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山民居柱础雕刻中的“鱼”及其文化解析

2017-09-16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艺术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梨园民居雕刻

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巴山民居柱础雕刻中的“鱼”及其文化解析

李祥林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系马氏家族聚居地,现存穿斗木结构民居建筑院落58套。编号为25的院落,柱础使用材质坚硬的石头,一般是上圆下方或圆方之间有八面体相结合的多层式。雕刻主要见于方形部位,朝向屋子的一面未雕,其余三面及四角是吉瑞动植物纹样浮雕,其中有不同造型的“鱼”。从文化人类学来看,与建筑相联系,鱼往往成为辟火的象征;与家族相联系,鱼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生殖祈愿;与功名相联系,鱼寄托了对仕途的向往。此外,梨园坝村民居柱础上迄今犹见的“三鱼共头”雕刻,也为修正学界的某些说法提供了来自田野的实物证据。

巴山民居;梨园坝;柱础;鱼;三鱼共头

地处川东北大巴山的巴中地区石刻遗存丰富。就其题材言,大致分三种类型:宗教文化石刻,以南龛石窟为代表;红色文化石刻,以红军标语为代表;民俗文化石刻,以村落民居为代表。2016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巴中市“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称号。2012年7月,与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同仁前往该市所辖通江县乡下考察传统村落,我对其民居柱础雕刻中的“鱼”印象颇深。下面就以此为题,立足人类学的跨学科视野,结合民艺、审美、习俗、考古等进行梳理和解析。

通江古属巴国,秦隶巴郡,西魏建县,今为巴中市所辖。我们去的是一个山村,叫梨园坝(又称“犁辕坝”,得名有多种说法),属通江县泥溪乡,2016年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月10日上午,在巴中市文联人士陪伴下,我们驱车从巴中出发,穿过通江县城,往东沿G347(原S302)通铁公路(通江县城至铁林城)前行50多千米至泥溪乡,再顺着山道进入梨园坝村,路况尚可(水泥路),全程行车3个多小时。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的房屋随地势层层递升,错落有致,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与山水自然、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由于地处较偏远,民居基本保持传统式样。据当地人告知,梨园坝村现存穿斗木结构民居建筑的院落58套,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30套,明清建筑28套(四合院5套,三合院23套,保存较好的有20套,年久失修的有8套)。该村落系马氏家族聚居地,今村委会所在地即马氏宗祠旧址,虽仅存祠堂和戏楼地基以及巨型石狮等遗迹,仍使人不难想象当年气势。屋侧有额书“扶风郡”的石碑,记述马氏家族入川谱系,称自周以来扶风马姓“历朝显爵,今古无穷”而难以详述,特表“大元之先公”,谓“始祖马青钱系湖广德安府麻城县人氏,特授四川顺庆府知府,后落业于保宁府通江县龙蛇坝”,第四代“泗龙特授广信府知府移小牛口及梨园坝”云云。据此记载,梨园坝马家的直接先祖是元代从湖广之地因任职而迁居四川的。曾任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的马泗龙在梨园坝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家业强盛,奠定了马氏家族在该地的基业。梨园坝马氏家族,据称出两位知府,明代还出一位将军和两位县令,家世不可谓不显赫。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子嗣兴旺,形成了今天该村聚族而居的马姓600余人。从古迹看,这个村落有颇具规模且雕刻精美的古墓20余座。其中3座南宋岩墓,据石刻文献资料,墓建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川、陕相邻,梨园坝地处米仓古道的支线洋壁道上,其后山有“铁林城”,清嘉庆和咸丰年间曾两次加固维修(有《万古千秋》《永垂不朽》等碑记事),是自秦入蜀的军事要道米仓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地势险要,其城墙、城门犹存。据当地研究者推测,该城当构筑于明末清

初,是马氏家族用来保境安民、防寇避乱的。①有关情况请参阅《中国传统村落——通江梨园坝》第55~57页。该书由彭从凯摄影并撰文,2014年9月内部印刷。

梨园坝的院落大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如今这些民居受到当地政府重视,分别编号挂牌保护,各家各户仍由村里人居住和管理。见有客人来,村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介绍情况。山村的房屋建筑,以土木石为材料,系穿斗式结构,两面坡屋顶盖着小青瓦,多为平房,也有带干栏式回廊的吊脚楼。除了木材(该村民居建筑上的动物、植物等木雕纹饰多亦精美),房屋的基脚、柱础、墙体、地面等对石材运用亦多,引人注意。如山脚处1号院,本系四合院结构,堂屋面阔五间,建筑应在百年以上,据挂牌介绍:

基石材质的选择,普遍讲究,正堂屋前的“落地檐”门坎石条尤其考究,都是罕见长条整石,长达丈余,外侧呈半圆形,打磨细致,工艺高超。石砌天井“地坝”,按方正规制,沿中轴线设计为“拥堂”格局,庄严肃穆,彰显尊卑秩序,无言传输着正统之礼仪,威权之震慑……拥堂上方呈方正形的“镇宅石”设计镶嵌,笃实稳健,从心理上给主人以鼓动安抚等的暗示,堪称微妙,应是中国文化经典性的人性化细节。(挂牌原文如此)

又如21号院,系三合院,有走马转角楼,门窗雕刻图案亦佳,据介绍:

阶条,长且大,长丈余者随处可见。总体上分析其房屋、石雕等建筑,颇具秦汉之风。尤其是祠堂前一对石狮,体量巨大,造型威武雄豪,工艺精湛,明显得源于地理上靠近陕西、古长

安。历史上,工匠世代深受主流文化影响。

这种长且大的阶条石在山上民居院落多见,有的还刻有精美的图案。从上朝下走时,经过镌刻“毛主席万岁”的巨石,右转来到又一个院落。长方形院坝以石板铺就,体积不小的石阶条顺屋檐走势呈直角砌得整整齐齐,有十多条,每条石上都有保存尚好的花草、动物、祥瑞图案等浮雕,造型生动大气,让人想见当年主家的气派。而在村寨上方院落前面坎下那座硕大的石碑更令人惊奇,上面的戏曲人物雕刻、繁复的装饰纹样,以及四柱亭式镂空雕刻,让人赞赏不已。除了这些,山村院落间那形态多样的柱础及其上的雕刻也吸引着我。

柱础是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之一,有圆形,有方形,讲究的还会做成鼓形、瓶形、兽形、莲花形、六面锤形等,不一而足。华夏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梁柱系统是主要承重骨架,所以历来重视柱础的设置。柱础以石制作,作为立柱底部的收头,最基本的功能是避免木柱直接跟地面接触,起着稳固、防潮的作用,同时又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具有装饰和审美的效果。随着柱础形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其上的雕刻纹饰,并赋予多种象征寓意。宋代《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在介绍石雕纹样时说:

一曰海石棉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或于华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②该书有梁思成注释本,见《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六朝隋唐的柱础石雕上多见人物、狮兽、莲瓣、蟠龙等,及至明清时期,其形制和雕饰更见丰富,制作工艺愈高。梨园坝民居建筑的柱础,从造型到纹样都多姿多彩。按照主家意愿,经过巧匠之手,柱础被做成装饰美化、祈福辟邪的种种式样,既从审美上赏心悦目,又表达了民间信仰诉求。特别是堂屋正厅檐廊下的那几只柱础,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别致,而且雕刻精美,烘托着主家房屋的格调和气势,成为韵味独特的民艺作品。来到梨园坝,我们把车直接开到山村上方,下车后先步行去高处的院落,然后再朝下走,依次考察。我们所到的最高处院落编号为25,平面呈直角“∩”形,开口处有三级式台阶,布局讲究,气势不凡。居高临下,由此可俯瞰这个马姓为主的村寨。据巴中市文联彭从凯介绍,此院落建筑是清末民初的,处在村落所在山坡的三分之二左右高度。正上方是堂屋,堂屋及两侧房屋有避雨的檐廊,廊下的柱础引起了我的注意。柱础使用的是材质坚硬的石头,一般是上圆下方或圆方之间有八面体相结合的多层式,雕刻主要见于方形部位,朝向屋子的一面未雕,其余三面及四角是象征吉瑞的动植物纹样浮雕,其中有不同造型的“鱼”。图1所示即雕刻在不同柱础石角上的三条鱼,很见匠心。第一幅是一条鱼的侧面,鱼尾上翘,鱼身似船,整体采用平面浅雕,形制朴拙;第二幅是一条鱼的正面(略有残缺),只雕出头鳍,两侧胸鳍作扇面展开如雄狮状,造型别致;第三幅是一条鱼的整体,身体朝内弯曲,朝外翘起的头尾以高浮雕表现(尾部有残缺),鲜活生动。跨入正面堂屋前,仔细观察檐廊下由圆形、八面体和方形三层组构的柱础,我还发现了奇妙的“三鱼共头”雕刻,这勾起了我十多年前行走川南地区的回忆。

图1 梨园坝民居柱础上造型多样的鱼

鱼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中国造型艺术中,从原始彩陶的“人面鱼纹”“鱼蛙纹”,到宋明绘画中的《鱼乐图》《藻鱼图》等,从历代文人作品到各地民间艺术,对其的意象化表现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通江梨园坝马家老屋柱础雕刻中的鱼,造型生动,构图多样,其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象征寓意也颇丰富。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切入,我认为,这些“鱼”意象叠加、交织的多重民俗审美含义,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一)鱼与建筑——辟火象征

鱼作为吉祥的民俗符号,多见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在华夏传统建筑上体现尤多的是“悬鱼”。此乃悬于山墙人字形博风板相交处的一种建筑装饰物,又称“垂鱼”,通常以木板雕刻而成,多为单鱼或双鱼造型(硬山式房屋不出山,悬鱼随之变体为砖雕或粉绘于山尖处)。历朝历代,见于各地房屋的悬鱼及其变体,式样众多。根据主家的需求和祈愿,形形色色的悬鱼出自民间创意,旨在祈福禳灾求平安。屋顶悬鱼习俗,主要见于中原、浙闽、西南地区。传统木结构民居易遭回禄之灾,古人认为雕刻上与水有关的图案及文字,能镇火避火、消除火患,因此,悬鱼不单单是装饰性构件(也不排除视觉审美),鱼生水中,鱼也是水的象征,从巫术思维和信仰心理看,悬鱼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借鱼所象征的水使房屋避免火灾。人们还把汉字“水”或“壬”“癸”(壬、癸五行方位代表水)跟鱼图案组合在一起,强化“以水克火”的民俗寓意,如浙江定海、苍南的民居。①详见《解读定海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件》(下),h t t p://d h n ew s. z j ol.c o m.c n/dhne w s/syste m/2011/06/15/013868945.sht m l,2011年6月15日;《悬鱼:即将消失的古建构件》,http://www.c n x w.c o m.c n/syste m/2011/06/12/010796354.sht m l,2011年6月12日。在中国云南丽江,民居屋顶有造型多样的悬鱼;在日本大阪、京都的寺庙中,也屡见悬鱼。按照五行学说,火克木,水克火,在建筑物上刻鱼,镇火之意昭然;从阴阳理论看,火属阳,鱼属阴,以阴制阳,以求阴阳平衡。梨园坝村依山而建,传统民居为穿斗式木结构,对火灾的防范尤其是山地村民眼中大事,这从院落中用于蓄水的大石缸也不难看出。然而,不知是何缘故,我们在梨园坝并未看见悬鱼(也许过去有,但未保留下来),那么,这些雕刻在木柱石础上栩栩如生的鱼,理应作为“辟火”的民俗象征物,而跟悬鱼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安放在房屋的木柱之下,承载着木结构老屋的立柱。此外,考诸古籍,图1第二幅之鱼跟《山海经·北山经》中名曰“鰼鰼”之鱼的形态很相近,后者“其状如鹊而十翼”,其功能正是“可以御火”。

(二)鱼与家族——生殖祈愿

鱼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单单是房屋辟火的象征,其更多时候表达的是多子多孙、家族繁盛的祈求。譬如,“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压盖封檐裙板中缝的‘悬鱼’,除了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护悬挑檩头之功能以及富有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同时,更深深蕴涵着纳西民族对种族繁衍的热切祈望,蕴涵着纳西民族以鱼象征配偶、情侣、生殖、繁衍的生殖崇拜的信仰观念”[1]43。陕、甘地区民间剪纸中,以人、鱼组合的造型常见,亦表达着同样主题。当年,闻一多对鱼作为生殖崇拜象征进行考察后写下《说鱼》一文,指出:

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蕃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蕃殖即如此被重视,而鱼是蕃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现在浙东婚俗,新妇出轿门时,以铜钱撒地,谓之“鲤鱼撒子”,便是这观念最好的说明。[2]134-135

接着,他从人类学的跨文化角度写道: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以鱼为象征的观念,不限于中国人,现在的许多野蛮民族都有同样的观念,而古代埃及西部亚洲以及希腊等民族亦然。崇拜鱼神的风俗,在亚洲西部,尤其普遍,他们以为鱼和神的生殖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2]135也就是说,鱼作为生殖象征具有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意义。由此,马氏老屋柱础上那共有一头的“三鱼”,在此语境中亦含义昭然。说到“鱼”和“三”,赵国华在论述半坡彩陶鱼纹时有所分析,他认为:

半坡先民极早就拥有“三”这个数的抽象概念,大约和对鱼的认识密切相关。在他们分食鱼的时候,或者将“一”条鱼分为头、身、尾“三”部分,或者将“一”条鱼视为等于“三”个鱼头。他们由此引出了“一分为三”“以一代三”“合三为一”“一与三相通”等复杂的数学概念,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到抽象鱼纹的绘制中。这或许是人类象数思维的最早实例。[3]101

着眼本土哲学,“一”与“三”的符号象征又指向“道”,表达着古人对天地万物本源及生成的认识,如道家鼻祖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体现的是“生生不息”之意。梨园坝马氏民居柱础石雕鱼的“一”(鱼头)、“三”(鱼身)组合,从象征看,与此义不无吻合之处。

(三)鱼与功名——仕途向往

一般说来,鱼出现在民居柱础石雕上不算少见。湖南省隆回县西洋江镇湖桥村宁氏湖公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其柱础石雕引人注意,据研究者介绍:

湖公祠柱础上雕饰的动物题材以龙、凤、麒麟、狮、牛、马、羊、鹿、喜鹊、蝙蝠、鱼、仙鹤、猴、猪、兔子、娄鼠(当地传说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动物)等受到人们喜爱或名字有吉祥意义的动物最多……“鱼”题材在数量上有单只鱼、双鱼、三鱼之分。在形式上或张嘴或翘尾,双鱼多成交叉状或旋转成太极图案,三鱼嘴相对旋转成放射状,设计感十足。在品种上又有鲤鱼、鲶鱼等区别。同时“鱼”还与其他题材搭配组合,如鱼鹰捉鱼、鱼化龙(鲤鱼跃龙门)等。[4]48

的确,华夏民居柱础石雕中单鱼、双鱼、三鱼皆有,但类似梨园坝马家老屋柱础上的“三鱼共头”则不多见。

图1第二幅中,从鱼之正面头、鳍看,造型似为狮子鱼,也可能是“鱼化龙”。狮子鱼,又名“蓑鲉”(pterois v olitans),长着一对大大的用来吓唬敌人的胸鳍,这是其体型尤为别致之处。或者为飞鱼,其为了躲避水中其他掠食者而进化出了能飞的胸鳍。《山海经·西山经》所载“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的文鳐鱼即属飞鱼类,云此鱼“见则天下大穰”,以之为丰年征兆。马家老屋的柱础上若雕刻的是此鱼,依然符合祈求吉瑞的民俗心理。狮子鱼分布于朝鲜、日本以及中国东海、黄海等海域,它的胸背有长长的鳍条和刺棘,形似蓑衣,鳍棘具毒腺,遇敌时即侧身以背上鳍棘向对方冲刺。通常,这些鳍条都处于展开状态,就像刺猬,掠食者无从下手。从观赏角度看,这些鳍条和刺棘又好像戏曲演员背部所扎靠旗,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大巴山中马氏家族老屋以此鱼作为柱础纹饰,用意当不难理解。而就鱼化龙言,此或为“龙鱼”之貌。在中国,民间传说有龙鱼,其有鳍有翅(梨园坝25号院柱础正面雕刻的鱼形与此不无契合之处),形似鲤鱼又跟普通鱼类有别。人们相信,龙鱼像龙一样生活在水中,神力非凡。究其渊源,龙鱼信仰当来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或“鱼化龙”象征着求取功名如愿、“金榜题名”。定居梨园坝的马家祖上原本入仕为官,其房屋建筑上出现龙鱼雕刻也是自然(象征求取功名的图形在梨园坝村各院落的木雕和石雕中多见,连柱础上的“三鱼共头”也与此不悖,见下文)。

图2 梨园坝马家老屋柱础左右对应的两侧面

2003年10月,从河北武强旧城村贾家老宅屋顶上,发掘出150多块年画老版。据房屋主人说,贾家从事年画印制及销售已有六代,作品远销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当年祖辈分家,立有契约,明确规定画版等“只许使不许卖”。在清咸丰年间分家文书上,写着贾家有画版520块,贾振邦的曾祖分得200余块。画版传到贾振邦父亲手上后,虽历经战乱、洪水等,但一直被老人视为命根子而严加保护。老人最后把所有画版藏在房顶的砖瓦与苇箔之间,立下遗嘱要后人好好看护。这批年画老版中,有一幅被今天武强年画馆视为镇馆之宝的《三鱼争月》:画面主体是三条鲤鱼共有一头,其上方是一轮圆月,下方左右两侧还各有一组小型的三鱼共头,题字“三鱼争月”。冯骥才对此幅年画情有独钟,他在《古版〈三鱼争月〉考析》中写道:

三条肥大鲤鱼争用一个鱼头——它们使足力气,摆尾翻身,跃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这种奇异而充满情趣的手法,是为了强调一个“争”字。但实际上它们不是在争头,而是在争天上的一轮明月。为了陪衬气氛,对比三鱼之巨,左右还各安排一组同样在争头——争月的小石斑鱼。它们为什么要争月呢……这里并非画一个典故,而是使用民间年画中惯用的谐音手法,将“月”谐音于“跃”,看似“三鱼争月”,意为“三鱼争跃”。鲤鱼跳跃即跳龙门,民间传说中,鲤鱼跃过龙门就能成龙,腾空上天。科举文人把考中状元叫作“鲤鱼跃龙门”,老百姓则把生活幸福的飞跃也称作“鲤鱼跃龙门”。争跃是争着跃龙门,去取得更好的生活。[5]155

也就是说,这共头的三鱼争相跳跃的画面,表达的是跟功名祈愿相关的“跃龙门”。发掘的古版中,有带“盛兴”“复盛兴”“盛兴店”“盛兴画店”字样的。从风格看,其年代下限为民国初年,上限至清代咸同年间。冯骥才推测,盛兴店比盛兴画店要早些,前者改为后者大约在同治年间。他说:

倘若《三鱼争月》真的是盛兴店的刻品,也一定是更早的古版的翻刻版。因为它画风太古老了。如果单说“三鱼争头”的形象,我认为它的产生一定更早,因为在中国各产地的年画中都没有出现过“三鱼争头”的形象,据说只在湖南侗族人的古代石刻中出现过。照此说来,它就远远不是清代中期可以界定的了。[5]157-158

着眼造型艺术,求证于来自地下的考古实物,可知“三鱼共头”(亦有人称“三鱼争头”)本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古老的符号,它奇妙的身影远在汉代画像石中便已出现。

我初次看见“三鱼共头”实物,是20世纪90年代在川南泸州所辖的合江县。1999年5月,四川省傩文化研究会与泸州市文化局在赤水河流经的合江县联合召开“新时期傩文化研讨会”,与会代表有40多人。会议期间,参观了县文化馆历年发掘收集的汉代石棺。那时,该县还没有专门的博物馆,各种石雕文物都放在过道及空地上。合江是四川汉画像石棺的集中地之一,该地出土的30多具汉棺在中国美术史上名声甚响,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颇具代表性,为学界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合江是长江上游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古称符阳县,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多见于崖墓,整石雕刻,一般长220~250cm,高70~90cm,宽60~80cm。在县文化馆参观时,一具石棺引起我的注意,该棺B侧有以蟾蜍、玉兔、九尾狐、三足青鸟以及“三鱼共头”组合的图案,鱼上方还有一只飞鸟。当时手中无相机,回到旅店后,我还凭记忆将这组图像描绘在笔记本上,至今保存。这具编号为4的汉棺,1994年12月出土于合江城区张家沟2号崖墓。对比梨园坝民居柱础上的“三鱼共头”,不难发现二者在整体造型及雕刻手法上的相通之处。梨园坝马家老屋的“三鱼共头”位于多层式柱础的方形部位,与之相对的另一面雕刻着玉兔(图2)。若二者都与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有关,则该柱础雕刻也体现出长寿祈愿。嫦娥便因偷食丈夫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不死之药”而飞升月宫。再看武强年画《三鱼争月》,除了“鱼跃龙门”典故,是不是也有向往飞升月宫长生不老的寓意呢?

图3 三台县郪江镇崖墓石刻“三鱼共头”图案,如今被借用在园区景观墙上

着眼古史,鱼跟先民生活关系密切,鱼纹多见于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汉棺及石刻中的“三鱼共头”亦屡见于黄河流域,以晋、豫、鲁为例,就有山西离石马茂庄左元义墓东汉和平元年(150年)画像石、山东肥城栾镇村东汉建初八年(83年)张文思为父造祠堂后壁画像石以及杜甫故乡河南巩县东汉崖墓石刻①详见韩永林、吴晓玲《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雕塑》2009年第2期;傅永魁《河南巩县石窟的新发现》,《考古》1977年第4期。。仍把目光转回四川,就我走访所见,除了川南合江,在川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石棺上也有发现。三台县今属绵阳市,该县郪江镇农历五月二十八有传统的城隍庙会①参阅李祥林《巴蜀地区的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并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夏天,我专程去了三台郪江赶庙会,参观了有名的郪江崖墓(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崖墓群中,金钟山2号崖墓石棺侧板上便有“三鱼共头”浮雕,其居于画面中央,左右还有麒麟、朱雀。200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台郪江崖墓》对其做了介绍。不仅如此,当地文管所还使用此“三鱼共头”图案作为园区景观墙上的装饰(图3),向游客展示。汉代以后,“三鱼共头”也屡见于瓷器上,如安徽六安椿树镇唐代墓葬出土的白瓷研盘上的纹样、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韩城出土元代褐釉贯耳壶表面图案。以扶风地望自豪的通江梨园坝马家,对此传统祥瑞图案自然是不陌生的。

2014年10月中旬,四川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启动会在成都召开。会间我遇见巴中市文联的彭从凯,他告诉我梨园坝还有一处老屋柱础上有“三鱼共头”图案。该房子在更高的山坡上(我们前次未去),房屋的建筑年代大致在清道光时。随后,他以9月新出摄影册《通江梨园坝》相赠。影册中有他所说的柱础,只是三鱼所共之头完全简化为等边三角形,鱼身则圆鼓鼓的,雕刻手法为阴刻,造型风格更简朴。

走向田野,着眼民俗,就“三鱼共头”作跨地域和跨民族观照,我们会有更多发现。在中国南方地区,侗族有“识鱼认族”之俗。他们认亲或认族,先问对方知否“一脚踩三鱼”。若答对了,便视你为同族亲人;若答不出,则被认为其中有诈。“一脚踩三鱼”相传跟侗族祖先“飞山蛮”的“三鲤鱼共头”图腾有关:“侗家后裔,把这个图腾画在或雕刻在庙堂、鼓楼和住房等建筑物上,绣在枕头被单或褙底上,特别是刻在每座桥头铺路的青石板上,行人踏桥进村时,谁个不‘脚踩三鲤’呢,若不知其中的奥诀,就不会认你为亲人。”[6]有似梨园坝,在湖南靖州飞山村的柱础雕刻中亦见“三鱼共头”,有解释称:“这是一个部落联合的标志。三个部落是三条鱼,共一个头目。表示三个部落和平共处”[7]。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山区,至今尚存许多古迹,其中有“三鱼共首”石刻。有此图案的石板桥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原由四块长4m、宽0.8m的石板拼合而成,现存一块石板上刻着“三鱼共首”。究其含义,有说是为了纪念龙脊廖家先祖三兄弟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功绩[8];也有称,当地有廖、侯、潘三姓,村民身份也是多民族,该图案的“寓意是廖、侯、潘三姓的和谐团结,更深一层的寓意是壮、瑶、侗三族的和谐团结”[9]。而在贵州,距离从江县城20k m的银潭侗寨有凿于清代的水井,其中圆井有二,一内圆外方,一内外皆圆,井壁用三截桶形石头做成。内圆外方那口,井沿四角分别刻有鸳鸯交颈、“三鱼共头”和铜钱图案,四周则镌刻花草纹和斜线纹。[10]此外,在中国民俗艺术领域,利用同构共生原理的“三鱼共头”,还见于四川地区的蜀锦纹样、民国时期的砚台雕刻、元代耳壶和民间剪纸等。不仅如此,极富创意的该符号还出现在北方秧歌表演的队形变换中,亮相在汽车轮毂的设计上……

梳理本土造型艺术史上的“三鱼共头”,有论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东汉时期的三鱼争头图多出现在画像石上,阙、祠、墓都有,仅一例刻在石壁上,其他质料的艺术品上未见此图,似乎只有石刻工匠对它感兴趣。而汉代以后的石刻艺术中却未见它,仅在瓷器上见到它的身影。”[11]141就我走访所见,此处末尾语可商榷。当今时代,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提倡“多重证据法”,主张在传世文献、地下考古之外还应注重民间田野。该论者关注到“地下”文物但未顾及“民间”案例,所下断语难免有偏。综观上述案例,“三鱼共头”透露出的“繁衍昌盛”“富足有余”“奋力进取”“族群团结”等寓意无疑具有普适性,这对于从“湖广麻城”迁至川北大巴山聚族而居的马氏家族,也是适用的。

[1]罗汉田.残留在民居中的“生殖崇拜”[J].民间文化,1999(2).

[2]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雷永明.古代祠堂装饰艺术研究——以湖公祠柱础装饰艺术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冯骥才.年画行动:2001~2011木版年画抢救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侗乡鱼俗[E B/O L].[2017-06-02].http://hunan.51yala.c o m/H t m l/200778 22317-1.H t m l.

[7]凤凰扎狮子头的聂胡子是出名的“美髯公”[E B/O L].(2012-10-30)[2014-04-22].http://hunan.sina.c o m.c n/tra v el/m essage/2012-10-30/ 094323006_3.ht m l?f ro m=hu m an_x gbd.

[8]龙脊梯田——梦幻中的美景[E B/O L].[2014-07-20].http://www.glhantang.c o m/inde x.php?m=H_ne w s_lis&a=sho w&id=9761.

[9]龙脊古壮寨[E B/O L].[2017-04-09].http://baike.so.c o m/do c/3064712-3230396.ht m l.

[10]银潭侗寨简介[E B/O L].[2014-07-25].http://www.c aissa.c o m.c n/yintantong z hai/synopsis.

[11]杨爱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三鱼争头图探析[J].民族艺术,2013(3).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The ImageofFishon theColumn BaseofDomestic Architecture in Bashanand ItsConnotation

LiXianglin

As habitation of the Ma households,Liyuanba village in Nixi township of Tong jiang county boasts 58 domestic com pounds featuring chuan-dou type structure.The NO.25 com pound is charac teristic of stone column bases which are round on top and square at the base orw ith octahed rons in between.Excep t for the facet facing the hallin house,the other three facets of the square base are decorated w ith reliefs ofanimals and p lants w ith ausp icious significance,among which are fishes ofvarious types.In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anthropology,the image of fish em p loyed in connection w ith architecture is a token ofevading fire;w ith household,thew ish ofeverlasting posterity;w ith fame and honor,the asp iration forofficialpositions.Besides,the existing relief featuring three fish sharing a head lends physicaltestimony to the rec tification of some views of the academ ic circ le.

Domestic Architecture in Bashan,Liyuanba,Column Base,Fish,Three Fish Sharing One Head

J026%%%

A

1003-3653(2017)04-0072-07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4.009

2017-05-16

李祥林(1957~),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与文艺美学。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ZD02)。

猜你喜欢

梨园民居雕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On art
雕刻树叶
梨园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