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课堂·课程

2017-09-18赵贞珍吴永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引子春酒乡愁

赵贞珍 吴永君

【摘 要】在仔细揣摩了“人在课中央”的主题后,以“人在课文中央”“人在课堂中央”和“人在课程中央”这三个指导思想组织设计了教学,引领学生游走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游走在作者欢喜惆怅的情感中,游走在独特沉郁的乡愁文学中。

【关键词】杏坛杯;《春酒》;乡愁;引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9-0025-03

【作者简介】1.赵贞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宜兴,214200)教师,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新秀;2.吴永君,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宜兴,214200)教科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第12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我执教了《春酒》一课。《春酒》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代表作,它的语言亲切、朴实、自然,没有一处闲笔;但细细品味,文字背后包含了无限的韵味,很适合初中生阅读。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仔细揣摩领会本次活动的主题“人在课中央”,结合平时教学的思考,确立了以下三个指导思想:

一是人在课文中央。《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通过回忆儿时的生活场景,来表达自己无限的思乡之情。乍看文章没有太多难点,因为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亲切。但细细品味,作者笔触细腻,有传神的白描,也有生动的细节;有热闹的场面,也有聚焦的特写;有儿时曾经的欢乐幸福,也有眼前无尽的惆怅思念。只有师生共同在课文中徜徉,在语言中咀嚼,才能咂摸出春酒的味道。

二是人在课堂中央。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思考。根据本文的文本特点,我没有安排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环节,而是设计了学生的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环节。想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文字深处——既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味。努力追求师生共同在课堂中进行思维碰撞,真诚对话,感性诵读,理性品析。真正地让课堂学习成为素养与能力的生长点。

三是人在课程中央。单篇课文的学习既要与单元整体目标相切合,又要突出本文重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知道,教材中的篇目往往是一个例子,是一类文章的例子,也可能是一类主题的例子,也可能是这个作家的一个例子。我常常想,若能将课内每篇文章的学习变成一个引子,能引发学生去读一类文章,或者去研读一个作家,将课内学习变成一个引发学生自我开发学习资源的引子,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因此,我在课堂中着眼于课程,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积累,掌握必备的知识,学会常用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

本课的可能创新之处在着力于学生思绪的沸腾,让学生通过对朴素的语言文字的品味,体悟深沉复杂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能通过学一篇而知一类,激发学生开发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正音释词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大家提前朗读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词?

强调:多音字——如法炮制的炮(páo);经常读错的字——挑剔的剔(tī);不常用的字——家醅的醅(pēi)。

(设计意图:由认识字词引入新课,既是丰富语言积累,又让学生关注“醅”字,自然无痕地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二、初识“家醅”

1.“醅”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形旁是酉,往往跟酒有关,列举一些字词加深印象,如酩酊、酝酿等,醅泛指酒。)

2.文中一共写到了哪些酒?

春酒——既是酒,也是一种风俗。

八宝酒——母亲用八样东西酿的酒,也是春酒。

会酒——一种习俗,用来表示酬谢的酒会,体现了淳朴的乡风乡俗和亲密的邻里乡情。

葡萄酒——洋酒,美国货。

分岁酒——一种习俗,类似于生日蛋糕,吃了又长大一岁了。

3.“家醅”是什么含义?哪些是“家醅”?

(自家酿的酒,春酒、八宝酒是“家醅”)

(设计意图:完成对文本脉络、思路、结构的梳理感知,感受独特热闹的乡风乡俗。)

三、理解“真正的家醅”

1.我们发现作者在家醅前面加了一个定语“真正的”,加上这个词以后这个短语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味。哪种酒不是“真正的家醅”呢?为什么?(自己如法炮制的八宝酒不是“真正的家醅”,因为是用美国货葡萄酒泡制的,不是地道家乡味)

2.那也就是说“真正的家醅”一定有着地道的家乡味,请你说一说这“真正的家醅”里应该包含着哪些家乡的味道?(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层面体会:年味——乡风乡俗;趣味——童真童趣;情味——乡亲乡情、家珍家慈)

3.小结:“真正的家醅”不仅要有春酒的甜味,还要有乡风乡俗带来的浓浓的年味,自由快乐的童年的趣味,更要有乡邻间淳朴热情、母亲温柔慈爱的情味。

(设计意图:通过師生共同品味语言、赏析细节、朗读体悟,初步把握作家所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语言意义的把握能力。)

四、品味“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作者如法炮制的八宝酒不是“真正的家醅”,那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故乡、童年)

2.还能找到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母亲不在了,自己寄居台湾,后来又移居美国,家乡远隔万水千山。)

3.当故乡的、童年的一切突然从作者眼前消失的时候,你能想象作者的心情吗?(学生试着想象、发言:孤独、沮丧、失落、惆怅,并请学生读出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理解“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一文眼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endprint

五、资料助读,加深理解

1.教师点示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文中有着两个时间,两个地点,两个“我”。一个是童年时在家乡幸福成长的“我”,一个是现在远居海外垂暮之年的“我”。这也是回忆性散文的通常写法。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时空的变换,要注意体会那时、那地、那人和此时、此地、此人的不同。作者极力写出那时的热闹、欢乐、温暖不正是暗暗衬托出此时此地的“我”的寂寞、失落、冷清、惆怅吗?(再读“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读出无限惆怅之情,加深理解)

2.借助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琦君自己的心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浓郁的思念之情成为许多台湾作家共同的文学主题,也形成了台湾文学中一种特有的乡愁情结。我们可以欣赏一下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投影、诵读,师生共同欣赏)

正如作者琦君自己所说的那样:“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在这样的眷恋与思念中,她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她去世之后有人用她生前的作品撰写了一副挽联送给她(投影):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老师想要给它加一个四字的横批,怎么也不满意,后来就用她的另外一本书名作横批了,那就是:永是有情人。

如果你因为这篇作品喜欢了琦君的文字,或是还想更真切地走近琦君的情感世界,你可以从中选择几本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适度的拓展,对文本教学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使学生从一文而知一类,也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团队推荐】

赵贞珍老师《春酒》一文的教学设计,初“尝”如一杯清水,清亮淡雅;细品真似“春酒”,让人陶醉。其外显的教学设计,呈现三个特点:

一、目标准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首先必须鲜明准确。分析赵老师《春酒》设计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着眼,去体会与理解作者情感,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大家常有的思考。二是品味朴素的语言,学会阅读回忆性散文的一般方法。从表述看,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学习、提升能力的必备环节与手段。但不同的是,赵老师是着眼于“朴素”语言中的“不朴素”之处,也许这是一个“亮点”。同时又隐含着赵老师的大手笔:通过一文的引导,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规律。

二、环节顺

赵老师《春酒》一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可谓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设计的“学习活动”,由浅层的认知慢慢“过渡”到对文本中朴素语言的品析把玩,从而“迈向”文本的深层。这样设计,是基于“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来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品文而习得语文素养,也与“文”共增。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分明。适度的扩展延伸,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升华与内化,那是一种可预设的精彩。除此之外,呈现给我们的还有巧妙的“切入点”:借“醅”的音形义,直切入文本内容:“文中一共写到了哪些酒?”由此延伸,“家醅”是什么含义,哪些是“家醅”?真正的“家醅”是什么意义?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至此,循“切入点”的导入,“主问题”呈现就鲜明突出。

三、“导法”真

赵老师的《春酒》设计,可谓“导法得当,真实有用”。预设的学习活动中,“内隐”着学法“指导”与学习“规律”。第一,紧扣语言文字,对一些朴素“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理解,这是一种基本有效的方法,因为这些“朴素”的字词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第二,抓住重点句子特殊内涵的品析,尤其是“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引导学生从读到的“意义的理解”“情感的抒发”上做多方面的品析,这是语文学习的“常道”。第三,对接“生活”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想象作者的童年与其现实情景,穿越时空,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由此之“真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我更欣赏的是赵老师隐藏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理念:

1.强烈的课程意识。“语文课程观”是赵老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看其设计,从“目标”到“流程”,课程意识分明: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知识和能力,更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来自我建构语文素养。文后的适度延伸,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情感,更是引导学生在吸纳和内化。赵老师的设计透露了其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和解读,充分挖掘了文本的价值,用教材“教”,“教”出教材更高的价值。

2.鲜明的主体意识。不管什么样的教学设計,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活动,教师的出发点都在于学生:引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学。学习过程是设计重点,习得是归宿,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听、说、读、思,在相互的交流中去碰撞火花,深化思维。

3.充分的对话意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手段的运用,《春酒》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学习对话,在倾听、交流、合作、探究中走向自我的深度建构;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巧设时空变化,理解作者当下的情感;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去感受这一单元的节日文化中隐含的“乡愁”情结与“文化传承”。

《春酒》设计,恰如春酒。

(推荐人:吴永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子春酒乡愁
乡愁
醉在《春酒》的人情民风里
乡愁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回头一望是乡愁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10年闯荡两手空空没脸回家从头再来做回春酒终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