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18郁苗张玉珏
郁苗,张玉珏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甘肃兰州 730050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临床疗效观察
郁苗,张玉珏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甘肃兰州 730050
目的对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急性良性肌炎患儿,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与治疗过程。结果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常见症状是双下肢肌肉出现疼痛,活动时尤为明显,部分伴有行走困难及不能站立。经综合治疗后,32例患儿均好转,无后遗症出现,经(7.1±2.3)d的住院后顺利出院。结论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发病急,治疗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施予综合疗法,以促进疗效的提升,使患儿康复时间缩短。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治疗
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时,部分可并发急性良性肌炎,冬春季是多发季节,常见症状是双下肢肌肉酸痛、行走困难。此病与病毒感染有紧密联系性,常见病毒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多发人群是3~12岁的儿童,病情较为紧急,病程不长[1]。此病发生后,需进行及时性的诊治,使患儿尽早康复。为进一步对此病的有效性治疗方法进行探讨,该次研究对32例患儿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基于临床特点的分析,对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因出现急性良性肌炎于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进入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中选择32例,男女分别有18例、14例,4~13岁,均值(9.3±3.7)岁,病程2~6 d,均值(4.1±2.3)d。所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存在,患儿均有下肢肌肉疼痛,28例为双下肢症状,1例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其中8例出现行走困难。仅4例表现为单侧下肢疼痛。急性良性肌炎已经相关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已将机体有其他疾病合并存在、过敏体质的患儿排除在外。
1.2 方法
(1)症状观察与实验室检查。问诊时,32例患儿家属均表示患儿平素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及相关疾病,全程按计划免疫接种,发病初均有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出现,如咳嗽、发热、咽痛、头晕、呕吐、腹泻等,肌肉疼痛与前驱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间隔1~7 d。24例肌痛出现在病程3~4 d。疼痛多于夜间、晨起时出现,疼痛部位主要表现为小腿肌肉,患儿不愿意站立行走,甚至无法站立行走。下肢进行活动时,痛感更为强烈,但下肢疼痛发生处未见发热、红肿、痉挛等异常。对CPK(血清肌酸激酶)、CK-MB(肌酸肌酶同工酶)实施检查,均有显著升高,行心电图、自身抗体检查,均显示正常。
(2)治疗。32例患儿均接受综合治疗:使患儿卧于床上静养,减少活动。药物治疗:①给予抗病毒治疗:炎琥宁10 mg/kg,静脉滴注,1次/d;明确EB病毒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5 mg/kg,静脉滴注,2次/d。②口服维生素B1与B6,12 mg/次,3次/d。③对于细菌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支原体感染者给予静点阿奇霉素10 mg/kg,1次/d,连用3~5 d,改序贯疗法。④若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剧烈,先给予氢化考地松,2 mg/(kg·d),静脉滴注,症状所缓解后,改强的松口服1.0~1.5 mg/(kg·d),3~5 d停用。
2 结果
经治疗后,32例患儿症状均明显好转,对CPK、CK-MB进行复查均恢复至正常的范围(如表1),下肢正常活动恢复,后遗症未出现,经(7.1±2.3)d的住院后,均顺利出院。
表1 32例患儿治疗前后CPK、CK-MB[(±s),U/L]
表1 32例患儿治疗前后CPK、CK-MB[(±s),U/L]
时间CPK CK-MB治疗前治疗后768.3±17.5 189.5±12.6 56.2±6.7 22.3±3.1
3 讨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儿科常见疾病,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由细胞中有病毒侵入所致,细胞中有病毒进入后,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会受影响,使肌肉有炎症损害出现,进而使肌肉有疼痛出现[2]。近年来有报道显示,肺炎支原体、EB病毒亦成为该病常见病原体之一。此病症状有一定典型性:病初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中突然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小腿肌肉疼痛明显,步态有异常,但感觉方面没有障碍;腓肠肌握痛,进行诊断时,明确有以上症状,再实施CPK、CKMB检测,若有升高,临床多考虑该病。治疗过程中病程短,一般情况良好,病情恢复较快,无后遗症出现,经治疗后CPK、CK-MB明显下降,即可确诊,诊断难度不大。但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肺外表现为良性肌炎者易误诊或漏诊。此外,早期症状是发热、难以行走者,需注重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进行鉴别;肌肉疼痛明显者应该注重与流行性肌痛的鉴别[3]。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较为多发,春季、冬季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前,患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肠道病毒感染症状,有头痛、发热、腹泻、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可持续2~6 d[4]。发病之后,患儿常见表现是下肢有对称性疼痛出现,相较于大腿,小腿处的疼痛更为多见,且大多为双侧疼痛。下肢进行相应活动时,疼痛会加重,多为钝痛,这会使患儿对下肢活动进行拒绝,若进行活动,则可有重心不稳出现,使患儿摔倒。总之,此病有显著的特点,①冬春季节多发,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行爆发期间临床更为常见。②发病急,患儿多为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多为双侧下肢疼痛、行走困难可于突然间发生。部分表现为单侧下肢疼痛或全身肌肉疼痛。③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病程比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周,经治疗后,可顺利康复,且不会有复发出现。④发病前多有非特异性表现,如发热、咽喉不适、流涕、咳嗽、腹泻等,随后下肢肌肉酸痛症状出现。⑤感觉方面没有异常,肌张力多正常,肌腱反射等病理反射正常。⑥但在感染存在影响下,可能会有皮肌炎、脑炎等并发症合并存在,一旦患儿有肌肉疼痛出现,需立即施予诊治[5]。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属于炎症性肌病中感染性肌炎,为良性疾病的一种,预后比较良好,但病情会于突然间发生,且在健康儿童中多见,发病后行走难以进行,家长会产生恐慌情绪。因此,临床上还需将此病的宣教力度增大,使患儿家属对此病有正确认识,及时带患儿入院,确诊后及时治疗。一般而言,此病经1~7 d的治疗后,临床症状都会缓解或消失[6]。但现阶段,此病治疗的特效药尚处于缺乏状态,一般采用抗生素实施抗病毒治疗,并同时给予咳嗽、发热等对症治疗。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可给予激素治疗,使患儿症状尽早得到缓解。
该次研究对32例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发现主要症状与上述符合,经综合性治疗(抗病毒、对症治疗)后,患儿病情均好转,未留下后遗症,经(7.1±2.3)d的住院后顺利出院。可见,急性良性肌炎患儿预后较为良好,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可顺利康复,肌痛消时,正常行走恢复,且不会有复发出现。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急性良性肌炎的患儿,临床上需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进行准确确诊,确诊后,积极以综合性的方案展开治疗,使患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尽早康复,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
[1]任健,姜兴源,张乾忠,等.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及诊断研究:附9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2): 159-161.
[2]聂磊,刘洁薇,李春玉,等.儿童流行性肌痛(病毒性肌炎)60例临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118-119.
[3]侯阳,史美慧,刘雪琳,等.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9):6125-6126.
[4]赖建铭,吴凤岐,周志轩,等.肌肉磁共振成像在儿童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 (10):767-772.
[5]魏永纬.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76-77.
[6]靳英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8):94-95.
R726
A
1004-6569(2017)05(b)-0093-02
2017-02-16)
郁苗(198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