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幕视频网站吸引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心理学浅析

2017-09-16程昊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行为特征

程昊琳

摘 要 近年来,“B站”“A站”等弹幕视频网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众,获得了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和支持。弹幕视频具有反馈即时性、互动性、碎片化等特征,并常常给人以即时互动的错觉感。弹幕视频网站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媒介交融的时代需要,抓住了青少年与该类网站的心理契合点。文章就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与其吸引青少年的原因进行了传播心理学方面的梳理浅析。

关键词 弹幕视频;行为特征;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01-02

1 青少年在弹幕视频网站环境中的沟通

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愈来愈快,“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A站”(acfun)等弹幕视频网站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弹幕视频网站主要以观众在视频上发布的弹幕为吸引点,当大量的吐槽性评论从视频上飘过时,受众的注意力会被他人的评论所吸引,进而产生自己对这一视频的全新评判和解读。而观看者也可以实现与其他观看者的线上延时互动,表达对该视频的看法和意见。这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和乐趣。

常浏览视频网站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而这其中又以“宅”的青少年居多,因此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往往是独自一人,面对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视频,缺少互动感与交流感。而弹幕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与传统的评论区、留言板不同的是,弹幕在视频中的出现时间具有同时同步性,观者在观看到某一片段时,屏幕上所出现的弹幕也恰好是他人对此段视频的评论。因此,弹幕也常给人以“实时评论”的错觉感。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也逐渐参与到了“拟态环境”的构建中,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人们通过网络,获知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参与到“拟态环境”的构建中。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他人的评判和意见,而这些评判和意见也正是通过弹幕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网络空间而获知的。人们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在这种“拟态环境”下发生了变化,网络的虚拟性质使得人们在交流沟通中更加善于对自我的表露(在公开区域表露公开的自我)、减轻心理的防备,并对事物进行价值评判。弹幕的兴起与发展符合了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及受众的心理特征。而人们在弹幕视频网站上得到的自我认同与社交的需求,也拓展了青少年人与人之间的延时沟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群体作为主体受众也不足为奇。

2 弹幕文化特点与弹幕视频的传播方式

弹幕视频的兴起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人们在影院、电视上观看视频时,无法对视频进行吐槽和评判,同时也无法得知和围观他人的评论;而弹幕视频的出现使得人们从弹幕中可以得到群体的归属感与社交感。

作为一种网络视频,弹幕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以电子传播方式为主。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观看弹幕视频,进行吐槽和围观,从而完成了一次由传者到受传者、受传者成为传者而再次进行传播的多次传播过程。这一传播过程是通过电子网络实现的,传者和受传者多是处在同一社交圈或兴趣圈的志同道合者,而传播过程又具有多向性、接近性和圈层性的特点。

弹幕视频网站不仅是一个弹幕视频的传播网站,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平台。在这一平台里,对“二次元”“ACG文化”等元素感兴趣的群体,会自发地对自己所喜爱的视频发送弹幕,同时“up主”(指上传视频者)也会上传各类视频,成为弹幕视频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在这一网络平台中,一些资深的“up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可信性,定期发布相应视频;而受传者则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泛、结构复杂、流动变化量大等特点,传者与受传者之间处在一种圈层关系之中。这种传播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被动的传播,而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碎片化且受众易参与、愿意参与的传播。

弹幕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将空间、时间和媒介的功能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信息交流的融合式互动。受众在观影的同时在虚拟的空间里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弹幕的延时交流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常给人以即时的错觉感;弹幕视频网站在传播娱乐视频的同时扩大了受众的社交范围,将媒介的娱乐功能与社交功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些融合在弹幕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弹幕视频对时空的重新构建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受众,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3 弹幕视频网站的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在弹幕视频网站平台中,青少年作为网站面向的主要群体,无论是作为弹幕视频的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具有一定的共同行为特征:

1)追求对自我的表露。在弹幕视频网站中,许多人会上传分享有关自己的视频,以表现自我的价值判断和追求。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处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使得传播者更多地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不同于现实交流,在该类网站中,这类群体作为视频的发布者、传播者,通过弹幕视频的形式来塑造一个自己希望他人看到的“理想形象”,同时对不希望他人看到的部分形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隐藏。这也是一种价值标准控制下的选择性表露。

2)追求物质利益及精神利益。在该类网站上进行直播、积攒人气,可以获得观者的礼物及打赏,直接转换成物质利益。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传播者通过开直播、发布视频等方式,采用“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将自己所感兴趣的、希望他人看到并获得他人赞赏肯定的内容分享出去。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自身对精神利益的诉求。

3)与他人的传播互动。在弹幕视频网站上发布或观看他人的视频、评论,会产生与他人正在进行“即时互动”之感。网络平台拥有的大量受众扩大了互动圈的范围,也使得这种大规模的互动成为了可能。这种对互动的需求成为了该类网站拥有较大受众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4)弹幕视频的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可以随时相互转换。在该类网络平台上,视频的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他人发布的视频及评论的弹幕,成为其他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而一个传播过程中的受傳者,不仅可以观看他人传播的弹幕视频,同时也可以发布分享自己的视频,成为另一个传播过程的发起者。在该类网站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进行相互转换的。endprint

4 青少年群体偏爱弹幕视频网站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群体成为弹幕视频网站的主要受众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作用而成的:

1)对自我表露的需求,以及对情感寄托和情绪释放的需要。弹幕视频网站不仅具有视频传播及娱乐的功能,同时也兼具社交功能。而在这个平台上,人人互不相识,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寄托情感、释放情绪。

2)出于從众心理。弹幕视频网站主要面向的群体为青少年,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较为丰富,会随时对该类网站进行讨论和评判;当周围有一定数量的同龄人已成为了该类网站的用户,那么青少年就会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出于从众心理跟风关注。

3)满足自身的表达欲、沟通欲,获得情绪宣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手机、电脑的普及,青少年更多采取了线上交流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通过围观和发表吐槽性评论,青少年可以较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与自己看法、意见相同的同龄人,进行沟通和情感倾诉,满足自身对沟通表达的欲望,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获得情绪宣泄。

4)获得平等感、满足感与成功感,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群体性参与的欲求。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与长辈、晚辈之间的代沟及年龄差距,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封闭心理,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平等感与交流感,而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则可以得到这些感觉,参与群体性的交流沟通则会使青少年产生群体归属感。

5)得到自我的提升,展现个人特质。观者可以在观看他人的视频或弹幕评论中得到观点的启发,并可以通过互动展现自我的学识、价值取向和鉴赏水平,从而得到自我水平的提升,展现出自我的个人特质,得到优越感与自豪感。

5 结束语

尽管在版权、观影体验、谣言与虚假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争议,但弹幕视频依旧有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弹幕视频网站的出现和发展迎合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与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心理契合度。而抓住了心理契合,才能抓住受众的眼光,也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1]袁之洲.弹幕视频的传播特点浅析[J].试听,2017(3).

[2]郭瑞芳.网络青年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余霞.传播心理学笔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行为特征
基于老年人游憩行为的城市公园适老化设计研究
一种基于时间变化的用户出行和特征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