吸引专业技术开发公司进入农村,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力度,降低税收以减少科技开发公司的经营成本。同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从而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的快速应用。在吸引专业人才方面,要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形成专业化人才队伍,对进入农村就业的人才给予政策和薪酬激励。对农村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尤其是智能产品的使用、老年人健康信息的录入以及失能老年人心理变化的掌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单忠献.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模式与发展对策——以青岛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4.8.

[2]吴蕾蕾.现代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杭州上城区智慧养老为例[J].当代社科视野,2014.3.

[3]席恒,丁一,翟绍果.物联网应用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模式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

[4]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口学刊,2016.38.3.

[5]张映芹,张瑞芳.农村智慧养老模式探索[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7.29.1.

[6]屈贞.智慧养老:机遇、挑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