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浪打浪
2017-09-18唐亮
唐亮
肉少、难剥、样子还有些狰狞,但是小龙虾火了。
从满足餐饮业单品路线,到引爆互联网经济社交风口;从南京乡野食材,走向簋街乃至全国暴利餐桌;从无人照料的入侵生物,变成新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的经济物种——小龙虾变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人的财富命运。
后浪已来,前浪仍在,小龙虾激起的浪花早已超乎人们的想象。
风云20年
20年前,江苏洪泽湖畔边上的一家土菜馆突然火了。
南京人拖家带口,驱车150多公里来吃一道菜单上的“配角菜”小龙虾,吃完后又赶回南京。
土菜馆的老板刘小龙出身当地农村,在城里开过出租车。他做对了一件事:只挑选白肚皮、小钳子的母(青)虾。这种母虾长在水质优良的大湖里,肉质饱满,没有别处小龙虾的土腥味。
那个时候,小龙虾尚属野味,身价卑微,江苏乡下素有“穷人吃虾”的说法。刘小龙却从城里人的追捧中看到商机:2001年他借了20万元,把土菜馆连带厨师、服务员都带去了南京卫岗,第一年就净赚100多万元。
“大湖母虾”,迎合了当时南京人猎奇食鲜的需求,“要吃小龙虾就去卫岗”的说法流传至今。
2009年,已在南京站稳脚跟的刘小龙,寻觅到了一家奇怪的街边摊——天天有人排队、凌晨一两点不熄火……这家没有名字的街边摊只做蒜泥小龙虾,其他连凉菜都没有。
只做小龙虾的街边摊,让刘小龙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菜单中的小龙虾菜品提高至70%,土菜馆的名字也被换上大气非凡的“龙宫龙虾”。
单一品牌的业态,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南京人对小龙虾的追捧。单品店也跳出了传统中餐模式,使小龙虾成为类似火锅的新品类,易于模式复制。
龙宫龙虾在南京迅速开出三家分店,其他跟风者也一拥而上。2014年,小龙虾爆发年的前夕,南京小龙虾餐饮店数量就已经超过1 000家。
刘小龙,被南京餐饮人视作小龙虾单品的开山人物。但小龙虾从南京走向全国,必须要提一位江苏盐城的水产供应商徐长庚。
仍是20年前,徐长庚把25Kg小龙虾带上长途车,一路运到了北京东直门立交桥西侧的簋街小吃店。
这只是徐长庚的一次尝试,却让他大长见识:本不值钱的小龙虾,在簋街可以按个卖,身价比最初翻了4~8倍。后来,徐长庚成为往返江苏与北京最早的收虾人。
很长一段时间,徐长庚的客户只有以小龙虾为招牌菜的胡大饭馆、花家怡园等几家。直到2009年,与南京小龙虾掀起单品热同步,胡大饭馆出现排队景象,簋街跟风者迅速增多。
徐长庚的买卖开始做大。他只收红虾,一种硬壳、耐爆炒的小龙虾,适应簋街的麻辣烹饪。
每天早晨,江苏养殖散户塘子里捞出的小龙虾,经过分拣,装进有冰块的箱子里,在中午12点以前打包上长途车发往北京……第二天早晨,小龙虾到达北京丽泽桥长途汽车站、六里桥长途汽车站,再发往徐长庚位于南四环大洋路市场的水产店里,按照重量、鲜活程度进行再次分拣……到下午,小龙虾被运到东直门簋街各个麻小餐饮店,迎接那里最赚钱的夜晚。
夏天,簋街每晚都能消耗掉数万斤小龙虾,其中80%都来自徐长庚。
须知,簋街是最著名的“时尚餐饮T型台”。小龙虾从南京火到簋街,又从簋街火到全国。徐长庚的上游养殖户也从江苏,发展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被小龙虾改变最大的地方,当属江苏盱眙。
盱眙是一个贫困县,但是近年来却连续位列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百强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盛产小龙虾。
2015年,盱眙的黄花塘镇五星村,出现了一位斯文的白面书生。他一口气承包了1 500亩农田和150亩水面,用来搞“虾稻共作”。
很快,媒体人的朋友圈里出现一阵骚动:曾经的《第一财经日报》新闻部主任、海仓慈善基金会总干事段德峰,去盱眙当农民养虾了!
过去,老段的北京生活,是有车有房,年薪千万,吹空调喝黑啤一年一次周游世界;现在,老段每天面对的,就是把小龙虾养在稻田里,吃掉杂草,帮助稻田松土施肥,既产好虾,又产好米……
“盱眙有好虾,北京有高达”。2016-2017年,500多养殖户加入了段德峰的合作社,将养殖面积撑大到8万亩。
段德峰已经成立公司小河农业。这家不到2年的公司已经获得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金媛影投资,2017年收入预计将超过4个亿。
从乡下的池塘走向大舞台,刘小龙与徐长庚走了20年,段德峰只用了2年。
因为,属于小龙虾最好的时代开始了。
前浪后浪一起浪
2015年,刘小龙把龙宫龙虾开到了簋街,位置就在胡大饭馆旁边。不过,簋街外面的世界似乎更加精彩。
2014-2017年,以北京為爆点,全国各大城市兴起了一轮小龙虾O2O创业潮。
原搜狐网副总编辑戴金胜,创办“大虾来了”;来自百度的三名设计师,搞起了“夹克的虾”;互联网领域连续创业者黄晓斌,做了“虾搞虾弄”;中关村孵化器管委会的干事马懿宏,靠共享餐厅厨房成立“虾baby”;原支付宝员工大蛇,在阿里系投资人李治国支持下做了“闪电虾Online”……
媒体、程序员或设计师的出身,前卫时尚的品牌名称,象征着新势力的崛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小龙虾商户数超过17 000家,市场规模超过1 000亿元——是大数据市场规模的2倍。
对小龙虾风靡全国的原因,“老势力”的解读是城里人嗜辣、好鲜、猎奇。而在“新势力”看来,小龙虾迎合了“消费升级”“场景思维”“社交风口”等新潮概念。endprint
2014年,重庆的平哥发现,传统餐饮不赚钱了。
十几年前,平哥创办鹅掌门,靠一道酸辣鹅掌汤锅打出名气,旗下一度有200多家门店。当消费主力从70后变成80后,平哥又适时做了自建厨房、土鸡坊等品牌,生意一直不错。
但是平哥发现,扣除房租与人力成本,赚得还是不够多。当85后、90后逐渐接管市场,老牌子纷纷失去号召力,营业额逐年下滑。
2013年,平哥带队到江苏、北京、湖北考察新项目,发现了正处于爆发前夜的小龙虾。
从传统经营角度看,平哥发现小龙虾生意很有赚头:小龙虾采用卤煮方式烹饪,一锅就有20~25Kg,后厨一般只需4套炉子12人操作,只有传统酒楼人力成本的1/2。同时,小龙虾适合夜市大排档模式,可搭建免租的、约为室内1/2面积的室外场地,相当于租金减半。相比一般餐饮中午、晚上各2小时高峰,小龙虾的高峰从下午5点持续到凌晨3点,长达10个小时。
而且,从新思维看,小龙虾确实很讨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
小龙虾很适合“晒朋友圈”,剥壳的过程令人享受,间隙中充满社交欲望——吃小龙虾有点像“泡吧”。
2014年底,平哥做了新的品牌“去吃小龙虾”。他没有使用老员工,而是启用了“思维更新”的年轻人。
年轻团队用朋友圈传递了两条消息:“花15万元请人免费吃小龙虾”,以及“请8位平均身高1.75米以上的洋模特为顾客端茶送水”。
仅用两条消息,去吃小龙虾就完成原始品牌曝光。“好稀奇”的年轻人纷至沓来,一个月的流水就足够平哥再开一家分店。
平哥的故事,只是小龙虾火爆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年时间,重庆小龙虾店已经从10家增长到3 000家。平哥也把经营十几年的鹅掌门托付给老团队打理,自己则专心做小龙虾。
小龙虾C端火爆的背后,首先是一条传统的价值链条。
集中收购人从养殖户处寻找虾源,加价1~2元/500g;经销商每层再加价1~3元/500g,发货至全国各地;最后,餐饮店以高于采购价50%~70%的价格售给消费者。一般情况,小龙虾出塘价为20~30元/500g,经销商拿货价37~45元/500g,菜单价超过80元/500g;对应养殖户20%~50%、渠道商10%、餐厅20%~40%的净利润。
良好的利润,代表充足的现金流。更何况,小龙虾还拥有由互联网玩法带来的流量价值。
在深圳,原华为程序员徐松,在城中村开了一家“松哥油焖大虾”。除了学习刘小龙等前辈的单品路线:只卖油焖大虾等少数招牌菜,徐松还策划了许多“节日”。
比如,借助微信后台数据分析,抓取出18~40岁的主力女性客户,针对她们推出“女生节任点一份送一份”的活动;在520策划“表白日”,拍接吻照赠虾;在七夕节,买下整版《深圳晚报》,空无一字,通过外卖渠道发到顾客手中,专门用来垫虾壳……由于造势充分、拥趸众多,松哥与滴滴、珍爱网、3W咖啡等平台展开了引流合作。
O2O+互联网营销,实际上就是把小龙虾社交属性放大,变成流量入口——再完成本轮创业潮常见套路:融资。
大虾来了获得58到家领投的3 000万元A轮融资,卷福小龙虾在京东股权众筹平台获得1 330万元融资……2017年8月,松哥油焖大虾创下纪录,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
资本改变了小龙虾,小龙虾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小龙虾反转季?
繁盛之下,小龙虾能够火多久呢?
2017年夏,徐长庚成了大忙人,三部手机应接不暇:簋街的餐饮店催他要虾,打给养殖户的电话却经常无人接听。
事实上,小龙虾的供应紧张早已初现端倪:龙宫龙虾在冬天卖起了鱼,胡大饭馆多年来一直以螃蟹充数——小龙虾单品路线越发尴尬。
小龙虾其实是季节性食材,春、夏出产,秋、冬产量减少;此外,还易受洪水、病虫害影响。除客观因素,伴随小龙虾需求与创业者数量的激增,以散养为主力的小龙虾上游养殖被“爆”掉了。
因此有一种调侃:外来侵入、无天敌物种小龙虾被中国人吃成濒危物种。这绝非耸人听闻,供给侧的危机,极有可能触发小龙虾热的拐点。
对养殖户而言,活虾在产销旺季会被更快地消耗掉,但价格被压低。待冬季补苗时又将遭遇虾苗价格抬升,导致两头收益损失。
供应紧张后,超过50%的价格涨幅传递到收虾人,但每层也只敢加价2元/500g,不敢得罪下游老客户。
到终端餐饮,拿货价就从30~40元/斤抬升到55~70元/500g,但为了客流也不敢提高价格。
小龙虾曾经的暴利,在2017年夏化为乌有。据估计,已有25%的小龙虾商户关门、转型;到2017年冬,估计50%的商户将无虾可卖。
事实上,一场挽救小龙虾拐点的努力正在进行。
在上游产地盱眙,段德峰与江苏省农科院启动了一项实验:冬季养虾。
在段德峰来之前,盱眙虽有好虾,但真正的养殖户很少。段德峰发现,养殖技术要求高阻碍农户进入;由于规模分散,养殖户与收虾人掌握不了行情,亏本的不少。
因此,小河农业放弃了养殖、销售小龙虾的定位,而是为合作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营销服务。
在夏天,小龙虾出塘价格仅为20元/500g,但是到了冬天可达60元/500g。因此,冬季养虾正是激发养殖户积极性的关键。不但如此,段德峰在盱眙70%的养殖面积中普及了水质监测系统、物联网数字化管理,以及冷链技术……一个小龙虾领域的“温氏”正在孕育。
在中游,有人瞄准了冻虾。
新辣道孵化的信良记,从事中餐标准化供应,2014年便投入上亿元做小龙虾养殖。
在短暂试水2C电商后,2016年信良记转向2B,以最新研发的秒冻鎖鲜技术向大虾来了、夹克的虾等小龙虾O2O提供冻虾,目前5 000吨年产能供不应求。
速冻,把旺季产能保存至淡季,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小龙虾全年供应的可能性。2017年4月,信良记获得5 000万元A轮融资,估值3亿元;在小龙虾供应危机发生后,信良记于2017年7月再获1.2亿元A+轮融资,估值据称已超过10亿元。
在小河农业与信良记的变革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只只小龙虾,而是一个更符合新农业体系下的“小龙虾产品包”,提供从养殖到供应链的全套服务。
“产品包”放大了小龙虾的供应量,标准化的产品也能提升后厨效率、增加翻台率……未来个别玩家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更可能减少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环节数量,通过扁平化渠道变革降低成本。
类似路径,我们已经在潮汕牛肉、黄焖鸡等品类的变迁中经历过了——当风口过去,小龙虾的未来将归于产业化操作。
届时,谁又能掀起小龙虾江湖里的巨浪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