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光艺术作品展专家访谈纪要
2017-09-18
郭志光艺术作品展专家访谈纪要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郭志光先生的绘画认真研究和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在线的运用方面,干湿浓淡,长短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特点;另外黑白灰在画面里的布局也是匠心独具,每件作品都有一种势,一种震撼力,吸引人的目光,画面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就是他绘画的题材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总而言之,郭先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又有开拓创新的面貌。他的花鸟画像山水画,篇幅巨大,每幅都有生动的画面感染力。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我觉得用“南风北韵”来形容郭志光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恰当的。北方的风格在郭先生的用笔上体现得非常突出,而且有力度;南方画风格以墨蕴见长,用笔见气、用墨见韵;他的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郭先生早年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得到潘天寿先生的真传,以笔墨见长,讲究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作为一位山东籍的画家,他还兼有北方人的风骨,其实这也是北方文化的一种审美追求。风韵和风骨的结合非常重要,南方的一些艺术往往有气韵缺风骨,而北方则有风骨缺气韵。黄宾虹先生说,有气韵要体现在笔墨上,既要干裂秋风,还要润含春雨,二者兼有为佳。郭先生在这方面有所追求,希望他能走得更远。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近几年郭志光先生的创作进入到一个高峰期。作为一个山东人,他能够将南北两派的技法兼容,在大写意里又有小写意,构架很有气势,但是又不失小写意的精微。所以大幅远看很有气势,近看又很有细节。总结特点有三:其一,南北兼容,在继承南方自明代以来的像徐渭、齐白石、潘天寿等这些画家精华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大小写意结合,细节和气势相结合,南北相结合,体现了他的独特构思和追求。其二,画幅很大,如此大的画幅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是不多见的。郭老师的画虽然属于大幅,但画得很严谨,很有细节和章法。其三,他将各家各派的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没有明显的痕迹,不论表现什么物象,都整体地体现了文人画比较雅致的情调,自成一家。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郭志光先生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作品回顾展。两者恰好产生一种呼应,表现出了一种对中国画传承发展的师承关系的互动,让人感受颇深。郭先生的展览有传统的印记,但是更多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认识。他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很具时代特色,画面构成饱满而有气势,丰富而有变化,色彩比他的老师们更加强烈、明快和鲜艳,画面富含一种生命饱满的冲击力。
李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大写意的花鸟是难度最大的,它需要很好的综合修养,才能笔下有悟,才能具有书写的意味。郭先生今天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么大的画展,让我大开眼界。他的写实的能力、手头笔墨功夫的能力,还有他的修养揉和在一起,创造了当代中国花鸟画,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的高峰。另外郭老并不故步自封,而是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开阔胸襟、积累素材。他的作品一张一个主题,一张一个情绪,没有重复。年轻人要向郭老学习,学习他这种中国写意传统精髓的精神,笔墨的修养、手头的功夫。在我看来,大写意花鸟画是画家一生“修炼”的一种呈现,郭先生展览的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的丰厚的修养,他的刻苦钻研,和他的创新精神。
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郭志光先生在花鸟画的20世纪现代性转型中具有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浙派花鸟画的传统,用金石重彩大写意的花鸟画方法,另一方面,又与北派大写意花鸟有机结合起来。在艺术语言上除了善于画大画,气象、行为、构图特别饱满、奇绝外,在用笔的厚度和苍劲上尤能见自己的功底和艺术个性。郭志光先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既是他个人的一次总结,对我国的中国画发展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个案研究。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在目前中国的花鸟画界,郭志光先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看了他的作品给我三点感受:第一,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无论布局开张、笔墨功底还是精神气象,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同时还具有着完备的语言价值体系;第二,具有壮阔的精神气象,这在传统文人画中是不多见的,郭先生作品大的尺幅和画面的布局开合,共同营造出极强的精神张力,这种气象来源于他对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体验;第三是非常鲜活的当代气质,他把传统作为自己绘画的基础、根脉,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一笔一墨,他画中的题材、构图、笔墨、色彩都体现出非常鲜活的当代气质。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先生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当代花鸟画家。他的代表性之一就是毕业于中国画的重镇——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术学院),师承潘天寿先生。他不但继承了以潘天寿为代表的老一辈花鸟画家的优良传统,自己又有新的发展:其一是驾驭大画;其二是把那种旺盛燃烧着的生命力的感觉吸收进中国画里面,增加了视觉冲击力。他的画风比潘天寿更有动感,对于鱼或鸟等各种动物的刻画都特别传神。他像画人一样画动物,此谓缘物寄情。在表现和技法上,充分地把水、墨和色彩做了很好的结合,使其适应现代人的视觉经验。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所谓“北韵”,我想就是齐风。古淄博、古潍坊都属于齐国,齐国是个开放的国度,姜子牙亲自建立的齐国,那里有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以郭先生有一个很开放的胸怀。这种开放的胸怀作为DNA是永远住在他心里的。所谓“南风”,也就是中国江南的一种墨蕴。因为郭志光先生曾经就读的浙江美术学院有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把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和艺术瑰宝传授给他,使他受益匪浅。可以说北方的齐国与南方的导师使郭志光的画呈现出两种气势:一种是大气,北方的雄强之气,线条铿锵有力、形象很有力度。另外,他的画风这些年小有变化,概括与丰富并存,希望他能再放开一点,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
杜大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先生的作品中很多意蕴、运笔方式、构图方式与潘天寿先生之间有一个传承的关系。花鸟画的高峰在齐白石以后好像有一点沉寂,在今天更是一种相对存在很多瓶颈的状态。正因为处在这样的状态下,郭先生在花鸟画领域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中国古代花鸟画看起来都是比较沉静、比较优雅、比较冷寂的一种状态,而郭先生的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活泼的生气。这种气象本身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郭志光先生是山东花鸟画领域杰出的画家,希望郭先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花鸟画来,为这个时代留下记忆。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郭志光先生这次展览的作品,比1992年他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作品有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奇绝的笔墨,郭先生的笔墨很丰富,有很多独特的表现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随机应变,刚健而有力度。二是奇险的构图,他的画构图非常考究,破除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画法,追求大画的构意,形成了丰富厚重的意境。郭先生的画在传统的花鸟画基础上有很多个人独创的东西,丰富了传统的花鸟画,对花鸟画创新,对传统花鸟画推进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教授是潘天寿先生的学生,他吸收了潘天寿作品的气势、胸襟,霸憾的构图和劲健的笔墨,同时加以创新,将南方绘画的秀韵和北方绘画的雄健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独有的壮美精神。郭先生的作品从笔墨到色彩,从构图到气势,再到意境,都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是我国花鸟画发展的新的探索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画中国画的人尤其是画写意画的人,必须要有中国传统的写意意识、写意精神和写意功夫,每一笔都要讲究笔法、笔意,才能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的意识。郭志光先生多年来持续长期做基本功训练,笔底气很壮,笔墨色彩很浓重,画面分量很重,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的感觉。同时他又能把画面大的布局和用笔充分展开,气氛非常浓重,而且画得很有生活气息,表现出雄强的画风。我今天欣赏了一番,感觉变化非常大,下笔非常果断,用墨也很浓重雄浑,不减当年求学时流露出的胆大心细的性格和风采。
李延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郭志光先生非常善于钻研,在艺术上很有自己的想法。这次展览他把山东有孔圣人这个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山东人的豪气都体现出来了。郭先生传承了潘天寿先生优秀的传统绘画思想和理念,强调一种骨气和力量感。经过几十年的锤炼,郭志光先生的画面有一种豪气感,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传达出一种豪迈的时代精神,让人有一种震撼感。
王林旭(国家民族画院院长)
郭志光老师此次“南风北韵”的画展非常有意义,体现了当代绘画的创新和创造力。郭老师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人,他曾经在浙江美术学院求学,后来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经历了南北交流,更把中国从唐宋以来的花卉题材的绘画融入当代的视觉感受之中。他的画作能得到首都这么多艺术家和观众的热爱,充分体现了郭老师的意蕴、人品和当下的人们欣赏视觉艺术的水平。
顾黎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先生的画具有鲜活性,这是他和许多中国花鸟画家不同的地方,他超越了许多同代画家尤其是中国传统花鸟写意画家的眼界,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他从无法中达到有法,在无法中随机把握写意花鸟的真情。他秉承了潘天寿先生提出来的“一中一西,两端深入”的艺术理念,并在“两端深入”这一部分有所造诣。郭老师的作品既坚持了中国绘画比较正宗的大写意国画的语言方式,又有所创新。比如他强调构图的张力和锐力,更具匠心。再就是他注重笔触的使用,具有非常强的独特面貌。这是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新的写意方法。再就是他的色彩运用非常有特点,很好地将鲜艳的色彩与朴素的墨色结合在一起。他把中国画那种素墨方式慢慢地引到色彩和素墨结合的道路上来。最后,郭老师画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生动,他继承于法而不囿于法,能够在随性的笔墨处理中,发现适合于自己的视觉规律的审美特质。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今天的花卉或者是大写意花鸟画的画家面对着双重问题,一是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以后绘画走向真实与现实,这种脉络与方向对花卉书写缺少一种外在环境条件的支持与推动;第二,清代碑学给予大写意花卉语言提供的暗示、资源、营养又经过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一次又一次地运用与转变。郭志光先生一方面试图在某些动物、场景的描述上赋予画、花卉具有一种真实性,一方面又需要去破坏这种过于真实的状态。郭先生对新的物象概括,已经开始出现自己的方法了,这种概括方法如果能变成一种很自觉地使用中国的笔墨语言,也许会给我们整个20世纪以来的大写意花卉、大写意花鸟画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的收获。而这个收获是齐白石、潘天寿没有解决的,那么我们也可能有一个突破口,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我们原先所运用的对于笔墨的体验方式,对于造境、对于用笔等等都可以因此有新的发现。
陈玉圃(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
郭志光先生的画让人很震撼。整个构图的气势包括用笔的力度和巨大的篇幅都充满力感,透露出强烈的北方气势,同时也充满“南风”,饱含了文人绘画的儒雅和含蓄,传达出对文化内涵的认知,很耐看。传统绘画是文化的延伸,要表达传统文化内在的实质,体现东方式的审美。郭先生一直坚持传统,在承袭传统和弘扬笔墨气势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有所创新,既体现了师承和传统又表现了自己。在当今的花鸟画坛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是非常罕见的。
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志光先生的画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他出身浙江美院,师从潘天寿、吴茀之等先生。潘天寿先生的一个特色就是风格博大、气势宏伟,郭先生得其精髓。郭先生笔墨的丰富性和书写性都做得非常好,同时色彩使用也比较大胆,这一点与古人不同。我们当代的花鸟画要受到群众的欢迎,就必须有所创新,有大胆的改革,这些方面郭志光先生做得很好。这个画展的题目叫做“南风北韵”,作品既吸取了南方绘画的花鸟画笔墨的长处,也体现出郭先生胸怀博大的风格。
张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郭志光先生的花鸟画具有北方的雄浑苍劲和南方的灵秀气质,非常耐看,反应出他的人格力量。郭先生的绘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激情,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渴望与赞美,饱含着旺盛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和态度,很有生命力。郭先生绘画表现出的气质和精神,也体现了山东人的豪迈气质。希望郭先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老师的作品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两点:第一是对传统价值的认知。从画中明显感觉到他对笔墨认识的高度,通过笔墨表现出诸多内涵,传达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画家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含量。第二具有时代特征。他的画有一种故意处理的非常强的造型,能够产生较强的视觉力量感。另外,色彩使用非常大胆,尤其是巨幅画作,这也是他的当代花鸟画区分于以前花鸟画的一个特征。
李学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郭志光先生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花鸟画大家,很少有花鸟画家有他这样博大的章法和格局。他的画首先给人的冲击力就是这种格局表现出来的大气磅礴,这在现在的花鸟画领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格局跟人的修为、人品和胸襟密不可分,这是其一。其二,郭老的作品画幅很大。在如此大的空间里,笔简但意丰,给人的感觉非常丰富,把古人说的“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也是非常突出的,没有对中国传统笔墨几十年的深刻理解和老辣的笔力,是画不出这种气度来的。其三,郭先生的绘画具有传承性,而且还凝练了生活中的感悟,格调高,境界好。
(以上文字通过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