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时期苏联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及其影响
2017-09-16胡清清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胡清清(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新中国时期苏联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及其影响
胡清清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1950年代,新中国引进了大量苏联美术展览,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油画展览有“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等。这些展览的举办,以及来华苏联专家配合进行的油画技术指导,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得以传播、推广和发展。
新中国;苏联;油画展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的外交环境,我国积极利用各种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来打开外交局面,巩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1950年,新中国同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友好关系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术交流方面,新中国引进了大量展品丰富的苏联美术作品展览会。(表1) 1952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全面展出苏联各个领域取得的社会主义成就。为此,北京、上海开始建设苏联展览馆以学习、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1954年9月建设完成的北京苏联展览馆主体结构采用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体现“中苏友好”的主题,馆名由毛泽东题写。1954年10月2日~12月26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此举办,“毛泽
表1 苏联来华主要美术展览一览表①笔者根据吕澎《中国艺术编年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1 2年)第550-671页相关内容制表。
一、苏联油画荣誉的全面展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是新中国时期以苏联为榜样、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前往参观,毛泽东曾亲自撰写题词”[1]。
表2 1954年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上获得“斯大林奖金”的油画作品①笔者根据《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纪念画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第9-48页相关内容制表。
1954年10月2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北京苏联展览馆造型艺术馆展出“苏联造型艺术”280件美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和版画等各种形式,其中油画馆展出90多件各种题材的油画,许多都是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作品(表2),是苏联油画最高荣誉的集中展示。1939年12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决议设立“斯大林奖金”,旨在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和文学艺术创作。1941年初,苏维埃政府对绘画、雕刻和版画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第一次授予了“斯大林奖金”,15位苏维埃造型艺术巨匠获此荣誉:“涅斯基洛夫、约翰逊、穆希娜、梅尔库洛夫、玛尼泽尔、叶法诺夫、萨里扬、汤姆斯基、卡加巴杰、托伊宰、英格尔、鲍戈留波夫、菲陀罗夫斯基、萨莫基舒、盖拉西莫夫”[2]6。“斯大林奖金”的授予,是对苏联最高艺术成就的总结,并且日益刺激艺术家创作符合人民需要的作品。
革命历史画是苏联油画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此展览会上,油画家德·阿·纳尔班殿所描绘的两幅关于社会主义领袖形象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伟大的友谊》表现了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中苏两国领袖会面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历史情景。该画描绘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领袖风范以及真诚合作的精神面貌,也象征了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纳尔班殿等人合作的另一幅作品《政权归于苏维埃,和平归于各族人民》描绘了在斯莫尔尼宫举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宣布“全部政权已归苏维埃掌握”,并通过和平法令的情景。苏联画家表现了革命领袖列宁的伟岸形象,以及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映卫国战争的历史画也是苏联油画最主要的题材之一,费·谢·波戈罗德斯基《光荣属于阵亡的英雄们》表现了为国牺牲的英雄,维·格·普兹尔科夫《黑海水兵》描绘了海军登陆的瞬间,彼·亚·克里沃诺果夫《布列斯特要塞的保卫者》和《胜利》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保卫要塞以及攻克柏林的重要军事场景。军事画家米·波·格列科夫的作品《机关枪二轮车》和《在哥萨克人的田庄里》,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写照,是为了号召工农红军对国内外反动派提高警惕和战斗力而创作的。
卫国战争增强了苏联美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战争及和平题材成为苏联画家当时创作的主要内容。亚·依·拉克提昂诺夫的作品《前线来信》(图1)在当时苏联产生广泛影响,后来也在新中国广泛印刷和传播。此画展现了战争期间的温情场景:战争后方,军人家属日夜期盼的前线来信终于收到,人们聚在一起读信,并且为前线战士的平安祈祷,充满人性关怀。费·巴·列舍特尼科夫《争取和平》是一幅以孩子的形象来表现和平主题的作品。作品描绘了一群法国孩子不顾危险在街角墙壁上书写和平标语的情景,远处深巷中隐约可见警察正动用武力驱散示威人群,破碎的建筑物残壁,让我们感受到二战带给这个国家的灾难和伤害。画家同时赞扬了作为未来和平希望的孩子们的勇敢、决心和机智。
图1 亚·依·拉克提昂诺夫《前线来信》,226cm×115cm,1947年,列宁格勒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图2 费·巴·列舍特尼科夫《又是一个两分》,101 cm×93cm,1952年
情节性和批判性是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如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落后的同志、现象进行的揭露和批评,以促进落后者积极反思并取得进步。这类作品有阿·列维亭、尤·屠林合作的油画《刚出版的车间墙报》,以及费·巴·列舍特尼科夫的油画《又是一个两分》(图2)等。《又是一个两分》因充满趣味性的主题表达,受到人民的熟悉和欢迎。画家描绘了一个贪玩的小学生,拿着从学校带来的分数不高的成绩单而受到家人埋怨和笑话,只有一条小狗与他玩耍,书包里露出的溜冰鞋显然暴露了贪玩是他学习不好的重要原因。小男孩惭愧地低着头并流露出尴尬的表情。这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显示出画家敏锐的洞察力及心理观察能力。这类作品还有契巴科夫《巴夫利克·莫洛卓夫》等。苏联的美术家善于发掘生活的问题,体会生活的意义,取材面很广,如谢·阿·格里哥里也夫《接受共青团员》《球门手》,施尔尼科夫《大学生》,塔·尼·亚布伦斯卡娅的《春》等,为新中国观众全面展示了苏联人民日常生活的面貌。
苏联肖像画不以刻画普通人形象为满足,而必须表现共产主义事业的积极建设者、苏维埃现实主义培养的新型人物代表以及国家领袖列宁、斯大林等的形象。费·萨·叔尔宾《我们祖国的早晨》描绘了欣欣向荣建设场景中的斯大林,塑造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缔造者和国家领袖的形象。晨光熹微,斯大林站在苏联电气化和集体化建设的旷野上遥望着远方。1944年盖拉西莫夫创作的《老画家群像》荣获了苏联国家奖金,代表了苏联肖像画的高度成就,以高超的技巧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画面中四位画家正在谈论艺术,其中三位老画家正在倾听老版画家巴夫洛夫的发言。这次展览中,“苏联画家的许多杰出的肖像画如《女优等生施布诺娃》(波日依)、《在田野上》(阿布杜拉也夫)、《尼科拉节像》、《印度民间人物》组画(叶法诺夫)、《女电焊工米赫也娃》(柯托夫)、《人民演员米海依洛夫》(梅尚尼诺夫)等等都描绘了人物独具的风貌。人物的风度、气派,他们的品格、德性,都体现在完美的艺术造型中。《集体农庄水电站的灯火》(波德梁斯基)、《莫斯科郊区的傍晚》(布罗茨卡娅)、《春日》(查果涅克)、《秋天》(罗玛金)、《白桦林荫道》(格拉巴尔)、《冷天》(克雷洛夫)、《雨后》(库普里扬诺夫)等风景画都是引人入胜的优秀作品”[3]10。描绘了苏维埃土地的富饶、壮丽和欣欣向荣。展览会呈现了苏联最杰出的油画代表作,充分展示了苏联美术的现实主义技巧。
对于新中国初期的油画家而言,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造型艺术馆所展出的油画作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对苏联油画的高超技巧赞叹不已。展览举办期间,苏联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院院长扎莫施金负责主持造型艺术馆的学术讲解,在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地,他循循善诱地向中国画家介绍苏联艺术的创作经验。数十次的讲解和讲座引起新中国数千位油画家及油画爱好者的关注,中国画家从中更为充分地了解到苏联艺术。
二、苏联油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
来华的苏联油画展览中,也有对俄罗斯古典油画的展示。1957年11月5日,在纪念“十月革命”(1917年)胜利40周年之时,“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造型艺术馆开幕,标志着中苏友谊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强化。展览会中的油画作品均来自列宁格勒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包括俄罗斯历史上45位油画家63幅作品。这种展示机会对于想了解俄罗斯油画发展脉络及精炼技法的新中国美术工作者来说无疑是珍贵的。195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第8版曾刊文《伟大的艺术、深厚的友谊——看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后》,对展览进行了隆重的介绍。
展览体现了俄罗斯从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近一个半世纪油画的发展面貌,展出从罗柯托夫(1736~1808年)到谢洛夫(1865~1911年)共45位杰出的俄罗斯画家的63幅杰作。18世纪以前的俄罗斯绘画,以“为宗教服务”为宗旨,属于东方拜占庭艺术的体系。18世纪初,彼得大帝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全面改革经济和文化,输入西欧美术。俄罗斯艺术由此逐渐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桎梏,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现。此时俄罗斯油画表现技法与欧洲还趋于一致,绘画题材也基本局限于贵族阶层肖像画,俄罗斯宫廷贵族欢迎的是代表宫廷贵族趣味、流行于当时欧洲艺术中心法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美术从教堂走向宫廷是欧洲美术发展的共同途径,这个变革不是别的,是意味着艺术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的推移。”[4]268这次展览中时代最早的画家罗柯托夫(1736~1808年),是圣彼得堡绘画、雕刻与建筑艺术研究院(即列宾美院)最早培养出的优秀画家代表,他通过学习欧洲洛可可艺术样式描绘俄罗斯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展出的《奥尔格洛夫肖像》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罗斯画家在学院派绘画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俄罗斯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倾向逐渐显现。19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发展的辉煌时代,在绘画方面,平民题材开始进入画家视野,肖像画创作内容进一步扩大。虽然展览中不乏学院派画家及其作品,如叶戈罗夫《在赴埃及的途中的小憩》采用传统圣经故事题材,但以列维茨基(1735~1822年)、特罗平宁(1776~1857年)、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开始涌现。另外,维涅奇亚诺夫(1780~1847年)《割麦人》和谢德林(1791~1830年)《岸畔渔夫》《那不勒斯的风景》对俄罗斯乡村生活进行了生动描绘。勃留洛夫(1799~1852年)对现实主义绘画形式进行探索,以一种豪放的笔触刻画了《医生、作家、翻译家奥尔洛夫》(肖像)。勃留洛夫的另一幅作品《邦贝依的末日》完成的时候曾轰动画坛,他在群众面前勇敢地提出了对农奴制度社会的看法。此画虽然还保留俄罗斯古典绘画的风格,但对“旧世界行将没落”主题思想的表达使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伊凡诺夫(1806~1858年)《基督显圣图》(图3)历时25年才完成,画家通过圣经故事传达解放的理想,浓郁的宗教情绪并没有掩盖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总之,此时的俄罗斯画家在学习西方表现技法以丰富本土艺术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反思,逐渐确立俄罗斯本民族的画风。这成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稍后的画家如克拉姆斯科伊(1857~1887年)和盖伊(1831~1894年)等所画的平民肖像画均是当时现实主义绘画的典型。
图3 伊凡诺夫《基督显圣图》,58.5cm×74.5cm,1830年代,列宁格勒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19世纪是现实主义的发展时期,也是俄罗斯艺术创造辉煌成就的世纪。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民主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举起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不仅是不加矫饰,而且具有批判性、讽刺性或歌颂性。19世纪60年代,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现实主义绘画发展起来。以别洛夫和克拉姆斯柯依等为代表的画家走出保守的学院,投入到生活,组建流动艺术展览协会——它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有力凝聚进步艺术家的重要集团。列宾、苏里科夫、希什金等通过艺术实践把现实主义提到空前高度。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艺术更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表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诞生了苏里科夫(1848~1916年)、列宾(1844~1930年)、谢洛夫(1865~1911年)三位艺术巨匠。这次展览会上也有他们的代表作展出,如苏里科夫《哥萨克人》和《士兵》,列宾《黑女人》《外科大夫皮罗戈夫像》和《作曲家列姆斯基-科萨科夫像》,谢洛夫《杜尔查尼诺夫像》和《洗马》,等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的高超技法,尤其是简练的笔触、细腻而多变的色调、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神情的捕捉,令来参观展览的新中国画家赞叹不已。19世纪末,在以康定斯基构成主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发展时期,依然有不少艺术家坚守着现实主义阵地。这次展览会中的代表作品还有阿尔希波夫(1862~1930年)《在伏尔加河上》、卡萨特金(1859~1930年)《苦力·矿工》等。十月革命之后,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原则为指导的“巡回展览画派”发展壮大,该画派由画家克拉姆斯柯依和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领导,创作了大批情节性绘画,如列宾《伊凡杀子》、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瓦·马克西莫夫《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列维坦《墓地上空》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俄罗斯当时油画的最高水平,对十月革命后一代苏联画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巡回上海展出时,仅接待专业参观人数就达到6 000人次,上海周边的杭州、南京以及中南地区均组织美术工作者赴沪观摩,其中还有141位美术工作者共临摹了165件作品。通过观摩展览,中国美术工作者对苏联美术有了比较切近的了解,如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真实性、激动人心的造型艺术感染力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技巧所融成的一系列完整的艺术形象。”[3]7-10那个时期俄罗斯及苏联美术一些名作深人人心,成为新中国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视觉记忆。大量油画作品在苏联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下不远万里来华展出,也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无私精神及中苏友谊的深厚。
三、苏联主题绘画的时代缩影: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
根据《中苏文化合作协定》的相关规定,1958年 7~9月间,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在北京、上海两地各展出一个月。7月8日,该展在北京盛大开幕,“展品布满故宫文华殿、传心殿的五个大厅。随同展览会前来我国的有苏联版画家施马里诺夫和油画家沙赫罗娃。此次展览展出油画、雕刻、版画540多件,是从苏联195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而举办的全苏艺术展览会8 000多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5]3-4。这次展览可以说是苏联造型艺术发展阶段性成就的展示。
革命历史画是苏联油画重要主题之一,主要表现革命斗争中苏联领袖的伟大气魄以及苏联军人的英雄气概。在这次展览中,乌克兰画家什马契克《列宁谈全苏电气化计划》以及施马里诺夫《列宁在检阅公民的军事训练》,刻画出列宁领导下的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时代面貌。乌克兰油画家沙达林《穿过山谷,越过平原》,以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红军战士刚毅伟岸的形象以及游击队骑马行军的气势,画面背景中的山川平原一望无际,平添了几许浪漫主义气息。许多作品表现了苏联人民为自由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如列宁格勒画家乌卡罗夫《在矿井上》、土库曼画家克雷契夫《为了美好的未来》以及哈萨克画家金巴耶夫《江吉利金的游击队》等。在展出的历史题材油画中,政治的严肃性有所减弱,而渲染抒情气氛的作品增多,画家通过细致刻画历史人物的情感,赋予画面形象以鲜活的个性和浓厚的人情味。如莫斯科女画家E.拉斯道尔古耶芙《青春》,作为一幅描绘卫国战争的作品,因浓郁的抒情格调在当时富有影响力。画面中佩戴枪支的小伙子正准备和心爱的姑娘告别而奔赴战场,他们身后的墙上还张贴着苏联当时最著名的宣传画《你参军了吗?》,远处正在行驶的火车冒着滚滚浓烟,彷佛在催促着这对依依不舍的青年人。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建设,儿女情长暂且割舍。其他一些战争主题作品叙事角度也变得更加多样而丰富。
展览会上,沉重的历史主题在参展油画作品中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作品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人民形象得到充分表现。这使展览整体呈现出乐观主义精神,也是苏联油画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理解。画家力求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塑造苏联人民新的时代形象。展出的代表作品有吉伊涅卡《铁匠》、布勃诺夫《夏日》、卡巴切克《节日归来》、西默念《谢凡湖渔民》等,都以鲜明的色彩、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气象。几幅劳动主题的作品,也比较突出。阿塞拜疆的画家T.沙拉霍夫《下班》生动刻画了下班归来的巴库石油工人意气风发地走在大路上;俄罗斯画家A.布拉斯多夫《庄员的八月》以明亮、绚丽的色彩烘托了愉悦的丰收气氛,庄员们热火朝天地劳动着,堆积成山的金黄色麦堆展现了辛劳后的硕果,歌颂了劳动的光荣;来自塔什干的画家奥卡涅索夫《棉花丰收》也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换来丰收的和乐场景。展出的油画作品中,肖像画和风景画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包括苏联著名画家马克西莫夫、伊法诺夫、安东诺夫、马留金、奥列什尼科夫、普什宁等人的作品。他们力求深入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试图以高超的技巧,深刻表达苏维埃人民的内心世界。在展出作品中,令新中国观众眼前一亮的是苏联画家描绘的中国风景与中国人形象,来自列宁格勒的画家梅里尼科夫所画的风景《长江的阴天》、马克西莫夫所画的中国陕北农民形象《年轻的农民》,展现了中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1958年,为祝贺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的举办,《美术》杂志编辑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红旗万岁!”为标题,撰文赞扬这次展览:“其所以在世界艺坛上迎风招展,永远不可动摇,是因为它与人民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联系,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崇高的任务,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它体现了苏联人民的革命的爱国主义热情,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它体现了苏联人民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和平,歌颂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6]1。这也说明,当时中国美术家正以苏联现实主义美术为旗帜和标杆,来要求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事业。此后,因为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有关的展览逐渐减少,但是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中,苏联模式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新中国时期,各种来华展出的苏联油画展览为新中国油画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提供了有效途径,苏联现实主义美术的引进为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当然,在充分肯定引进苏联油画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一边倒”的学习方法给中国美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排斥了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尤其是与欧美印象派前后的现代艺术完全隔绝,对于世界油画整体创作风貌缺乏全面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以苏联为尊的教条主义现象。1955年,曾经来华举办油画培训班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对此颇有感触:“从事油画方面创作的中国的油画家们不只应该看,应该研究西欧的、俄国的和苏联艺术的典范作品,同时也不要拒绝从中国的民族风格中吸取一些技巧的因素”[7]24。
四、借鉴吸收:苏联油画技法的引入对新中国本土油画发展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便组织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织全国画家创作革命历史主题绘画。这些图绘革命历史的创作者大多深受苏联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新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全面引进苏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苏联曾派驻专家来中国,给予美术家以技术和理论指导,盖拉西莫夫、扎莫施金、马克西莫夫和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造和走向油画民族化,给予了一定帮助。
1954~1956年,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巡回举办,对中国油画家来说,这显然是一次可长期、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机会。其中,苏联展览馆造型艺术馆不仅陈设空间宏大,展品数量和质量也首屈一指。“展览会的造型艺术部分,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看,也不亚于任何大型国际美展而堪称水平一流。其展品选自苏联各民族老中青美术家的代表作,多数作品迄今仍稳居经典杰作之列而为俄罗斯各大博物馆珍藏。老一代画家如亚·格拉西莫夫、约干松和尤恩等不胜枚举的原作,曾让当年的我国艺术学子、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名师巨匠初识油画语言的魅力而顿开茅塞。”[8]6对中国美术家来说,苏联油画精炼的技法及灰色调的独特魅力震撼人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写实的造型、细腻的表现力,油画被视为历史画创作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但是,当时我国美术界熟谙油画技法的人很少,从延安走来的画家最熟悉的形式多是版画、宣传画和国画,民国时期留学国外学习油画的一批画家也多因为立场问题而退居边缘。总之,此时我国美术界能够进行油画历史画创作的人才是匮乏的,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赶出的油画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油画创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1955年5月12日,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本土油画存在的技术问题:“非常简单地在画布上涂颜色,画出来的东西没有新鲜的感觉和色彩的感觉,作品的调子显得灰暗,颜色很脏。显然,油画作品还缺少经验,用油画颜色作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9]466苏联专家扎莫施金在参观了当时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后也指出问题:“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素描较差,油画的造形不结实,色彩处理呆滞而缺乏表现力,有一些油画使人觉得简单地
‘涂’的成分要比‘画’的成分多,由于油画家们在油画技法上的经验还不多,在色彩处理上往往还不能达到统一和丰富的效果。”[10]38
我国油画家在参观了苏联来华展出的油画作品后,一方面对苏联油画的高超技法发出由衷的赞叹,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反思本土油画的技术弱点。两者油画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素描造型、色彩以及对典型性的塑造、对情节性场景的捕捉等方面。我国油画家对苏联油画技法的学习,包含了工具意义层面的基础技法,以及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双重维度。新中国油画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是得益于苏联专家来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及我国选派留学生远赴苏联实地学习——“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模式。1955~1957年,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油画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新中国油画界的杰出画家,如冯法祀、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何孔德等19人,他们的结业作品如詹建俊《起家》、侯一民《青年地下工作者》、冯法祀《刘胡兰》、秦征《家》、王流秋《转移》等被当时的《人民日报》以及《美术》《美术研究》刊载,充分见证了我国油画水平的提高。这些深刻领悟苏联油画精髓的油画创作骨干后来走向全国各重点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岗位,对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观念的最终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
苏联油画的情节性、主题性、冲突性和戏剧性等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油画创作。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的构思和造型方面,苏联艺术家发展了文学的“情节性”特质,使画面形象主体含有动作发展的可能性,能引发观者对画面所描绘瞬间产生“前因后果”的补充性思考,如波·弗·约干松《共产党员受审》《在旧时的乌拉尔工厂里》,列维亭等人《刚出版的车间墙报》,等等。从文学性中衍生的构图法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绘画情节性的捕捉以及对绘画思想崇高性的表达,构成了1950年代中国油画家学习苏联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图4 库克雷尼克塞《丹娘》,152cm×237cm,1942~1947年
图5 冯法祀《刘胡兰就义》,228 cm×423cm,1957年,中国美术馆藏
约干松《在旧时的乌拉尔工厂里》以巧妙的构思反映了苏联建立以前俄国尖锐的阶级斗争,成为苏联油画中的经典之作,曾在布鲁塞尔国际展上获金质奖。作品表现了革命前俄国工人的困苦生活以及他们与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斗争,人物个性化表情刻画生动逼真。这种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矛盾与对立的作品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也多有反映,如维吾尔族油画家哈孜·艾买提1964年所作《罪恶的审判》,表现了1949年以前维吾尔族地主巴依收买宗教法庭做出非法判决,强行霸占无辜少女,使父女生离死别的典型情节。除了情节性和细节的真实性之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绘画理念也对中国产生影响。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塞历时五年创作的《丹娘》(又名《卓娅》,1954年在北京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参展作品,图4)充分反映了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画家在画面上布置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一边是眼含怒火、仇视敌人的苏维埃村民,另一边是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匪军,人物的外形和表情刻画具有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伫立在死刑架下的丹娘顽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和坚定的胜利信心及崇高的品质。曾经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的冯法祀于1957年完成了“油画训练班”进修成果的主题创作———《刘胡兰就义》(图5),同样以正反两派人物的对比表现了为民族大义英勇牺牲的女英雄形象。我们今天无法确定冯法祀是否观摩过《丹娘》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但可以确定的是,冯法祀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的精神内涵。
对于当时广大美术工作者与爱好者来说,学习苏联造型艺术的最佳方法无疑就是亲临观摩苏联来华展出的美术作品。新中国初期,受彩色印刷技术局限,报纸、书籍等纸质媒体无法提供清晰的美术作品图片,而苏联来华展出的油画除少数复制品外,大都是原作,特别是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数量众多,可供观者直观地观摩创作技法如构图、设色等细节——有些美术家还在现场临摹。跟随画展来华的还有一些苏联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等,他们亲临现场对作品进行介绍。这些都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新中国时期,苏联油画在新中国的展出和传播恰逢其时,在写实油画领域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新中国油画家,很自然地把获得新中国政权肯定的苏联油画作为首要学习对象。
[1]学习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经验[N].人民日报,1954-10-02(1).
[2]盖拉西莫夫.苏维埃艺术三十五年[M]//倪焕之,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
[3]艾中信.苏联的油画艺术[J].美术,1954(11).
[4]刘汝醴.艺术放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5]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J].美术,1958(7).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红旗万岁!——祝“1955—1957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开幕[J].美术,1958(7).
[7]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美术,1955(7).
[8]佟景韩.新中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J].美术观察,2009(3).
[9]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佟景韩.扎莫施金谈新中国美术[J].美术,1956(6).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OilPaintingExhibitionsHeld in Chinaby theSovietUnion in the 1950sand Their Influence
HuQingqing
In the 1950s,a large numberofartexhibitions by the SovietUnionwere held in China,among which are threemost influentialoilpainting exhibitions,namely"The Econom ic and CulturalAchievements Exhibition of the SovietUnion","Eighteenth-Twentieth Century Russian Paintings Exhibition","1955-1957 ArtExhibition of the SovietArtists".The above-mentioned exhibitions coup led w ith the factthatthe Sovietexperts came to China to offerguidance in oilpainting technique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ofthe creating skills featuring socialistrealism in China.
The 1950s,the SovietUnion,OilPaintings Exhibitions,SocialistRealism
J120.9%%
A
1003-3653(2017)04-0032-11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4.004
2017-03-17
胡清清(1988~),女,江苏徐州人,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中国美术、美术教育。
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新中国时期参与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及其意义”(16XWR 022)。